多元化资助背景下高校师生合力育人范式的构建
2018-10-23莫军华
【摘 要】本文论述多元化资助背景下高校师生合力育人的必要性,针对高校师生合力育人中观念淡薄、职责不明、沟通不够、配合不多、学生自育互育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提出在资助育人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师生合力进行资助育人的教育理念;明确各自责任,落实师生合力进行资助育人的任务;打造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加强沟通,实现师生在资助育人中的合力;健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在资助育人中自我教育能力,从而形成四位一体的合力育人的范式,构建起全员育人的局面。
【关键词】多元化资助 高校师生 合力育人 范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C-0113-03
随着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的实施,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奖、助、补、减、贷”五位一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所谓资助就是指在经济上帮助扶持。“大学生资助就是指为保证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而实施的一系列资助,它包括物质帮助,思想引领和能力的锻炼等。”
一、多元化资助背景下高校师生合力育人的内涵
高校一直以来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资助工作的全过程,其中“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目标”。育人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多方面的教育使教育对象能全方位地发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才,它是一个系统、长期、动态的复杂过程。合力,就是共同朝着一个方向出力,合并力量,它起到“1+1﹥2”的效果;多元化资助背景下高校师生合力育人就是高校师师、生生和师生互相作用、相互协调,通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学生自育互育,朝着既定的教育方向努力,从而形成全员育人、人人育人的良好格局,实现资助育人的教育目标。师生合力育人的主要特点有:一是突出主体性。确立学生在资助育人中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强调学生的参与性,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内在需求,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二是强调针对性。根据资助工作进展的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岗位工作进行资助育人,如专业教师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者进行管理育人,教辅人员进行服务育人,学生进行自育和互育。三是实现师生共赢,彼此受益。在资助育人中,师师、师生、生生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教学和教育相得益彰,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二、多元化资助背景下高校师生合力育人的必要性
(一)高校师生合力育人是当前多元化资助背景下资助育人的必然要求。多元化资助背景下高校师生合力育人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和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大学生资助育人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合力育人贯彻了党和国家全员育人的指导思想。多元化资助背景下高校师生合力育人弥补了高校辅导员班主任“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辅导员是指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工作的教师。其核心工作应该是大学生的思想引领。现状是高校辅导员大多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秘书”,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繁杂且任务较重,而大大忽略了其本职工作,没有充裕的时间及精力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不用说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了。师生通过在内容上、形式上、方法上、保障上开展互补、互通、互融、互享,有效发挥师与生的合力,不仅弥补了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独木难支”的问题,更是有效性、针对性地实现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高校师生合力育人是适应多元化资助背景下当前大学生群体特点的现实需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产物,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和快速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校园环境的开放化和包容化的时代,它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据调查了解,大学生的价值观有几个特点:一是理解偏于浅层次。崇尚自由,却不理解自由的真谛,在随心所欲中妨碍旁人的自由或违规、破坏社会公德等,如旷缺课、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二是认知与行为脱节。会强烈指责校园和社会上的不良行为和不好现象,但在遇到不良行为和现象时却不会去制止,甚至在日常行為中本身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行为,存在着认知和行为的不一致现象。三是对己对人双标准。在日常生活中对别人要求过高,甚至刻薄,存在着鸡蛋里挑石头的情况,但是对于本身的不足或者存在的问题往往找各种理由和借口为自己开脱。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开放性、复杂性和矛盾性,迫切需要广大师生去关心和研究。教育主体的多元性、教育内容的互补性、教育形式的互通性、教育方法的互融性,以此形成资助育人的大课堂,才能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学生的教育理念。
(三)高校师生合力育人是多元化资助背景下提高资助育人效果的有效手段。资助育人工作特点鲜明:一是时间长。从家庭贫困生认定文件的下发和解读及学生心理的疏导、贫困生的认定和诚信教育、奖助学金人选的选拔和法纪教育及感恩教育、后续的励志和自立自强教育及资助宣传月的开展,经历了几乎整整一年,而且是年复一年。二是资助育人流程繁杂。既有对贫困生家庭情况调查表的核实和认定,又要成立评议小组对申请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商议,还要结合家庭贫困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表现进行合议,等等。三是育人内容丰富,既有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和逆境成才等基础性教育内容,也有诚信感恩、责任意识、理想信念和法纪教育等主导性内容,还有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精神教育等拓展性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单靠辅导员、班主任是很难完成的,它需要师生合力,才能提高资助育人的效果,实现资助育人的目标。
三、多元化资助背景下高校师生合力育人的现状
(一)多元化资助背景下高校师生合力育人的观念淡薄。高校师生合力育人是全员育人的组成部分。然而,一直以来,大学生的资助工作都是在学校学工处的领导下,由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带领各班辅导员、班主任组织学生开展、完成的,无形之中形成一种偏见,认为多元化资助背景下的育人工作也应该只是学工队伍的分内事,与其他教职员工无关。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非学工队伍人员既不会去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的资助政策,更不会配合资助工作对大学生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致使高校资助工作中无法实现全员育人的格局,更无法营造合力育人的氛围,严重影响了资助育人的成效。
(二)多元化资助背景下高校师生合力育人的职责不明。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为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也是高校教职员工的职责所在。专业教师、管理者和教辅人员应该分别肩负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但是作为立德树人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却职责不明,教职员工基本上不知道自己应该为资助育人工作做点什么,只是笼统认为那是学工队伍的工作和职责而已,这严重削弱了资助育人的效果。
(三)多元化资助背景下高校师生合力育人沟通不够,配合不多。现实中,高校专业教师在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管理者在管理学生中进行思想引领,教辅人员在工作中服务师生,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育互育,他们都在本职工作中育人。但是在大学生资助工作开展的育人工作中彼此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有效的配合,体现在:一是没有认识到沟通和配合在资助育人中的意义和作用;二是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没有沟通、配合的强烈意愿;三是缺乏资助育人的沟通平台。沟通可以分享信息和经验,形成共识;配合,可以统一行动,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由于师生沟通、配合不够,导致资助育人的实效性不强。
(四)多元化资助背景下高校师生合力育人中的学生自育互育体系不健全。根据“按照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起次要作用”的唯物辩证原理推理可知:学生自育互育是资助育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突出了学生的内在需要,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目前高校资助育人的现状是教师唱主角,通过灌输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励志教育。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在被动地接受,他们可能不仅不接受老师们的教育,而且还会有抵触和逆反心理,甚至会出现和老师唱反调的现象,这无形之中大大降低了育人的成效。因此,师生合力育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发挥学生的自育互育的作用,是资助育人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多元化资助背景下高校师生合力育人范式构建的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师生合力进行资助育人的教育理念。作为传播文化,传递知识,为国家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繁荣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树立师生合力进行资助育人的教育理念,将资助育人的观念植入每个教育工作者心中,提高广大师生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全校上下形成一种一岗双责,全员育人,合力育人的氛围。其中,校级领导要重视,通过建章立制,指引资助育人方向,规范资助育人行为,落实资助育人的措施,确定资助育人的评价体系和鼓励方案。教职员工应该学习贯彻学校关于资助育人的精神,在多元化资助育人工作中,立足本职,结合岗位,依据工作内容,进行资助育人,并通过互相沟通、彼此合作、取长补短进行全员育人,实现双赢的局面。广大学子在学习中进行互育和自育。这样师生齐心,上下一致,形成师生合力育人的新格局。
(二)明确各自责任,落实师生合力进行资助育人的任务。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广大师生的责任就是立足岗位进行育人。虽然都是育人,但是所在岗位不同,育人的责任和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从事不同岗位的广大师生在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在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资助育人的方针政策和具体内容及有关要求后,应该根据本职工作的特点,挖掘工作内容的育人因素,发挥各自在教学、管理、服务、学习的特长,在结合受教育者的心理生理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具有自身特色和不断创新的资助育人活动,形成各自的育人特色。师生合力育人的基本环节;一是加强计划,明确资助育人目标。结合资助工作,围绕本职工作,制订资助育人的计划,明确资助育人工作的目标,落实资助育人的内容、重点和难点,确保资助育人活动开展的可行性和实效性。二是立足本职工作,形成资助育人的特色。依托工作内容,发挥岗位优势,创新资助育人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三是交流配合,形成合力。多和其他教育者进行交流,特别是不同岗位的,通过交流,进行配合育人,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教育的质量。四是反思小结,确保合力育人的成效。在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及时对育人进展和效果进行反思小结,总结经验,规整思路,推广成效,确保质量。
(三)打造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加强沟通,实现师生在资助育人中的合力。育人是高校师生的本职,合力育人是提高育人实效的有效载体,合力的前提是合作,合作的基础是配合,配合需要沟通,沟通要有平台。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社会,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依托微信、QQ等社交软件,打造师师、生生和师生互相沟通、彼此配合的互动平台,通过互动平台进行线上线下的联系、沟通,一起学习资助育人的文件,剖析受教育者的特点;共同探讨育人的方法,商讨互相补位的育人措施;彼此分享育人的经验,交流育人的心得,实现师生在资助育人中时空互补、内容互补、形式互補等的合力,在合力育人中发挥“1+1﹥2”的特殊效果。
(四)健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育互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在资助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能力。学生自育体现出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凸显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搜索资助育人资料,研究资助育人内容,讨论资助育人问题,形成资助育人的共识,践行资助育人的精神,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并将资助育人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实现国家资助育人的目标。
总之,高校资助育人中教书育人是主渠道,管理育人是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育人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生自育互育是潜在部分,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沟通四者的内在联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合力育人的范式,有利于实现党和国家全员育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姚臻.大学生资助工作视域下育人体系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2]段玉青.全员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资助育人机制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7(5)
[3]王鑫,李秀芬.高校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合力育人的协作机制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3)
[4]李良虎.大学生全程体验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4(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课题“多元化资助背景下高校四种合力育人范式研究”(2014ZZ029)
【作者简介】莫军华(1977— ),女,广西桂平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党总支副书记,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