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野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8-10-23李玲娟
李玲娟
摘 要:文化自信是我国“四个自信”的基本内容。当前,加强先进文化建设,提升文化发展水平成了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内核,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我国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大学承担着育人铸魂的责任,因此,培育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既是促进精神文明发展的內在要求,又是加强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以文化自信为视野培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厘清二者的联系,加强广大师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积极践行,从而在根本上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246-03
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文化自信这一理论,使之成为“四个自信”的内容之一,并强调其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文化自信是一国的无形财富,有利于给广大人民精神补钙,凝聚本民族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与个人不同主体的要求,是对中华先进文化的凝练,构成了我国文化的核心内容。高校是加强学生道德修养,形成学生世界观,树立其文化自信的主要阵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契机,可以利用高校的文化环境加以熏陶,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与认同,最终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含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2]文化自信反映了人的精神状态的丰富与满足,是一个国家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本民族精神文化的高度架构。文化自信关系着社会稳定,是国家发展、富强的精神源泉。文化自信是中国“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目标要求。文化自信的实质是一国对本国优秀文化的积极肯定,它体现了一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是一国的底蕴之所在。笔者认为,文化自信是指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文化事物、文化现象等客体的价值、意义、功能的一种积极肯定与高度认可,是主体内心的一种满足状态。目前,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标志。从长远看,文化自信是培育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与基础,并将成为社会发展前进的强大助推力。
二、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一)文化自信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文化是人类文明的记忆,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多种形态。作为一种特殊而复杂的客观现象,它有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区分。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发展性,随着社会物质状况的变化,文化也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文化也会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例如,民族性格、风俗习惯、节日庆典、思想观念等精神文化现象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延续性,将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长期存在,并对本国人民产生不可磨灭的印象。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延续至今,经过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发展,组成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化,构成了我国文化自信的基石。文化自信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没有灿烂辉煌、引以为傲的文化做支撑,核心价值观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由于文化的灵魂是价值观,因此,核心价值观是促进中国文化自信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是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结果。它既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借鉴了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因此,它是适应中国社会进步要求的,并将长期指引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可以说,核心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征程中发挥着导向性、规范性和驱动力的重要作用”[3]。然而,只有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信心,才能有效培育核心价值观,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如果不能自觉认同并积极肯定本民族文化的价值,核心价值观便成为抽象的理论,也就无从培育。只有以提升文化自信为前提,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才能唤醒广大师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向往,才能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强大的基础。可见,文化自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条件,而核心价值观也是建设我国先进文化的现实要求,反过来会增强我国的文化自信。
(二)培育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价值塑造的责任使命,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因此,重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能够更好地提升本国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当下中国社会价值的总结、提炼与升华,其培育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政治立场、方向选择,是深化我国文化自信的本质与灵魂,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核心价值观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依托,体现了民族特征,是中华文化在价值观层面的彰显。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强化文化认同,增强道路自信,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文化竞争力,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价值共识,提高全民素养,促进人与社会发展”[4]。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就是文化,承载着以文化人,教化育人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国社会发展规律基本一致,彰显了当今时代发展的旋律,包含着文化强国、和谐中国建设的任务。可以说,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旗帜,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增加中国的文化自信。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信存在一致性
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国的意识形态,是一国文化的象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多样化发展,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使得当今社会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多元思潮并行,各国价值观相互交流碰撞,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全球化在促进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加速知识信息更新换代的同时,降低了学生的文化鉴赏力。比起优秀的、经典的文化资源,娱乐头条、快餐读物更加博人眼球。由于大学生充满个性,对新鲜事物更加容易接受,不免会被西方大众文化所吸引,而缺乏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出现理想信念迷茫,价值观念扭曲,道德缺失等现象。因而,培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走中国道路的现实需要。而增强我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最终目标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从而坚定走中国道路,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由此可见,二者在根本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三、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探析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这既有利于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又可以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优良品质,从而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基于此,我们必须注重培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的文化自信。
(一)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核心价值观
首先,深入研究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高校教师应该“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5],深入挖掘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其不同层次的内容与意义分别讲清楚。在具体教学实践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品德教育、生命教育、科学教育等内容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质,使得学生从对国家、集体、个人命运终极关怀的角度加以理解。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彻底入心入脑,内化到师生的思想观念中。高校应该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前提,鼓励学生学习伟大的民族精神,树立积极进取、求真务实、追求真理、奉献社会的品质。通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让其感受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从而在根本上弄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其次,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传统文化相结合。传统文化蕴含本国最基本的精神底色,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源头。如果说传统文化是“根”,那么核心价值观就是“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竭源泉,更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6]中华传统文化继承过去、面向未来,蕴含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文化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以往优秀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又根据时代要求获得了与时俱进的发展,从根本上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自信为前提,能够引领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因此,我们利用好高校立德树人的作用,带领大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寻找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相通点,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相结合。同时,高校应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价值,感受文化的强大魅力。
(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当前,“全球化是向全球范围内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之间有机结合的内在化发展”[7]。而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使世界上各种思想观念相互碰撞,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挑战。为了更好地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引领作用,增强我国文化自信,我们应该科学处理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我们一定要坚持与时俱进。一方面,传统文化具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作用,我们应该有自信,有底气。高校广大师生要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并且要积极传播。另一方面,高校师生要树立世界眼光,对待外来文化要坚持包容互鉴的心态,广泛借鉴人类优秀文化中的进步的、文明的、科学的内容,从而繁荣中国文化体系。对于中国文化,我们既应该避免狂妄自大,也应该避免妄自菲薄。我们要有世界眼光,以开放、合作、共享的精神加强文化的交流互鉴,与时俱进地促进文化发展。另外,我们应该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的否定,这是繁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三)创新培育方式,增强文化感染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虽然只有简简单单24个字,但其涵盖范围广泛,寓意十分深远。因此,要做到让其真正融入师生的血液,并外化于行,怎样培育、如何培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充分利用课堂教育。学校要设立主题教学,从思想上引起师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视。在教育方式上,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邀请行业内领军人物、先进模范人物等进入课堂做报告,增加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和教育力,并以鼓励多维互动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从而激发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全面认识。总之,要把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学校教育相联系,引发学生共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感知能力,从而促使其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了解,让学生从内心树立文化自信。
其次,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方式。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专栏,创办核心价值观精品课程,开展校园诗词朗读活动,开放报刊、图书出版物,将核心价值观内化到校园文化中。另一方面,我们要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积极宣传核心价值观。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网络成为信息分散、知识交流、价值共享,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可以说互联网深深融入了人们的学习、生活与交往的过程。高校应该把网络作为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有效阵地,扩大核心价值观的覆盖面,减少空白区,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核心价值观人知人晓。我们要特别利用好红色网站、微信、微博、QQ、论坛等网络资源,用广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网络知识竞赛、在线交流等形式,可以增强大家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信人守。当广大师生从内心真正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文化自信才能透过其行动体现出来。同时,有关部门要及时聚焦广大群众关心的网上热点与难点,恰当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播核心价值观,加强对广大网民的教育与感染。媒体要有责任意识,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先进的、正面的文化内容,唱响主旋律。我们要“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8]。通过创新方式,发挥各方的协同作用,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能最终取得成效。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脱离了实践环节,将会成为空中楼阁,其实际作用也将无从体现。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9]实践行动能够加深个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接受。通过大学生的实践体验,核心价值观更能够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由宣传到践行的转变。针对当前有些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脱离实际,出现的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必须注重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首先,在实践中感受核心价值观。高校要为学生创造条件,通过特定场所加强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体认和践行,让核心价值观指导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可以多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聆听古典音乐会、欣赏名胜古迹、参观文化遗产,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还可以利用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庆、建党纪念日、校庆等重要节日,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增加其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为公民个体所掌握,主要在于它最终是否转化为公民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10]高校应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志愿服务、组织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作为,在奋斗中体会爱国主义、敬业奉献、自强不息、互帮互助等文化精神的现实价值,感受核心价值观的无所不在。广大师生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系中,自觉感受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并将其渗透进自身的社会实践生活中,做到外化于行。
其次,在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由于社会实践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也要坚持与时俱进,紧随时代要求变化发展。一方面,学生要及时关注国内外时事、新闻焦点、增强自身的政治参与能力,加强自我的思想政治修养。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观察社会发展的动态与国家政策转变,体会不同时期国家的价值诉求。高校必须鼓励学生体验不同的角色,从中践行诚实守信、善良正直、自强不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任劳任怨、尊老爱幼、团结和睦、宽容礼让、崇德向善等美德,让个体变成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主体。我们要坚持新思路,运用新方式提高人们的参与程度,使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要求。同时,我们还必须积极弘扬我国的民族与时代精神,以社会发展号召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从人信人守,到人行人动。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提升文化自信的现实需要。对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定要实现从文化认知到实践体验的转变。只有这样,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才能真正取得成效,才能提升师生的文化自信,做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张远新.文化自信: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有关论述[J].兰州学刊,2016(10).
[2]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3]王学俭,李东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述要[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
[4]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5.
[5]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思想理论教育,2017(1).
[6]印亚军,徐惠忠.文化自信: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7]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M].哲学研究,2002(11).
[8]馬建军,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的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14(7).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2.
[10]冯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