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发展社会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与选择

2018-10-23赵辉

广西教育·C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需求选择职业教育

【摘 要】本文论述后发展社会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与选择,从社会需求维度、系统需求维度、主体需求维度分析后发展社会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提出后发展社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路径:合理调整院校布局和资源配置,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规范现代职业教育健康运行;实施多元化战略,满足教育主体的多样化需求和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后发展社会 职业教育 需求 选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C-0007-03

后發展理论从批判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的缺陷出发,主张后发展国家现代化应该尊重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选择符合本国社会发展实际的、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方式和路径,成为后发展国家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依据和必然选择。本文从后发展理论出发,探索后发展社会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与选择。

一、后发展理论概述

20世纪60、70年代,在二战后新生的民族国家,经过一二十年的快速发展,陷入了严重的发展危机,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主导下的国家,社会断裂性发展造成社会严重两极分化、现代都市社会和部落社会严重冲突、专制主义和高速发展的经济现代化之间矛盾激化,增长与问题、发展与矛盾交错重叠,充分暴露了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缺陷和不足。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批判现代化理论,后发展理论兴起。

后发展理论以依附理论、世界体系论、人文生态学等为代表,从批判西方现代化发展道路出发,研究发展中国家发展现代化的理论思潮。后发展理论认为西方现代化道路强调发展方式的普遍性、唯一性,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不同的、多样性的矛盾。在各国和地区的现实发展中,人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成功实现现代化的都是实行与本民族历史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如东亚的韩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都是与东亚文化背景相结合的。相反,像巴西、阿根廷等重复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一个是成功的,这些国家的经济高速增长并没有带来普遍的社会福利,却带来了更多的矛盾,引起了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冲突。后发展理论从后现代主义立场批判了现代化发展主义的缺陷,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摆脱西方现代性的价值尺度和现代化模式的束缚,选择一条尊重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符合社会发展实际的、独特的发展方式和路径。

二、后发展社会现代职业教育需求维度分析

(一)社会需求维度分析。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长期处于低迷发展状态,发达国家为了加快本国经济复苏的步伐,纷纷调整发展对策。一些国家采取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健全市场机制的方式,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激活经济发展。一些国家采取建立新的企业制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的方式,提高企业生产力、产品质量或服务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不管任何国家,也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焦点都集中于人才竞争,发达国家坚持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本国的发展战略重心,致力于培养大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如德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家先后创建了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当前,职业教育以其科学、实效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平衡人才结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就业率、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正在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4年我国人均GDP超越7000美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功,另一方面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根据经济学的微笑曲线表明,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处于国际产业链微笑曲线的谷底,即中间环节的产品制造、组装加工,产业链利润率最低的环节。在利润率最高的产业链两端是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我国生产力和竞争力表现比较弱。后发展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社会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问题表面上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实质上是人才匮乏导致的后果。2008年以后,我国劳动力市场人才供求结构失衡较为严重,劳动力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并存,突出表现为“技能人才短缺、高技能人才奇缺”现象,这种现象不论是在沿海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还是在一些内地城市都曾出现“技工荒”“招工难”,专业技术人才短缺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已对我国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形成严重的瓶颈效应。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机会,保持社会人才结构平衡,促进社会公平,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和社会重任。

(二)系统需求维度分析。当前,高等教育正步入大众化时代,建立一个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体系,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在普通高等教育主导下的一种以学科性为特征的单一结构体系,以应用性为特征的职业教育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发展严重滞后。与之相对应,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传统的学术型或工程型为主,而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受到忽视,形成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技术型人才供不应求,而学术型人才供过于求。显然,传统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并不完善,尤其是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转型不完全适应,教育公平、技术人才短缺、教育资源浪费与不足等诸多问题逐渐暴露。

现代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结构完善的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共同发挥着教育的整体功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避免或消除系统结构的冲突和矛盾,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内对外的各个正向功能。德国、澳大利亚、瑞士、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成功构建了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重发展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需要,也是当代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强国之梦的路径选择。

(三)主体需求维度分析。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快速发展,社会提高了人才需求的质量,人才流动速度越来越快,人才淘汰率越来越高。在普通高等教育主导下的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政策引导、社会评价等深深影响着职业教育,一方面,一些地方院校虽然定位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在实际的办学过程中更多地按照精英教育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出现人才培养输出与社会人才需求错位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技术技能人才供求矛盾。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难以参与社会竞争与选择,找到发挥其能力的平台,出现就业困难局面。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应该准确定位其教育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的人生价值诉求和实现路径,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与发展。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的历史需求和重要路径。传统职业教育过于注重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人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人们生存、生活、就业的基本能力和基本需求,更要培养复合型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人们社会流动、持续发展、生活幸福的高层次需求,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价值和社会地位。

三、后发展社会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路径选择

(一)合理调整院校布局和资源配置,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并存的两种社会转型期,区域差异显著。各地区由于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策略,这成为区域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实背景和依据。后发展地区应根据不同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水平,合理规划和配置相应的职业教育资源,调整区域布局,科学设置专业,构建区域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我国东部地区发展迅速,经济比较发达,技术先进,职业教育要满足东部地区全面推动高质量、高层次的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相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较慢,技术相对落后,职业教育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求层次,科学规划、合理配置资源,满足本地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并重的双重人才需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制度体系,规范现代职业教育健康运行。所谓“体系”就是由若干要素组成,要素之间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体系不是要素的机械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系统。职业教育体系就是由一些主要的构成要件,诸如院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既独立又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具有体系完整性、制度规范性、运行科学性的特征。

现代职业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完善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尤其重要,关系到整个职业教育体系能否正常运行和功能发挥。具体来说,一是建立現代职业教育生态结构体系。现代职业教育应该遵循功能多样性和人才培养差异性原则,满足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区域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差异化需求,建立职业教育的不同层次以及与不同教育类别之间的沟通渠道,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重需求的职业教育系统,发挥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的整体功能。因此,立足国情、区情,参照国际标准,科学设计职业教育体系和布局及其各层次之间以及和普通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求关系到现代职业教育自身发展,乃至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成败。二是建立职业教育学位制度。职业教育学位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和特定的职业指向性,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现代职业教育应该按照其独立的体系结构,建立相应的博士、硕士、学士和副学士学位的职业教育学位授予制度,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适应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化发展,解决我国传统职业教育在纵向上“断头”、相互之间“断裂”问题;在横向上与普通教育“断绝”、与经济社会“断交”问题,形成现代职业教育良性运行机制,从而促进职业教育健康、系统发展。

(三)实施多元化战略,满足教育主体的多样化需求和持续性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该是企业、行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施校企一体化育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因此,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根据我国及各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和文化传统为背景,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

就中职教育来说,首先要合理布局结构,整合办学资源,着重开展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生活教育和扶贫开发等,积极推进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对口合作。就高等职业教育来说,积极探索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独立、完善的体系制度,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确保体系内部畅通、协调发展。按照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实施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专科层次职业院校应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导向,推动区域性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或提供优质的社区教育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应以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为主要目标,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建立一批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创结合为途径,尊重职业教育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建立畅通有序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为人们接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创新型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妮,等.后发展国家发展理论对中国的启示[J].北方论丛,2011(5)

[2]赵辉.现代职业教育的生态发展与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5(32)

【基金项目】2016年度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构化教学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2016LSZ012)

【作者简介】赵 辉(1975— ),男,安徽泗县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职业教育。

(责编 王 一)

猜你喜欢

需求选择职业教育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