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问题与对策探析
2018-10-23曾小贵宋丽
曾小贵 宋丽
【摘 要】本文针对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中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偏低、校园活动缺乏工匠精神的融入、社会环境导向力度不够影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等问题,提出以立德树人理念为引领、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实训基地为平台等对策,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涵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关键词】职业院校 学生 工匠精神 培育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C-0013-03
大力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营造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为职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支撑,是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在高职院校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挖掘传统工匠精神,弘扬其具有的现代价值,可以涵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本文对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进行探索。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引领着人们的发展。学界对于工匠精神的界定多种多样。总体上来说,工匠精神在古代表现为人们对于技艺的执着不懈的追求。当前,工匠精神主要是指“不仅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而且还要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首先,在新时代,工匠精神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职业院校学生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后生力量。他们的思想观念、职业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自身成长和国富民强有着极大的关系。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其次,工匠精神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提供了解决的路径。職业院校要求培育技术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帮助学生在成长中规避功利、索取、浮躁等不良情绪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职业意识。最后,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工匠精神的培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还要培育学生各方面的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工匠精神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二、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调查法、访谈法,对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横县职业教育中心、广西机电工程学校4所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职业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开展访谈。问卷从职教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与认知、职业意向与态度、职业理想与现状、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与载体等多个维度开展调查研究。访谈中得知一些职业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培育的认识与期望。通过对广西2所高职院校和2所中职学校的调查与访谈,分析与思考发现,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关涉多个方面,有个人因素、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调查与访谈得知,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工匠精神认知偏低。工匠精神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在新时代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职业院校学生中培养工匠精神,无疑能够强化他们的职业素养,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准,增强他们的竞争力。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学生对于工匠精神表示“不理解、不知道”,或者是仅仅是在新闻联播节目中看到“工匠精神”的相关报道。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工匠精神的认知程度不高,工匠精神方面的知识普及率不高。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不理解其内涵,即使了解其内涵的也十分粗浅,更没有深入地去思考工匠精神与其自身发展的关系。而且,一些职业院校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知之甚少,了解不多。一些学生认为鲁班就是个木匠(建筑系学生除外),对写出《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不了解、没听说。新时代的行业领域内涌现的工匠,学生了解得也很有限。这说明一些职业院校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较为浅显。虽然当前很多职业院校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但是并没有深入地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与职业院校学生自身工匠精神认知偏低、职业院校教师工匠精神意识淡薄,以及对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不够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校园活动缺乏工匠精神的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多种多样,主要有学生社会活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创业活动、科技文化节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等。校园文化生活是学校开展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调查发现,校园文化活动中工匠精神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尤其是在一些社团活动、文体活动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强、职业道德约束力偏低、职业理想模糊。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偏重于获得锻炼的机会,期待能够在社团中展现自我,而对于积极为社团服务方面表现并不积极。在文体活动中,期望能够获得名次与奖励,以便于冲抵学分,对于如何持续提升自我水平表现并不明显。同时,校园内组织和举办与工匠以及工匠精神培养为主题的活动较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工艺大师进校园活动较少举办,这样,在文化层面上并没有营造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沃土,这些活动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活动中工匠精神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与校园工匠文化的培育力度不够有着较大的关系。
(三)社会环境导向力度不够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社会环境影响着职业院校学生对于职业的认知、理解与选择,对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也产生着影响。从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到现在的“公务员热”,无不影响着职业院校学生对于职业的选择、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压力无处不在,渴望成功,功利性的职业选择意向在消磨着学生对于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向往。当前社会知识更新速度瞬息万变,互联网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面对很多事情,更愿意去搜索与复制别人的做法,而不愿意沉下心来去用心做事。加之,社会上个别假冒低劣产品的出现、不正当竞争的出现对工匠精神的弘扬造成巨大冲击,对于工匠也是一种伤害。这样,无疑对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产生消极的影响。
三、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选择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生力军。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强国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下面探索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一)以立德树人理念引领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职业教育家黄炎培指出:“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情感,不唯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思想理念是行为的向导。当前立德树人思想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职业院校坚持立德树人理念开展教学等一系列活动,可使学生的职业技能学习与人文修养的习得相得益彰。然而在现实中一些职业院校并没有把立德树人理念贯彻到位,只是停留在表面,出现学生思想教育浅层化的状况。应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从自身的思想意识上领悟工匠精神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要把立德树人理念落到实处,在学科教育当中把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优秀的道德理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之中,培养学生明德、笃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作风。教育学生心中时刻装着职业道德操守、装着职业道理想,懂得在工作中要以质量取胜,用严谨的工作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做好工作。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助推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自主行为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最佳途径。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工匠精神培育不能停留在口号上,更为重要的是要落实在行动中,落实在日常生活与工作的点点滴滴的细节中。这就需要学生在平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慣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一些工作的必备要素,因为工匠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体会到“微型社会”的规则,更能够历练学生对于职业需求的能力的执着与顽强的素养。比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两节”即校园科技文化节和社团文化艺术节、“两践”即暑期社会实践和寒假社会实践为抓手,弘扬学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在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校团委组织的校园才艺大赛中,由在校生组成的“老舍茶社”话剧组以广西南宁市著名科学家黄大年教授为原型,表演了话剧《赤胆丹心》,再现了科学家黄大年海外归国之后领导课题组进行科技攻关而忘我工作的场景,现场让学生和老师们感动不已。以校园文化活动为平台,邀请企业能工巧匠现场说法,口述其工匠成长之路,让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大师,感悟工匠精神。与此同时,通过参加技能比赛活动,在赛前用心准备,邀请指导教师用心打磨与修改自己的作品,纠正缺点与错误。在一遍遍的修改与试错之中,逐渐锻炼自身的水平,无形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工匠精神。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其主要任务是在课堂上进行学习。课堂教学的效果对于构建校园工匠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涵养起着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应在课程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把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中,开发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课程标准,设计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以帮助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可以说,课堂教学是涵养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渠道。首先,要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根据学生自身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情况,有效地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把企业岗位的各项素质要求作为一项培养目标。同时,增加一些人文课程,比如在建筑类职业院校增设中国建筑人物思想史课程,学习建筑匠人的匠心独运,体会建筑匠人的坚毅的品格,体会工匠精神的具体涵义,通过建筑匠人的事例感染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从思想上树立起“工匠”的标杆与榜样。其次,课堂教学内容融入工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知识性内容的讲解,但是却常常忽视知识教学中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涵养。教师应该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于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使得学生体会到工匠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再次,以工匠精神为标准要求学生。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课外作业及作品,用工匠精神作为其中一项标准,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评价学生作品时,不能仅注重“量”,应更注重“质”,关注学生在完成作品时耗费的脑力劳动量。这样,学生在校园内完成(下转第52页)(上接第14页)作品的时候会刻意地以工匠精神作为品质要求,无形中在构建着校园工匠文化。
(四)以实训基地为场地涵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主体。在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开展实习实训活动活动,是其学业活动的重要一环。实训基地是学生获取职业技能和完成学业的场所,也是学生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调研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校内实训基地”“工作室”“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是职业院校培养工匠型人才的载体。无论是在校内实训基地还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与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贯通起来,沟通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体悟工作中对于职业的要求不仅仅是“职业技能”,还需要专注的精神、需要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培养学生的工匠素养。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与实训指导教师或者是工作场景中的师傅一起完成工作任务,通过企业优质的文化,找到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合理地融入工匠精神,帮助学生在熟悉企业文化与企业的员工标准的时候,能够在价值观上和行为规范上有所触动,使得其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具备工匠精神的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昌辉,刘蜀.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J].职业,2015(20)
[2]葛志亮.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路径探索——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17(23)
[3]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3)
[4]吴雨,陈正振.利益相关者视角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运行机制的路径选择[J].高教论坛,2017(12)
【基金项目】2017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重点课题“职业院校构建校园工匠文化及培育工匠型人才的路径与载体研究”(2017ZD18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曾小贵(1983— ),男,四川资中人,讲师,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宋 丽(1994— ),女,河南信阳人,助教,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干事,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王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