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政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2018-10-23张瑞瑞韩东

学理论·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张瑞瑞 韩东

摘 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政治发展的巨大贡献,是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想的最好践行。本文从共同发展理念在教学中的内在植入、教师和学生深入社会宣传“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激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课题研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学生的国际项目交流等方面着手助力“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发展方向。“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执政方略的提出,是对人类政治发展的巨大贡献,是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想的最好践行。

中国高校大学生人数多,社会影响力大,是“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传播者和践行者。中国大学生在高校是先进知识的接受者,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1]。高校大学生认同、奉行、推进“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执行这一政治理念和目标的巨大推动力,是构建良好政治环境的重要保证。

高校思政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宣传的最有效阵地,通过“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讲授,能助力“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施。

一、教育内容

1.“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地位。实现振兴和发展是许多国家一贯贯彻的,并被广泛认同的最基本国策。这种国家政策仅仅局限于自己国家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为了自己的发展,也会限制或打压别的国家的发展。“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创性的,它以全新的政治理念、政治目标、政治途徑等区别于以往的执政理念、目标和途径。这一执政的理念、目标是崭新的,具有开创性。

实现人类大同,往往被视为遥不可及的镜中月和水中花。“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向人类大同迈出的破门一步,是最具有人类温情,最具人性光辉的执政理念、目标和途径。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开创之举,是大同之路,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大同理想[2]践行的最有力举措。

2.“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党执政的目标[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这一目标的升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团结和凝聚最广大的人民,从而为社会主义凝聚最大的力量。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政治的最终归途指明了方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飞跃,人类整体政治方向的确立非常重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政治最终归途指明方向,为人类大同社会理想的实现迈出了最坚实一步。

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现实逻辑。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政治逻辑和现实逻辑进行系统阐释,让大学生衷心认同这一政治理念和政治目标,从而积极主动成为这一理念和目标的宣传者、拥护者和践行者。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人类终极解放的发展史。从最初氏族融合到部落形成,部落融合成国家,到现在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融合的发展史,不断集合人类力量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应有逻辑。

善政和善治是备受推崇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结果,达到大治是执政者的政治追求。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终极政治是实现人类的共同解放。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是人类共同解放的基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最有力的联合形式,是人类政治不断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高速发展的科技,对人类来说是把双刃剑。人类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空前剧烈。全球冲突风险仍然存在,全球和平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高科技武器例如核武器、气象武器、基因工程开发的病毒等[4],对全人类栖息的地球造成的破坏非常大,可以说是灾难性或毁灭性的。“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全球的共同协作、共同发展,避免冲突,共同应对潜在的危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主导全球事务现有政治模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特别是自由和平等思想深入全球人心,独裁或独霸全球的时代在任何国家都不会得到真正支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人类发展的现实需求,是全球协同发展的必然现实逻辑。

马克思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这意味着共产主义是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式。在这个理想社会里,剥削和压迫都不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友好平等的和谐共处关系。

共产主义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在改造自然和实现自我发展的实践中得以实现的社会理想,是人类值得努力奋斗的美好目标。无论是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理想,还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都逐渐显现了一定基础。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并具有更多的现实性,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体现,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更是将这两种理想蕴含的思想文化进行了基于现实的融通创新,为世界人民实现理想社会提供了现实的政治选择。

4.“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梦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个和平和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凝聚全人类的智慧,需要利用全球的技术力量助力中国梦的实现。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个和平的环境,一个广泛协作的环境。“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有助于不同国家之间的广泛协作,能有助于消除不同国家之间的纠纷,能够在共同发展的目标之下,凝聚全人类的力量,让全球不断在和平中发展。“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共同发展为目标,而不以单个国家的超前发展为终极目的,以共同繁荣为终极目的,不追求单个国家的繁荣而剥夺其他国家的发挥机会。“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能够充分协调中国与周边国家、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为中国的发展营造一个和平和有利的环境。同时又有利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互通互利,相互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加速各国的发展。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其他国家之间解决纷争、消解冲突提供了一个范式或途径。有利于其他国家的发展,从而促进全球的发展。其他国家的发展能够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

二、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助力“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措施

1.共同发展理念在教学中的内在植入。高校课堂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应通过多种方式内在植入共同发展的理念。从共同发展的必要性、共同发展对社会的意义、共同发展对世界的意义着手,让大学生认同共同发展,拥护共同发展。同时让大学生在生活中体察共同发展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意义。选用典型案例,树立学习模范,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宣传和践行共同发展理念。

2.教师和学生深入社会宣传“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组织教师和学生深入到社会一线,宣传“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通过板报、书刊、网站、微信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激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课题研究。高校通过资金、场地等多渠道支持教师“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课题研究,并激励大学生参与课题的调研、材料整理、文章撰写等。

4.“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学生的国际项目交流。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选派学生出国交流,从而让学生了解“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中国、对世界、对全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

5.培養学生以善求知、以善促发展的大道之德。“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性光辉的执政之路,是大爱大善的发展之路。高校应该塑造以善求知、以善促发展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做到求善与求知统一,让发展与行善统一,从而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最坚固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胜君.30年来大学生社会地位及思想教育变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2(6):96-99.

[2]关志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同”社会基础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9(5)::5-53.

[3]杨宇.21世纪的公共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J].改革与开放,2011(11):70.

[4]李东姝.科技是一把双刃剑[J].科学新闻,2002(3):44.

[5]李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性和现实性[J].探索,2017(5):105-109.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爱的共同体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