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探析

2018-10-23殷进红

学理论·下 2018年3期
关键词:整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殷进红

摘 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性的探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形式为导向,通过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体与部分、层次性与整体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体,以及它的三个层面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共时性,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性;并存性;共时性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3-0027-03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阐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和践行离不开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也需要坚持整体性原则,毋庸置疑,这同样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备条件。

一、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性的意义

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以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与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调动三大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能动性,以及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的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纠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割裂、肢解和歪曲的倾向,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我们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这个概括,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段表述中明确了国家、社会和个人各自的“本分”,但这并不代表三者只需要尽其本分就好,因为如果只强调去履行其中的任何一种责任,结果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国家、社会或者个人的单一发展,其所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只能是个人的作战,这不利于从理论和实践上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置于整体性的高度上去理解与实践。

(二)有利于充分调动三大主体的能动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大主体即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无疑有人的因素在里面,而人相对于他的客体来说,具有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并且是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性和创造性地认识与改造,这都表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大威力。而国家、社会和个人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每一主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所以培育出来的是国家的繁荣昌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个人的德高望重,这固然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条件,但要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貫彻落实的必要条件,就注定要把“合力说”原理注入到三者之中,用三者的合力铸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辉煌发展。

(三)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的引领作用”[2],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统一起来,实现三者的合力,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而且,从整体上来把握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在一元主导与多元共同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坚守自己的主导地位,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引领作用,从而使其转化为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更好地为培养时代新人服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

(一)内容维度上的整体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依据培育和践行主体的不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三个价值层面,即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这三个价值层面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伟大的实践中各司其职、相互影响。

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相对应的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应然状态,而作为国家这个主体来说,它更多的是从制度、法律法规方面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属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角色。社会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角色。个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角色,更多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准则、道德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培育和践行则需要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部分的各司其职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统一。其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影响部分功能作用的发挥。同样地,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三者之一的作用的发挥也会制约和影响整体的状态,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可能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因此,在把握整体的同时,也需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它从“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的视角出发,回答了国家建设的具体要求,即经济上的富强、政治上的民主、文化上的文明、社会的和谐。也可理解为,它是从宏观的价值目标层面上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构建的远大理想。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属性的本质概括,体现的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社会建设的要求,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美好社会环境与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它从社会层面展示了中国社会建设的价值取向。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公民个人所做出的价值要求,它既规定了公民在道德生活领域所要达到的道德境界,也是检验与评价公民道德行为的价值准则,覆盖了公民生活的各个领域。

国家层面确定价值目标,社会层面指明价值取向,个人层面规范道德准则,三者相辅相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统领着社会和个人层面,相当于三者之间的顶层设计,指引着个人和社会的前进方向。社会层面指明价值取向,即它规定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这样属性的社会中去培育和践行。个人层面规范道德准则,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公民亮起了一盏灯,指引他们走向光明大道,不至于迷路。总之,国家和社会层面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它们是影响个人全面发展的环境因素,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又离不开人的作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社会是由单个人所组成的团体,必然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中国现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所面临的复杂形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它适应现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回答了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的问题,是对中国当前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之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真理,它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属性,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一是就客观性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反映了现时代中国在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诉求,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具有客观性,这也是被时间和实践所证实了的。二是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相关问题。三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对性即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有三层含义。一是从广度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基于中国当代的客观所做出的正确反映,有待于发展;二是从深度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制定出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它并不适用于全世界,同样地,它也只是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的角度出发,没有细分出很多具体的主体,有待于深化;三是从进程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价值诉求,在更低级的阶段或者更高级的阶段不一定合理,因此,有待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层次上的意识形态,有其历史和现实基础,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现范围的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原先的一些有利条件可能会成为阻碍,原本正确的认识可能会成为谬误,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又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所以,从整体上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二)形式维度上的整体性

1.时间上的“共时性”

共时性也可称为同时性,其实是对神秘现象的一种解释。1930年荣格首先使用“共时性”一词来对那些超自然的现象进行描述。1952年,他在《论共时性(On Synchronicity)》一文中详细定义了这一概念:正如字源学所示,这个语汇与时间有关,说得更确切些,与同时呈现(simulttaneity)的性质有关。如果不用同时呈现这一词语,我们也可以使用两三种事件以上“有意义的巧合”(meaningful coincidence),此种概念显示的绝不只是概率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时间维度上的“共时性”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在某些时间点、线或面上的同时存在。

第一,贯穿于一条历史主线之上。这条历史主线即中华民族辉煌、曲折、复兴的历史主线。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史,就富强而言,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几次攀登上辉煌的高峰,即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盛世:西周成康之治、西汉文景之治、唐朝贞观-开元盛世和清朝康雍乾盛世。这是辉煌的历史。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这个曾经是“天朝”的大国的国门,新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列强也开始了对中国的瓜分,从此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国内积贫积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这样的形势,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为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梦想而探索与努力。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改造、建设和改革开放,无不倾注着中国人民的心血与梦想。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扎根在中华民族辉煌、曲折的历史脉络之中,“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3]。

今天,“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依然是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诉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所以,应该以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它置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党九十多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中去考察和研究。

第二,行动于共同的现实基础之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經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新时代、新的矛盾意味着新的现实。从宏观上来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依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中伴随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表现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不完善;政治民主化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还有待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发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步伐依旧需要迈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此情此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依据与展望。

第三,发展于未知的可能性之上。可能性是客观事物内部蕴藏着的这样或那样的发展趋势,现实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包括现实的具体的可能性和幻想的抽象的可能性。这里提出的未知的可能性即指现实的具体的可能性,它在实际中有成为现实的根据和条件,因而在未来是会变成现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于未知的可能性之上,其依据便是它的相对性,因此,一旦现实社会中已经具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根据和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根据可能性的实现而改变自身、发展自身。

2.空间上的并存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空间上的并存性有两方面的指向,一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单独存在,另一指向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在空间上的并存。

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单独存在。一方面,并存应该包括至少两个或者更多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三大主体,即国家、社会和个人,國家层面体现价值目标,社会层面明确价值取向,个人层面规定价值准则,三者有其各自独立的规定性。同时,国家、社会和个人每一层面又各自包含有不同要求,如国家层面的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支柱,民主是永恒追求,文明是不竭动力,和谐是崇高境界等等。每一层面内部各个部分也是独立存在的。这是实现空间上并存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如果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存在,而一味地强调其内在整体性,就很难认清每一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各个击破的战略也就无法施展,进而影响到单个存在主体积极性的高涨和责任的承担,这无疑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

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并存。国家、社会和个人并存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并存,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并存和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并存。一是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大主体在空间上的并存。独立性使得国家、社会和个人三大主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作用都功不可没,三者的不同性质和价值诉求使其无法等同或者被代替,因此,只有三者实现空间上的并存,成为价值共同体和行为互动体,才能共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构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个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3]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23)(2017-10-3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23/c_118674820.htm.

[4]钟海清,付怡.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5).

[5]陈殿林,徐沁沁.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基本层次的逻辑关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2).

[6]杨建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在整体性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8).

[7]肖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问题[J].湖湘论坛,2016(5).

猜你喜欢

整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社区合唱的整体性研究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