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优化策略
2018-10-23杨勇
杨勇
摘 要:网络载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网络载体运用中存在着理论研究滞后,网络载体运作和管理队伍建设滞后,网络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度较差,部分网络载体的运用主体重载体而轻内容等问题。其根源在于部分高校领导对网络载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传统载体的冲击以及缺少成熟的理论指导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需要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培育网络载体运用管理专业人才,制定组织制度规范,探索传统载体与网络载体协同运用的新模式。
关键词:高校;网络载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3-0217-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勇于创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①微信、微博、博客等网络载体,作为承载和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兴载体,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及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冲击和挑战,高校在网络载体运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加强这方面的探究,对于优化网络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推进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网络载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以其独有的优势在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以满足新时期大学生迫切需要获取即时的丰富的教育信息与资源、提升其思想政治素质的需要,满足高校大学教育者多途径传达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实现与受教育者的连接和即时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有利于更好化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它有助于化解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自由度低、学生主体性不强等矛盾,提高交流的自由度、形成开放式的环境氛围、并突破地域和空间的限制,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形式;它能够使受教育者不再局限于教育者提供的教育信息和相关学习资源,进行自我学习、互动交流和分享,也能够使教育者及时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信息和资源,经筛选整合后传递给受教育者进而开展主题式的交流互动,更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载体运用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当前实践,难以满足实际需求。自网络载体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来,相关理论研究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但是明显滞后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主要表现为理论研究多集中在网络载体的内涵、类型和特征等方面,对网络载体的运作、培育、相关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融合和制度规范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明显滞后,难以指导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正确运用,不能及时化解其面临的种种难题。
2.网络载体运作和管理队伍建设滞后,难以实现网络载体的良性运行。网络载体相对于传统载体的使用更加复杂,必然要求建设一支专业的队伍来进行此载体的开发、培育、运作和后期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才能够保证网络载体的良性运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使用和管理通常由教学人员负责,缺乏专业的运用和管理队伍。教学人员普遍存在缺乏网络专业知识、网络运用能力差和对网络载体了解不足的问题,管理人员又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式方法不熟悉,这就使得在运用网络载体过程中出现技术问题多发而解决效率慢、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不理想等情况,长此下去,将可能导致网络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难以正常运作。
3.网络载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度较差,运行效果不理想。当前高校网络载体与其承载和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度较差,运行效果不理想问题尤为突出。其一,网络载体运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选择上缺乏正确判断和基本原则,娱乐消息、花边新闻、负面报道等不良信息被广泛地传递。其二,网络载体所传达的教育信息多表现为口号宣传和理论式堆砌,形式单调枯燥且缺乏实质性内容。这就使得网络载体上所承载和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难以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从而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甚微,网络载体运行效果不理想的局面。
4.部分网络载体的运用主体存在着重载体而轻内容的不当倾向。网络载体已被各高校广泛运用,但部分学校过分相信和依赖载体,形成了重载体而轻内容的错误思想。他们片面地认为网络载体传达的各种丰富的教育信息,能够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和内容选择上的不足,却忽略了网络载体既能够传达积极健康的、体现正确政治立场的信息,同时也能够传递各种消极负面的、带有意识形态渗透性质的错误信息的事实。这种错误必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网络载体的运用造成不利影响。所以,为了使网络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作用就必须纠正这种倾向,形成正确的认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首先,部分高校领导对网络载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网络载体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时代课题,是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开展的内在需要和解决传统载体难以满足网络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必然选择。但是,当前部分高校领导对网络载体重要性的认识明显不足,这表现在网络载体运用理论研究工作滞后、网络载体运用和管理队伍建设进展缓慢、网络载体运用的制度和规范尚未建立等方面。
其次,高校网络载体运用主体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强。网络载体运用主体运用能力的强弱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教育者在网络载体的运用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但在实践活动中,网络载体运用主体自身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不足问题尤为突出,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创新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也不够新颖,没有与网络载体的优势结合起来,主要表现为枯燥的理论宣示和空洞的口号教育,难以得到受教育者的青睐。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的冲击。传统载体虽然不具有网络载体的技术网络优势,但是在网络载体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时,传统载体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选择的主要载体,这主要是因为传统载体运用较为成熟,相应的理论体系也较为完备,还有教育主体的个人偏好和习惯选择。这也对网络载体的运用形成了一定冲击,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运用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最后,高校网络载体运用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一个新的载体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然要经过长期的实践融合,在这个实践过程中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网络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的载体,只是初步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于传统载体来说,长期的实践融合过程是最为缺乏的,因而也难以获取较多的实践经验来进行理论研究,这就导致了网络载体的实际运用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网络载体运用遇到诸多问题和挑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优化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的科学运用,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支持和高度重视,要成立党委书记或副书记任组长的专门负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小组,代表学校统一管理、指导和监督全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指导相关部门制定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制度,促进规范管理,并通过得力措施扎实有序推进。
(一)组建高校网络载体运用理论研究小组,加强相关理论研究
高校作为网络载体运用和理论教学研究的主阵地,具备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天然优势和条件。比如,进行网络载体理论研究的场所、从事理论研究的高素质人才、研究正常进行的资金和设备等资源,最重要的是理论研究本身就处于网络载体运用实践的大环境之中,能够实现理论来源于当前实践、实践又能够及时检验理论的良性循环。组建高校网络载体运用理论研究小组能够集中人力、物力和资源优势,发挥高校理论研究主阵地的优点,全面高效的开展网络载体运用理论研究以及网络载体运用的条件、环境、类型选择等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尽快形成系统成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实践。
(二)建设高校网络载体运用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制定组织制度规范
网络载体是一个包含各项要素的系统,从网络载体的开发、培育、建设到最后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再到网络载体的后期管理都是很重要的环节,这就要求必须有一支专业人才队伍来负责网络载体全程运用和管理。要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比如,工作场所的选择、相关设备的投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载体运作和理论研究的资金支持和队伍组织制度规范的制定,以提高整个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当然,在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队伍自身建设,必须重视队伍人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网络理论素质的培养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以满足当前实践的要求。
(三)探索传統载体与网络载体协同运用的新模式
网络载体的出现和应用并不是说传统载体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传统载体的优势和长处也不是网络载体所能具备的,二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存在,他们都统一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大系统之中,我们不能只是单一的运用某种载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强调多载体的协同运用,以发挥载体的最大作用。这种新模式可以是网络载体各个类型间的综合运用 ,也可以是网络载体与一种甚至是多种传统载体的协同运用,它的最终目的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当然,这种新模式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进行不懈的探索和总结。
(四)加强同其他高校的经验交流,借鉴国内外最新成果
各高校因其自身特点和现实状况的不同所采用的网络载体类型也不尽相同,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也存在着差异性,但总的来说,都是在网络载体运用的范畴之中。各高校可以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并及时进行经验交流和沟通,形成各高校间的多向交流机制,共同解决网络载体运用中面临的问题。同时,还要借鉴国内外的最新成果,如国外把意识形态教育融入网络载体承载和传递的信息之中,通过网络载体传递的全覆盖以达到影响的最大化,并借助网络载体信息传播的无边界限制,广泛影响其他国家,实现自身的政治目的。把外国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引进来,并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形成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载体运用的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徐晨光.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
[5]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6]贺才乐.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7]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8]张澍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9]张澍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论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10]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1]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1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1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5]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6]黄德林,邱杰,徐伟.思想政治教育若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