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价值与对策

2018-10-23徐蕾李征

学理论·下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徐蕾 李征

摘 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依托互联网发展,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在此背景下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将面临崭新的社会格局并面临巨大的挑战,进而揭示创新和加强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新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话语体系;加强中国智库制度的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1-0054-03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意识形态是“观念的上层建筑”,是对特定社会形态的反映,它具有社会导向、凝聚社会成员和价值支撑的功能。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每一个力图取得统治的阶级,即使它的统治要求消灭整个旧的社会形式和一切统治,就像无产阶级那样,都必须首先夺取政权,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说成是普遍的利益,而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1]84-85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意识形态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中国实际、着眼民族复兴,推动着中国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多次主持召开工作座谈会,对文艺、新闻舆论、互联网、哲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工作做出重要论述和部署。他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意识形态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提出了“两个巩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媒体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交往,社会治理的方式变化巨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在国内也遇到了新的挑战。习近平还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媒体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国内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思潮的网络扩散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带来挑战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伴随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大众思维方式在多媒体时代呈现出大众需求多样化、功利化,个体思考独立性缺失,价值观呈多样化趋势等新问题,将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固有的主导性地位带来巨大的挑战。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控制的环境也变得空前复杂,来自国外的以和平演变为主的敌对势力的干扰,来自国内利益集团有意和无意形成的舆论影响等都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更为突出的问题是新媒体时代下社会思潮的网络扩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还要面对来自社会思潮多元化,及其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且成本低的严峻挑战,如历史虚无主义其实质是一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的错误思潮,它往往利用互联网媒体宣扬它们的错误观点,它用假设否定事实、用主观分析否定客观规律、用个别现象否定本质,完全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甚至通过编造和肢解历史,达到“重构历史”,把一部完整的历史碎片化、简单化,在微信、微博平台以转发文章的形式大肆传播,迷惑了大众,进而分化社会、激化社会矛盾,造成极其恶劣影响,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二)新媒体引发的话语权分解与转移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力大大降低

当代社会话语权是指一种现实影响力,一种可以对社会发展方向和民众选择方向产生巨大影响的能力,意识形态就是话语权的一种具体实现和影响形式,因为它可以在社会思潮中,影响大众的选择和社会舆论导向。由于新媒体的一个重要而独有的特性是,大众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受者、处于被动地位,而是集信息的制造者、发送者和传播者于一身,并发展成为个性化的信息的参与者,是这场新媒体革命的主角、处于主动的地位。这种新媒体时代的特性及其发展引发的话语权分解与转移势必拓展意识形态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以及存在的方式,从而将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构建方式颠覆,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势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认识新媒体时代的特性和挑戰,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创新性研究至关重要。

(三)发挥意识形态在维护执政者的政治合法性的功能越来越重要

当代社会执政者的执政合法性主要来自于经济增长绩效、法律法规、民生发展、社会秩序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对于中国而言要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就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重要的功能之一,这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就自然而然地获得执政地位,而中国共产党要保证长期的执政地位、维持执政的基础仅靠国家机器的强制力是不够的,从根本上来说其合法性来自权威——一种可以长期令民众服从的权威。要建立这种权威,执政党一方面要控制公共权力、为人民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另一方面构建意识形态的信仰体系也是十分必要的,而后者往往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社会也会实现较为平稳的发展和变革。这正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的合法性、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只有建立在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的基础之上,才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也深刻地印证了这一点。意识形态工作因此也成为我们党一贯重视的使命和任务。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看,多种社会思潮交锋,多元文化在全球扩散,围绕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始终没有停止过,堪称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此对于中国的执政党而言,面对社会转型,特别是利益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加强意识形态建设,针对旗帜、民主模式、话语权、核心价值观等重要方面进行体现时代特征的深刻阐释是十分必要的,将有助于维护和重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巩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刻揭示了现阶段党的建设一定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发挥意识形态在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的功能。

二、新媒体时代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来自国外的挑战

(一)西方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战略,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构成严峻挑战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276西方国家将意识形态的渗透作为国家战略实施,苏联解体就是这一战略实施的后果。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多种方式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除了通过抛出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外,通过大众传媒、文化产品进行渗透和利用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进行渗透也是极其重要的手段,而且后者更具隐蔽性。西方国家利用其在科技和教育等领域的世界领先的地位,吸引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人去学习,通过人员交流的方式强化文化渗透战略。西方国家的政府和NGO组织通过设立基金会,以基金会为掩护,通过资金资助的形式,将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其主流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传递给社会主义中国的青年和学者。除此之外,这种传播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中国学者会自觉地用西方话语诠释和解读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研究目标自觉地纳入西方话语体系的研究框架与范畴中,致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被弱化。理论界和学术界的这种学术研究现状,“已开始呈现超越学科界限、学术界限和理论界限的趋势,出现了理论话语被狭隘的学科利益所左右、被自身经济利益所左右、被国际政治势力所左右的苗头,出现了由争取学术话语权向谋求政治话语权转化的苗头,出现了从理论争鸣向政治行动转化的苗头”。西方国家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势渗透的策略,表面上淡化意识形态的表征,但其实质则是竭力地否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对弱势并有逐步丧失话语权的趋势,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被销蚀。

面临严峻的形势,习近平在2016年5月17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因此植根于中国实践,诠释当代中国所面临的问题,将其研究目标自觉地纳入中国话语体系的研究框架与范畴中,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伴随中国崛起,中国在全球意识形态领域争夺话语权和领导权将成为必然

面对中国的崛起,中国也势必将加入全球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和领导权的争夺中,在这个过程中,构建新的对外话语体系是十分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加强话语体系的自主性和原创性势在必行。另一方面要加强话语表达方式的有效性。现有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一些表达方式过于形式主义,过多地使用一些西方的概念来解释中国的问题。我们要争取做到既遵循国际上通用的表达方式,又能坚持中国立场、合理传递中国声音和价值理念。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应对举措,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研究,即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与中国现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机结合起来,将中国坚持开放性、扩展包容性和追求引领性等发展理念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战略结合起来,利用国际舞台充分展现中国魅力和中国精神,并积极搭建对话平台、展开思想交锋、加强交流传播,争取和赢得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同时通过转化话语方式,并借助优化传播媒介,加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占领学术理论高地,建设中国全球意识形态阵地。只有这样中国的崛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得到普遍的认可,使中国在全球意识形态领域争夺话语权和领导权成为可能。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时代价值及对策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时代价值

网络时代下,新媒体逐步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但是,由于新媒体平台充斥着西方文化思想和多元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威胁。加之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光靠政治经济建設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强化意识形态工作,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

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为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可以极大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源泉。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把控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有效应对国内和国外的严峻挑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建设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那些奉行新自由主义论者眼中被认为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结果,而对于中国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则归于西化不彻底。这种思想之所以有市场就是因为受西方意识形态策略的宣传和影响,甚至有人提出中国要以私有化、多党制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作为未来改革方向。这些思想也曾经在苏联的改革进程被提出,并被苏联的领导人接受对其改革产生巨大影响,其教训也是极其深刻的。这些错误思潮,其实质是试图改变我国改革的正确方向,颠覆社会主义制度。针对这些错误思潮,习近平说:“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以史为鉴,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它关乎党的生命。在改革的方向性问题上,主流意识形态要掌握话语权,适时地发出自己的权威声音,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和理想目标,并通过多种渠道教育民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勇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取得的成果。

可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大胆探索,开展学术争鸣,活躍学术空气,弘扬优良学风,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服务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

(二)加强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性研究的对策思考

1.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我们在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新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要善于利用多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同时在依法治国大背景下的今天,更要加强新媒体领域的法制化建设,运用法律手段巩固和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2.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是中国主流话语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时代课题。回答好这一课题,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紧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目标,立足国内发展,把握住中国的历史方位,同时又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运用中国智慧向世界展示中国,诠释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3.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加强中国智库制度的建设。近几十年来,智库在西方国家政治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他们堪称西方意识形态的先锋,同时他们忠于西方的价值观和国家利益,忠诚于西方价值观的全球战略,是国家软实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公开发行图书和期刊、通过基金会向国外提供研究资助,举办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等方式,用这种普遍容易被接受的方式传播国家政治观点和主张。中国应该借鉴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成果经验,加强中国智库制度的建设,发挥智库在影响社会公众方面的重要作用,重视研究人员的培养,使其忠于中国的价值观和国家利益,忠诚于党和人民,愿意为诠释国家价值理念、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付出艰辛的劳动。

4.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机制的考量。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方面都要结合新媒体时代特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塑造青年一代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并自觉成为这种价值观的坚定追随者和传播者。

综上,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日新月异,要充分认识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和斗争的新特点、新形势,并要保持警醒,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提升理论体系的国内感召力,用中国的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影响,只有这样,中国的和平崛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和接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