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2018-10-23胡琦姚祥燕

学理论·下 2018年3期

胡琦 姚祥燕

摘 要:评建新常态背景下,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本文通过样本分析,发现大部分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尚存在保障环节不健全、监控机构尚不独立、目标缺乏异质性、组织缺乏完备性、制度缺乏全面性等问题。而后结合现阶段评建新常态背景,联系新建本科院校发展转型实际要求,对新建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可行的参考及建议。

关键词:合格评估;新建本科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3-0194-03

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学校为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而建立的内部质量监控、改进和提升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任务。2011年起,在对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指明了新建本科院校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学质量的方向。

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本科教育教学运行时间较短、经验缺乏,对教学质量保障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投入较少,所以普遍尚未建立起适合本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必然不能全套采用其他高校的做法。因此,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根据本校特色,通过自身努力建立一套科学规范、高质高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同时主动自觉地运用这套质量保障体系来监控人才培养各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当前保证生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2011年开始,教育部评估中心针对新建本科高校开展了新一轮教学质量合格评估,不少新建本科高校借此机会就如何构建起科学、规范、有效运行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认真学习和研究,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但大部分高校多是借鉴其他高校保障体系,尚未形成切合本校实情的自我监控、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因此,本文从2011-2015年接受新一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112所新建公办本科高校中,抽取56所高校作为样本,就其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新一轮合格评估形成的评建新常态背景下新建本科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发掘其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途径。

为便于比较分析,本文将56所高校按照两种维度进行分类,一是按接受评估时间划分为2011-2015这5个类别,二是按学科结构分类方式分为综合、理工、师范及其他类高校(财经、政法、艺术等)等四个类别。

从以上表格分析可以看出,所选样本数量及结构均较为合理,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从对被选样本进行的文本分析中可以大致总结出,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大致涉及以下五大部分:目标保障、措施保障、效果保障、机制保障、组织保障。目标保障包括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及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措施保障包括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基本教学建设、教学质量监控等环节。效果保障包括学生学习效果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二级单位教学工作评估、专业及课程评估等环节。机制保障包括毕业生追踪调查、对母校满意度调查、教学评奖评优等环节。而组织保障则包括教学管理组织体制、质量监控部门、多层次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等环节。以上五大部分基本涵盖了高校内部质量监控体系的所有要素,构成一个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而这五大要素在高校间的分布极不平衡,有些高校涉及以上所有部分,而部分高校只涉及两三个部分。

通过保障体系要素分析,可以将我国新建本科高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大致分为三种模式:(1)部分高校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过程中积极借鉴各类理论,将现代质量观念引入到学校教学管理中。这些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涵盖以上五大环节,并包含其中大部分要素,基本形成了闭环系统和持续改进机制。(2)绝大部分高校积极运用多种质量保障理论如系统论、控制论等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但这其中大部分高校教学保障系统环节不齐全,要素不充分,质量保障体系虽能自成系统,但尚不能构成闭环系统,因而无法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3)仍有小部分高校习惯运用教学管理经验来建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这些高校质量保障体系虽运转正常,但无法构成有序系统,导致体系运转效率低下,不能起到应有的教学质量保障作用。

二、现状分析

综合对于样本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内容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以下几类典型问题。

(一)保障体系环节尚不健全

通过对样本高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文本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新建本科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措施保障”和“效果保障”兩个部分被重视程度较高,而“目标保障”次之,“机制保障”与“组织保障”两个部分受重视程度最低。大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对于教学质量保障均制定了各项措施,对教学效果也设定了相应评价方式。但对于如何保障评价效果及持续性质量提升则缺少相应措施。不仅如此,各样本高校间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各部分环节构成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如,机制保障部分环节齐全的高校只占三分之一,一些高校设有“毕业生发展追踪调查”,但缺少“母校满意度调查”,更有甚者,两大要素皆有缺失。很显然,高校如果仅仅只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监控,而未将监控或者评估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加以分析进而运用于下一步的教学改进,那么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对于真正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方面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再比如,在样本高校普遍较为重视的“效果保障”中,近80%的高校设有“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环节,但设有“学生学习效果评估”环节的高校仅仅在20%左右。这种内部环节的结构性失衡反映出多数新建本科高校的关注重心还未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在学生学习评价上未给予跟教师教学评价上相同的关注度。

(二)保障体系目标缺乏異质性

通过新建本科院校评估前后质量保障体系文本内容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11年过后的新一轮合格评估对于新建本科高校教学管理的规范、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形成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评估指标中教学质量的观测点设计对于新建本科高校强化教学过程监控及教学质量保障起到的导向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2]。但,评估后新建本科院校形成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结构大都趋同,基本围绕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及观测点构建,由此可以看出,新建本科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的内驱力要明显小于外推力。如师范类高校在“目标保障”环节中人才培养目标大都与综合类高校趋同,仅有一所高校设定了较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最终表现为新建本科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学校本身定位及特点制定的保障环节较为缺乏,同质性过强。

(三)保障体系监控缺乏专门机构

通过样本分析发现,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或在接受评估前即设有质量监控部门,或为迎评专门建立评估办公室,但诸如此类的评估办、质量管理科、质量监控中心等,大都挂靠教务处运作或与教务处合署办公,存在“一套班子 两块牌子”的现象。但众所周知,教务处作为统管学校教学各项事务的职能部门,既需要承担日常教学运作职能,又需负责监控教学活动过程,这种“既是运动员 又是裁判员”的状况必然会导致教学运行及监督职能均不能得以高效履行。而新建本科院校教务处普遍存在人手短缺的情况,运行与监控“两手抓”自然是很难“两手都硬”。

(四)保障体系组织缺乏完备层次

新建本科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保障应该是由多级组织负责、各部门协同运作的体系。但从样本分析结果来看,虽然新建本科院校基本形成了校、院(系)、教研室构成的三级教学管理体系,但仍有半数以上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却还依赖于教务处或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等校级层面的管理监控部门,并未形成校、院、系(部)、教研室的三级监控制度。另有少数高校虽设有多级监控组织,但并未真正独立运作,仍依靠校级监控机构指挥。那么,自然就形成了教育教学多级运行,但监控统一的不平衡现状。形成与教育教学运行既对应又分离的监控一条线。

(五)保障体系制度缺乏全面、科学性

新建本科高校在制度保障方面习惯于沿用以往规章制度体系,虽有部分新建本科高校在经过合格评估后新增了很多教学质量保障相关制度文件,但存在着规章制度侧重点分散,缺乏全面性、科学性的问题。如75%左右的样本高校保障体系制度建设的侧重点主要在于“教学运行” “教学管理”,对于保障教学质量的投入与条件方面鲜有制度保障。部分高校“质量监控”环节有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详细描述,但却缺乏对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硬件条件投入的制度保障。几乎所有样本高校仅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重点监控教学运行过程,却对教学运行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关注甚少。因此,就陷入了以过程监控替代效果监控的误区,未把教学条件保障与教学过程监控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导致相关制度建设滞后,甚至空白。使得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缺乏全面及科学性。

三、对策建议

针对新建本科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以上问题,结合目前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新要求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引进“全面质量管理”理念,需在充分研究影响本校人才培养质量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出全面并具有校本特色的质量保障体系的各环节,构建涵盖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整个过程中所有与人才培养相关的环节和要素,包括学校办学思路与领导作用、教师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专业与课程建设、质量管理、学风建设与学生指导、教学质量诸多方面。同时遵循全面性原则,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操作性强、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监控。最终形成一套符合新建本科院校实际,具有自我管理、诊断、改进能力,且易操作、高效率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3]。

(二)依托合格评估指标,建立个性化监控体系

评估过后样本高校基本建立起了以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为基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但大部分体系并未突出学校特色。因此,新建本科高校需在合格评估指标体系达标的基础上,从目标保障的各级各类质量标准入手,根据校本特色,制定与各类高校如师范类、理工类、财经类等高校相适应的专业、课程标准,师资标准,质量标准等。在效果保障部分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教师设计学习效果及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对文、理、师范等不同性质的二级单位教学工作、专业及课程评估制订个性评估流程[4]。以评估标准为参照,强化监控体系个性化建设。

(三)完善监控系统,增强组织保障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成立不能挂靠任何部门的质量监控中心,而后根据自身实际组建多层级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校级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中心,统筹全校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协调、安排职能,二级学院成立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组,除响应学校教学质量监控部门工作部署积极开展各类质量监控工作,还需按照学院自身特点及实际情况,自主开展评管、评教、评学等活动。教研室安排教学质量监控专员,负责对具体教学安排、运行、研究等过程实行实时监控。除了行政层面的三级管理层级外,应积极发动学生力量,依托学生会成立学生教学信息中心,聘任学生信息员,负责收集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及问题,并及时反馈给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部门。通过全方位、多层级的监控系统,强化日常评管、评教、评学工作,不断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四)健全规章制度,丰富措施保障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根据自身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求,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学管理及教学质量评价规章制度,用以维护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正常运行。同时,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以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一套涉及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使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各个因素都有科学、可控的质量要求和评价标准[5],并细化为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并形成管理办法,制定各类专业、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理论及实践环节质量标准,实验教学及专业实习管理办法、课程教学管理办法、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及管理办法、考试工作管理办法等,努力细化、量化对监控管理对象的质量要求,使监控具有实际操作性,使得对教学过程的各要素监控能够做到分环节、分层次,规范化、制度化。

參考文献:

[1]陈玉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钟秉林,魏红.坚持分类指导,制定分类标准,实施分类评估[J].中国高等教育,2009(6).

[3]戚业国.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J].江苏高教,2009(2).

[4]魏红,钟秉林.重视学生学习效果,改善教育评估效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5]吴晓,覃永晖.瓶颈、变革与发展:地方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6).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fied assessment, some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have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systematic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amples, I found the quality guarantee system of most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is not perfect, existing imperfect of links,monitoring mechanism is not independent,lack of heterogeneity in objectives,imperfect of organization system, Not comprehensive institution etc.. Then combined with the background of qualified assessment,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requirements i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of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s fo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the 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qualified assessment,newly-established university,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