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工程伦理精神研究

2018-10-23王炜杰樊海源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王炜杰 樊海源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理念和规范,与现代工程伦理精神有诸多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程伦理精神的重要源泉。文章旨在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工程伦理相契合的伦理精神内涵,探索在高等工程院校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涵养大学生的工程伦理精神的有效路径如下:发挥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249-03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史孕育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理念和规范,从生活理念到行为方式、处世方法,从爱国情怀到社会风尚、责任担当,体现着中华民族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涵养着中国人的伦理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蕴含的伦理思想与现代工程伦理精神有着诸多契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来涵养大学生的工程伦理精神是我国高等工程院校进行工程伦理教育实践的一条有效路径。

一、工程伦理与工程伦理精神的内涵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經济利益的驱动,工程决策与实践中的伦理冲突不断涌现,这些问题都暴露出了工程项目决策者和实践者过分注重经济利益,缺乏工程伦理精神的现状,同时也促使高等工程院校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工程伦理教育的意义与实践路径。

伦理精神主要关涉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它体现了一定社会“人伦关系、伦理规范、伦理行为的价值取向”[1]。工程伦理一般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工程伦理准则,即工程项目内在的伦理,这是对工程决策者而言;二是工程师伦理准则,即工程项目核心实施者之一的工程师的职业伦理,是对工程师而言。工程伦理精神反映了工程活动中工程决策者和工程实施者主体对工程活动与人、社会、自然伦理关系问题的反思,体现了工程人对自身行为的价值规范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国际民用工程师协会制定了工程师职业道德章程,基本内容包括:忠实于公共利益、健康与安全;正直;对雇主忠诚;不要损害职业声誉,不要为其他个人或机构游说或接受他人或机构的游说;坚持公共性;避免利益冲突,不接受贿赂;公平竞争;尊重其他国家的法规或习俗;力戒违法乱纪行为等共十四条规范[2]。台湾是我国最早关注工程伦理问题的地区,1996年台湾修订《中国工程师信条》并沿用至今。《中国工程师信条》规定了工程师的伦理责任,包括对社会、对专业、对雇主、对同僚的责任。从对社会的要求看,工程师要恪守法律规章,保障公共安全,增进民众福祉,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文化遗产;工程师对专业要敬业守分;对雇主要真诚服务,互信互利;对同僚要分工合作。《中国工程师信条》既强调工程实践对雇主的义务、忠诚以及自己的职业良心,又重视对经济、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整个人类福祉负责。具体说来就是工程实践者在工程活动中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工程伦理实质上属于一种责任伦理,责任是工程师职业伦理的核心范畴,直接体现工程师的伦理意识。作为一名工程师,要立足工程师的信条之下思考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工程责任、伦理责任。在当代中国大规模工程建设背景下,由于工程所特有的专业性、知识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作为职业角色的工程师必须要把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置于首位,这是工程伦理的基本准则,也是工程伦理精神的基本要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与工程伦理精神的契合

正确处理好工程活动与人、社会、自然的关系,以增进人类福祉为目的是工程伦理精神的基本要求,它恰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相契合。

第一,讲求“仁爱”的伦理精神。儒家伦理精神的基本核心是“仁爱”。儒家认为“仁”是伦理道德的最高原则,其他具体的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仁”的根本内涵就是爱人。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认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无以为人。儒家的仁爱思想,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而且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即对整个自然界也要有一种爱心。这一主张,在过分注重经济利益的今天更有其重要的伦理价值。具有“工程伦理精神”的现代工程师,必须要有“仁爱”之心,必须要以造福人类和可持续发展为理念,才能在面临忠诚于股东还是公众的利益冲突等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

第二,注重“诚信”的伦理精神。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从传统伦理内涵角度看,“诚”的基本含义是诚实无欺,即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的基本含义是诚实不妄,遵守诺言,言行一致。它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对内来说指的是诚实不欺,对外来说则要求恪守信用。由此可见,“诚”与“信”在内涵上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是相通的。从传统伦理意义角度看,“诚”与“信”是统一的:“诚”是里,“信”是表;“诚”是“信”的根基,“信”是“诚”的体现。“诚”“信”连用的内涵是诚实无欺,恪守信用,即既不自欺、不欺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又要恪守信用,履行对他人的承诺。在中国传统伦理中,诚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假若一个人没有信用,就在社会中失去了立足之地。诚信也是治国为政之道,“国无信不立”。当子贡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时,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子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看来取信于民是为政的首要条件。

诚信在今天也是工程伦理的重要内容,工程活动讲求诚信,既是行业生存之道,也是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负责的要求。工程师的工作时常在各种利益包围之下,如雇主的利益、客户的利益、工程师的个人利益等,各种诱惑也接踵而至,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对工程伦理法则清晰的认识,很容易突破道德的底线,甚至违反法律。当前在我国的工程活动中存在着许多不诚信、肆意欺瞒、虚假广告等现象,以致给人民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这不仅损害了行业的声誉,也严重干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秩序。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诚信越来越成为一项重要的伦理规范,传统诚信伦理的基本精神在今天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三,担当责任的伦理精神。儒家经典之一《大学》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所谓“三纲”,“三纲”之后,又具体展开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即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目”。“三纲八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三纲八目”涵盖了儒家责任伦理的全部内容,包含对家庭(家族)的责任,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乃至对宇宙万物的责任。这种责任意识表现便是“忠”。“忠”在今天看来强调社会成员要承担与自身社会角色相对应的职责和义务,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就有什么样的責任,即对职业道德坚守,对职业责任的担当。这种责任担当要跳出个人或小群体私利的局限,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负责以及对未来的人类社会负责,即古人所讲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工程师的社会角色来看,责任担当不仅对工程利益双方承担,还要为社会、为自然环境负责,以高度的责任感审慎选择工程行为方式,促进人类文明的和谐发展。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涵养大学生工程伦理精神的路径

1.发挥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是涵养大学生工程伦理精神的路径之一。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在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导读系列课程,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沉下心来诵读、感悟经典,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感受其中蕴含的伦理道德,能够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提升人文素养,培育高尚的伦理道德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高校还可以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道德培育和价值引领作用,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塑造,这也是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和主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尤其是从文化认同的角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工程伦理精神培育有着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伦理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尤其是从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角度,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程伦理观的关系,可以培育大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与责任,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梦想、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立足自己的专业及未来从事的职业,用自己所学的科学技术造福于人类。

2.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教育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的熏陶与浸染,尤其需要校园环境的文化陶冶。高等工程院校营造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工程文化校园,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工程伦理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结合学校及开设专业实际,建设工程文化博物馆、学校校史馆等文化场所,结合学校或学院发展历史、学科专业发展历史和典型人物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对学生进行专业历史文化的教育,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依托校园网络建设,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校园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实现线上交流和线下课堂的有效互动。总之,通过这些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滋养,提升自身的价值理性,培育正确的伦理观念,达到活动育人、文化育人的目的。

3.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作用

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还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树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开展国学经典诵读与心得交流活动,感悟经典的当代价值;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民族节日进行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把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增强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认同感,培养其爱国情感,自觉承担未来职业所需的社会责任。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的第二课堂。建立传统文化学习社团,以学生社团为平台,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志愿服务,或者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事例教育影响学生,让学生在社团或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觉悟和伦理道德意识。

总之,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教育,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教育相结合,最终形成教育的合力,以培育大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和工程伦理精神,引导学生做时代需要的有仁爱之心、讲求诚信、敢于担当的工程师。

参考文献:

[1]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历史建构[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2:291.

[2]殷瑞钰.工程哲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46.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