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方式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2018-10-23熊丽春

学理论·下 2018年6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熊丽春

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诸多便利,开阔了大学生们的视野,同时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认知方式,突出表现为场独立向场依存认知方式转变、同一化向个性化认知方式转变、渐进化向速效化认知方式转变,这些转变是互联网与认知方式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面对挑战,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互联网;认知方式;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6-0235-02

互联网开启了一次时代的重大转型。根据第41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达到55.8%[1]。互联网的日益普及,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变化,尤其是推进了场独立向场依存认知方式转变、促进了同一化向个性化认知方式转变、加快了渐进化向速效化认知方式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积极应对。

一、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认知方式的主要变化

认知方式,是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和加工时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取的、习惯化的态度和风格[4]。认知方式有很多表现形式,如沉思性和冲动性、拉平和尖锐化等[5]。也有场依存与场独立、冲动型与沉思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立法型、执法型与司法型[6]。无论分为哪些类型,毫无疑问的是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认知方式发生了积极与消极的变化,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一)推进了场独立向场依存认知方式转变

互联网的发展,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信息共享,同时互联网开放、多元的虚拟空间也促进了大学生认知方式由场独立向场依存的转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生可以更加快捷地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不仅拓展了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改变了学习者对教师的绝对依附,网络上各种思想文化交汇和各种意识形态的交互碰撞,使学习者获得了从网络中进行多元化学习的机会,获得了学习的自由。同时因为网络环境的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导致网络上很多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变化。尤其是场依存性大学生更容易被外部信息干扰,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容易导致认知失调和行为失范。

(二)促进了同一化向个性化认知方式转变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的素质、品格、气质、性格、情感等的总和[7]。在传统教育中因为种种因素,不同学生的教育较多的是用同一个模式来塑造,而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选择信息,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导致大学生认知方式由同一化向个性化转变趋势更加明显。从大学生认知心理来看,更容易接受与自己原来知识构架结构类似的内容,同时强化了与原来认知结构相似的认知。从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互联网的发展,扩充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學生的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自主化、个性化。从大学生的学习内容来看,更加倾向于自己认知感强的学习内容,使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内容更加偏向于个性化。

(三)加快了渐进化向速效化认知方式转变

在互联网背景下,由于多元化信息冲击,在单位时间内,大学生可选择的信息越来越多,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及学习方式的变化。大学生正处于形成个人的认知心理及学习方式构建的关键时期,认知过程是一种信息加工系统。它对来自各方面的包括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进行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以实现不同的认知目的。在互联网背景下,众多信息的碰撞,使得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及学习方式的形成更加速效化。在速效化的同时,容易造成大学生认知心理的混乱及学习方式的不定性,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内涵。从理论意义上看,也就很难获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能力。从实践意义上看,也就很难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从学习认知上看,对信息判断和整合的效果就难以保证,有可能走向偏执型认知。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场依存认知方式的转变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由之前的关系明确截然对立转变为一种相对和不确定、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一体化的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8]。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教师为中心,采取灌输的教学方法。而学生被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忽视了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也忽视了学生内部的认知规律与认知结构。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是从外界环境的刺激的输入开始,经过认知加工和存贮结构的转换,最终积入长时记忆,成为知识的一部分。互联网的发展,推进了场独立向场依存认知方式的转变,特别是针对场依存认知强的同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备更加完善的知识背景,引导大学生运用多元的网络环境,选择分辨信息,继而能够利用网络便利拓展、钻研自己的专业知识。

(二)个性化认知方式的转变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得大学生在选择信息加工的过程中容易接触到与专业知识不相关的信息。网络环境的自由虚拟性、缺乏权威媒体的引导性,使得大学生在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如果大学生片面地吸取自己更加倾向的信息,片面追求个人的绝对利益,容易导致极端个人主义的膨胀与泛滥。如何在开放的、多元化的互联网背景下,保持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人才,是我们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三)速效化认知方式的转变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

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及学习方式的形成更加速效化。容易造成大学生认知心理的混乱及学习方式的不定性,无法真正掌握知识的本质内涵。互联网的多元性、信息的多元性、大学生信息选择的自主性、网络环境的无权威引导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速效偏执型认知。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主动加工信息、构建认知的过程。我们在注重学生个体的主动性的同时,也要注重网络环境因素,即学生可选择的信息环境。多传导与社会相符合的社会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启发学生进行更加高水平的知识加工,积极改进调动已有的认知架构。

三、如何应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并率先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征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冲击和挑战。因此,系统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认知方式的消极影响,积极探寻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面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认知方式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理念和方式方法上做出回应与创新,增强理念和工作的时代感、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建设的发展。

(一)注重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结合

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注意力容易转向个人感官刺激本身,学习者所注意的只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一部分知识点,而其他方面隐含的内涵价值与本质精神往往被忽略,特别是对于场依存认知偏向较大的同学,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在网络环境监管上,对于带有黄色、暴力、反国家等消极思想的内容加大打击监管力度。在网络媒体的建设上,构建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权威性媒体,传播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在开放性的虚拟网络上,增强大学生言论的责任感,构建负责的言论观点,构建正确的是非观念,做出正确的思想行为。对事物真正兴趣的培养,需要的是学习者要有对事物本质的了解,要有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对事物目的意义的正确把握,要有一种掌握知识、技能和解决课业问题的认知内驱力。学习者要提高信息素养,即要提高选择、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准确、迅速地接收信息,并进行分类、储存和检索;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对所储存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把信息有效地变成知识,构建起自己的信息内容体系,从而在多元化的网络环境下,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知识面与技能。

(二)提倡多元化与针对性教育相结合

在多元化的网络环境下,个体的性格越来越鲜明,而每个大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各不相同,有些学生知识结构系统性比较好,层次分明,当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提取出来,新问题就迎刃而解。但是有些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零散,层次性差,比较混乱,遇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时,就会有提取困难和错误的问题。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视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此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自主性地学习,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每个学生头脑中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创造不同的途径,帮助学生个体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尊重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让学生享受真正人性化的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个性化教育,就是将受教育者视为具体的人、能动的人,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需求,满足其成长发展的道德需求,让人自由快乐成长,让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的精神食粮,让教育过程成为受教育者的精神享受,促进受教育者自觉能动地内化道德要求,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独立的、健康的、向善的合格公民。

(三)运用虚拟性与现实性教育相结合

网络环境的自由虚拟性,缺乏权威媒体的引导性,使得大学生在认知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互联网背景的多元性、信息的多元性、大学生信息选择的自主性、网络环境的无权威引导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速效偏执型认知,我们需要打破传统课堂的限制,运用虚拟性与现实性教育相结合,不仅在课堂上就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网络新闻等进行讨论,而且可将讨论话题利用校园网、学校BBS等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引导。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进程中又一里程碑式的标志性事件[9]。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和成长发展,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要紧紧把握学生成长特点和规律,创造性地开展责任感教育和素质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抓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要营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积极开展学术科创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8-01-31)[2018-02-0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1/t20180131_70190.htm.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15).

[4]谢斯骏,张厚粲.认知方式——一个人格维度的实验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5]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6]胡忠光.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7]程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李霞玲,李敏伦.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审视[J].德育论衡,2010(337):47-48.

[9]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1-20(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