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哲学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程范成

2018-10-23龙吴锋

学理论·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

龙吴锋

摘 要: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文化形态,文化的本质是人的生命存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前提是中国的文化危机,且它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对中国文化危机的消解及中国文化模式的更新,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国人不断优化自身的生命状况和不断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提供了文化发展的动力、拨开了文化追求的迷雾,构建了文化世界的蓝图,表现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国人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化价值追求。

关键词:文化哲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历程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079-03

锲而不舍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直以来都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当代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国人迅速融入世界文化的地球村,不同文明的图景和内容虽有重叠,但往往会带有对方文明的余韵,这就不可避免地对人的现实存在和精神生活产生影响。本文从文化哲学的视角出发,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分析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起点、过程、终点,力图在文化交流中展现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身的发展及其对中国文化的转型,科学阐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程不仅仅是单纯作为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它是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生成的过程,更是国人改变生命存在和优化生命价值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前提是中国文化的危机

中西方文化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当西方国家忙于工业革命和海外扩张之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社会稳定、治理有序的时期,假如说,世界各个民族仍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时,社会的安定有序是国家发展的幸事,然而这个时期是西方国家进行工业革命、大肆扩张的时期,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挑战。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工业文明下处于劣势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大陆环境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百姓的基本生产方式,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本位的生产制度和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制度的生产家庭化的文化。儒家在生产家庭化的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在实践中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价值标准,将发生于家庭的仁爱扩展到大爱天下的标准,讲究亲亲、仁民、爱无[1],这对于古人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实现道德的自律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由于统治者儒家过分地追求伦理道德,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逐步形成了文化专制主义,伦理道德与政治相交融,甚至将儒家伦理道德作为一种文化规则,从而忽视了人个性的发展,禁锢人的思想,这就使中国传统文化趋于保守,限制了中国人民现代化的创新思维,由此形成一种趋古的文化价值追求。在这种文化价值的追求下,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普通民众的主体性得到大幅度的削弱,使人们的文化实践性受到局限,自然而然地使中国走上了不屑外求的文化发展道路。这与西方文化的发展道路形成极大的反差,西方文化产生于海洋文明,物质资源的匮乏使西方人养成了敢于冒险、善于挑战的民族性格,这客观上加速了商品贸易的流通和新式交通工具的产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形成了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人的个性发展,更加崇尚民主和法治,这些都为西方国家走上对外交流的文化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在工業文明下处于劣势。

(二)先进国人探索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屡屡碰壁

鸦片战争爆发,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打开中国的大门,拉开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序幕。但这次的文化交流打破了以往中国文化应对异域文化的规则,在以往的文化交流中,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具有某种内在的契合性,因而不同文化的交流演化成为文化的同化,而如今面对的却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工业基础下的西方文明,这是具有挑战性的文化,中国在文化交流中处于劣势,割地、赔款,华夏文明的地位一落千丈,为此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的文化发展道路,率先做出文化反映的是近代洋务派,主张在中国文化“体”上,披上一件西方文化的大衣,然而随着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而告终。先进知识分子百思不得其解,发动了戊戌变法,主张将西方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体”中,却在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扼杀下失败了。一代又一代的先进分子不断探索文化发展道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直到辛亥革命的成功,“中华民国”建立。先进的知识分子将文化发展道路寄托于民主共和制度,但是袁世凯最终以专制代替民主,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文化潮流”,辛亥革命失败了。先进的知识分子焦虑、忧郁、徘徊,认为改造国民性,唤醒中国人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出路,进而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文化旗帜,批判中国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鲁迅提出不读中国书,钱玄同主张废止汉文,胡适认为中国百事不如人,唯一的出路是死心塌地学人家,吴虞斥责礼教非吃人杀人不成功,陈独秀比较中西文明的结论是必须输入西方文明[2]。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改造了国民性。但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以民主和科学为核心的理性精神的弊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使得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面临二律背反的难题:西方的理性精神虽然在一定条件可以为中国文化道路的发展指明道路,在一定条件下能改造国民性,但是,资本主义文化却无法使中国文化发展道路走出困境,无法真正的改变人之为人的生存状态。到底该如何选择文化发展道路?如何摆脱中国的文化危机?国人开始了对东西文化的比较,新旧思想的考量,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进行认真的反思。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带来了中国文化的转型

现实社会的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的,文化植根于历史,通过人的文化实践又走向现实,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中国文化从历史走向现实的溯源,是先进知识分子文化实践的选择,是先进知识分子为拯救中国文化做出的努力,这种文化实践的选择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命运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对中国文化危机的消解

20世纪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舶来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具有先进文化意识的国人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发表演说,陆续发表《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蔡和森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使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占据优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双向互动成为可能,在文化的互动中马克思主义解决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去向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强大的包容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但是几千年来完备的传统文化体系在近代工业文明下难以适应中国形势的发展,表现出温和性和保守性,缺乏对前人文化的批判继承创新。毛泽东说:“五四运动时期,一班新人物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这些都是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这种形式主义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后来运动的发展。”[3]832马克思主义作为舶来的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表现出极大地批判性和开放性,一方面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旧礼制、旧道德、旧思想,契合了国人追求自由和平生活的理想;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中,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中国特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这从根本上解除了国人的精神危机,构建了国人的文化主体意识、文化自觉意识,使得中华民族精神在文化转型与冲突中得以整合、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有序的方式全面建构中国文化。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4]1516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是对中国文化模式的更新

文化模式不仅是某个民族特定历史时期主导性的思想观念体系,而且是特定民族的行为方式和实践方式,其核心是人自觉不自觉地建构起来的人之形象以及人存在的基本状态[5]。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主张“仁、义、礼、智、信”,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工业文明下遭受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儒家的伦理道德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性内容,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规范着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在绝大多数国人看来,中国的文化危机就是时代变化的往复性,正如古语所说,“大治之后有大乱,大乱之后有大治。”虽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促使中国文化出现震荡,但绝大部分国人将文化震荡作为对儒家伦理的偏离进行处理,这就使得国人的思维方式、实践方式处于一个循环的文化圈,无任何的超越性可言。舶来的马克思主义虽是西方文化但却是对西方文化的批判,它既不同于西方文化又不同于中国文化,是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的第三种文化。动物是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人则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6]46。马克思主义始终关注人的思想领域变化,并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早期共产党人在实践的探索中,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中国的社会现实反思文化间性和通性,李大钊对中国社会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大家族制度上的,一切政治法律、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都是这一制度的外在表征,而以孔子主义为其全结晶体。”[7]182陈独秀则从中国发展的角度思考革命策略问题,他认为:“不但要同时兼顾本国和世界的真实发展阶段,更要懂得本国革命运动与世界革命之间的形势和关系,只有厘清了这些认识后制定的革命策略和方针才更符合实际。”[8]409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转变促使国人以实践的方式去改变人的现实生存状况,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主导型的价值取向,构建了一种既符合时代特征又契合中国现实的文化模式。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的文化哲学意义和价值

文化是人创造的,人类的文化实践活动是创造人类的“有意义”的文化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无疑是在文化世界中唤醒人类自身存在的社会意识的一种文化选择,这促使人类以自身的尺度去改变世界,使文化世界逐步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真正地实现人的生命优化。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提供了文化发展的动力

文化总是在时间和空间的“框架”内存在着,人作为生命的存在,是在漫长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中理解和看待文化的。从时间的层面看,文化是在人类的世代繁衍中与时间同行的,每一代人从前代人承接的文化,不仅有文化财富,而且有文化困难和难题,中国传统文化既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观,又有“三纲五常”的伦理政治观。只是在近代工业文明下,中国文化内部发生的变化情况未能被国人所体悟,国人从中国文化中未发现文化发展的可能性。从空间的层面看,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先进知识分子纷纷效仿西方,学习西方的制度、道德,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都失败了。从根源上说,制度和道德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文化直接表现,制度和道德就蕴含着人的生命存在,在中国人的文化根性未动摇之前,改制、变法、革命根本不会得到中国大众的响应。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无疑是文化在时间和空间的交汇点,在时间中认识文化,在空间中改造文化,从而实现认识文化和改造文化的辩证统一。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9]112。這种批判和革命的文化意识,要求中国人要不断“向前看”,向前推动文化的发展,对过去的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具有一种立足于现实来创造未来的运动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逐步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念中,使国人自觉地从人的生命存在本身去审视自己的生存状况,重拾文化自信,激励着先进知识分子从现实出发去探索适合中国的文化发展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拨开了文化追求的迷雾

文化价值指的是人对自己生命存在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确定,人总是在文化世界中进行价值的追求,然而人的文化价值的追求有时会促进文化的进步,有时也会阻碍文化的进步,这就使人们的文化追求面临辨析和选择的困难,从而产生价值迷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是艰辛的,无数先进知识分子对文化价值的追求是在犹豫和徘徊中前进的,由追求儒家的“仁”“礼”到追求西方的经济、制度、文化,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由于没有具体地掌握世界文化格局和中国本土文化的情况,从本质上仍然没有跳出文化价值追求的迷雾。马克思主义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在理论论战和实践指导中以其独特性的优势凸显出来,打破了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认可的科学学说,逐步成为实现社会变革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谈道:“最一般的抽象只是产生在最丰富的具体的发展的地方,在那里,一种东西为许多东西所共有,为一切所共有。这样一来,它就不再只是在特殊形式上才能加以思考了。”[9]22这为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追求提供了一种新视野,不能简单地把抽象的东西上升为具体,而是将抽象的东西上升为思维的具体,简而言之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要求中国人反思当前的文化价值追求,学会“破执”的文化价值追求态度,“破”就是冲破,击破的意思,“执”就是拿着,不放下的意思,意思是要求中国人,不能执着于一种文化规则,要学会把先进的文化价值追求上升为思维的抽象,掌握一种不僵化、灵活的追求策略。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构建了文化世界的蓝图

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在文化世界中居于主导地位,中国近代的文化危机,使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大打折扣,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文化发展道路的过程焦虑、彷徨,中国人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本真价值,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国人重新找到了文化发展的坐标。那么什么是中国人发展的坐标?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国人曾提倡民主和自由,反对愚昧和专制,这不仅是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文化发展道路的成就,也是先进知识分子文化反思的必然结果,那么中国文化的发展真正建构了以民主为横轴,自由为纵轴的“垂直坐标系”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自由是建立在民主之上的,只有实现充分的民主才能实现自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绝大多数国人不懂民主,更何谈自由?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文化冲突、碰撞、融合中始终以人的尊严和价值为主旨,并强调对于人的自由而言,全面才能自由,自由亦才能全面[10],把人的自由与人的解放历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马克思所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294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的现实存在,马克思主义描绘了以人为中心,为了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的美好蓝图,表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人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化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吴锋,徐盼盼.道德重建中的儒学担当[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

[2]赵志浩,近代中国的西學过程及其启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4).

[3]毛泽东选集:第3卷(2008重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4卷(2008重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种海峰,张欣.构建新型文化模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理[J].长白学刊,2014(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李大钊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8]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郭凤志,高苑.中国文化语境下自由价值观话语发展的历史逻辑[J].湖北社会科学,2015(12).

猜你喜欢

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历程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运动生涯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