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工匠精神”培养探索
2018-10-23黎春晓
【摘 要】本文论述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分析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提出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要转变重技术轻人文的价值取向,改革教学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工匠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C-0025-02
“工匠精神”是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包括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其要求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应当做到敬畏自己的工作,对产品进行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执着追求更加完美的产品品质,并且不断创新。工匠精神的提出,为高职学生的教育培养提供了新的指引方向,它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应当通过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提高技术水平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还应当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来培养学生的匠心精神。因此,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素养教育的构建,它可以看作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索高职院校如何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
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新时代下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应当具备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精神、专注精神以及创新精神。
敬业精神是人们基于对事业的热爱而将全身心投入到自身工作中的一种精神,是人们在工作态度方面的一种道德表现。敬业精神要求我们应当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脚踏实地,同时还应当有强烈的进取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敬业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时刻提醒着人们应当对自己的工作怀着热情、珍惜和敬畏之心,它是人们能够做好自身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影响人们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精益求精,要求人们将工作做得更好,是人们对极致和完美的不断追求。它时刻提醒着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应当尽可能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职业技术水平,将自己的工作做到完美,这样才有可能在所属行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比如,瑞士的手表,制表人正是秉持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断追求技艺的精湛和品质的完美,才能制作出精美绝伦的手表,从而使得瑞士手表的名声享誉世界。
专注精神,要求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应当具有一种执着坚持的精神,要时刻坚守本心、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工作。专注就是要严谨踏实、耐心、坚持,严格遵守各项工作要求,将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一个成功的“大国工匠”应当将专注精神发扬到极致,心无旁骛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且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成为行业的主导者和领头人。
工匠精神不仅要求从业人员要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同时还要求从业人员应当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的作用,因循守旧是无法将自己的工作或事业做到极致的,只有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才能为自身事业带来突破以及发展的动力。创新精神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是工匠精神的一项核心涵义。
二、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高职学生要想成为优秀的人才,仅有良好的职业技能是不够的,还应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对于国家而言,人文素质是历史发展中人们精神和信仰的沉淀;对个人来讲,提升个人人文素质对自身人格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是在人的一生中能够始终保持自我并顺利前进的保障。
在高职院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当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处理好生活中较为复杂的人际关系,并从容面对社会中的各方面压力。高职院校应深化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育人的观念,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营造勇于创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匠人精神氛围,培养学生形成工匠精神。
(一)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求技术人才应当具备较高的操作能力,还应当具备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创新的工匠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是大势所趋。人文素养与工匠精神同是对我们精神层面的要求,开展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道德品质,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提供良好的人文素质基础。
(二)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工匠精神对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提出了职业素养要求,在其普及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职业素质,而且可以提升人们的思想品德,对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等具有正面的影响,能使学生不受社会上浮躁风气的影响,能踏实认真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同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为社会带来正面能量,促进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因此,有必要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而助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三)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需要。有些高职院校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教育目标,忽略了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致使学生拥有职业能力却缺乏职业素质,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必将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不利于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人文素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专业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同时敦促学生在日后工作的过程中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进而造就出大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三、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培养學生工匠精神的方法
(一)转变重技术轻人文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人的发展不够重视。它使学生成为掌握实用技术技能的“机器人”,体现的是典型的“技能至上”功利观念,背离了育人的基本教育目的。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并培养其工匠精神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管理人员以及教学人员应当转变传统的重技轻人的价值取向,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将其融入学生专业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专注精神、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精神来达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目的。另外,高职院校应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深化职业教育中文化育人的理念,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加强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让学生获得除知识和技能外的职业精神。在不断坚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通过举行相关的宣传讲座或者实践活动,来加深学生对匠人精神的理解,让“匠心”扎根于学校,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提高和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氛围。
(二)改革教学模式,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速度,以及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当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开发出有益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且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新型教育模式,在工作实践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一项精神目标。当今时代,高职教育效果较好的新型教育模式主要包括校企合作、特色办学、精准教育等。高职院校应当实施开放办学的发展模式,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学校与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让高职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领悟工匠精神的内在精神涵义,同时,高职学校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帮助学生理解工匠精神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督促学生在实践工作的过程中做到爱岗敬业、专注执着、精益求精,同时还应当通过不断的探索创新来寻求工作过程中的新突破。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当具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培养学生的专注精神。另外,高职院校应当持续不断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对学生进行精准教育,将学生的培养、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出某一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而精准教育的专一性,很容易培育学生执着专注、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探索创新的匠人精神。
(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怎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笔者认为具有熟练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老师才能担此重任。高职院校缺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教师们大多来自普通高校,缺乏系统的专业实践训练和有效的专业实践途径。因此,他们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兼职教师是优化教师结构和“双师型”教师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兼职教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一些教师对职校学生抱有偏见,教学敷衍了事,缺乏育人意识和敬业精神。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谈工匠精神的培养。解决教师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改革职业学校的人才招聘制度,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支持名师从企业到高职院校任教。名师具有娴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良好的工匠精神和专业素养,能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学习和交流技能的过程中,能传承名师优秀的工作品质。二是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特别是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教师的教学态度及行为标准将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对工作和职业的认知与态度。
总之,工匠精神要求人们摒弃浮躁,专注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设计的改进、产品细节的完善,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而高职学校正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通过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将对中国工匠精神的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玉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理念回归与实践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7(4)
[2]肖艳红.浅议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和方法[J].现代职业教育,2017(8)
[3]劉小勇,段慧兰,罗美霞.浅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7(17)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实施途径的研究”(2017KY1202)
【作者简介】黎春晓(1980—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高职人文素质教育。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