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与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研究

2018-10-23程淑华李欣韩毅初

学理论·下 2018年2期
关键词:创新素养研究性教学大学生

程淑华 李欣 韩毅初

摘 要:高校通过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的形式,有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才的有效培养,能够较好地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通过探讨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对高校大學生创新素养的培养的积极意义,并结合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归纳整理出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的具体实施方案,为探索高校大学生创新人才素养的培养予以实践层面的支持,也为高校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大学生;创新素养;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188-02

民族的创新素养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根本,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人才的竞争在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创新素养的培养。高等院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特殊使命。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其软肋是缺乏创新教育思想[1]。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核心应该落足在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而如何实现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则是漫长的科研创新的培养和熏陶。科研活动是一项极具团队精神的学术交流合作,师生通过适当地途径进行交流,长期的创新意识会逐步培养大学生产生创新素养。本文从人才培养层面出发,以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为载体,增加大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机会,研究提高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的理论渊源与结构

(一)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的理论渊源

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的理论应该归为研究性教学理论,而研究性教学理论源自美国心理学家杜威的“问题教学法”,旨在通过研究与剖析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载体,训练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以问题为载体,将学科知识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学生。而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则将问题明确规定为研究内容,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以实践探索和科学研究为方式,注重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投身科研任务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科研的创新思想和科研成果融入科研团队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通过科研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为学生更好地捋清学习和科研的逻辑关系提供实践操作的相应指导。

(二)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的结构

教师的课题研究和科研项目是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是经济基础和目标导向,高等学校教师要借助课题研究的有利优势,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通过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中的教师指导,学生能更好地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为自己投身科学研究做好铺垫。学生通过与老师共同研究也会发现自己以往学习知识的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内容,对自己本专业的学科前沿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触到,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科研主动性。同时学生能够进入教师的课题组研究,作为教师的科研助手,可以促进科学研究的有效进行,降低由于科研人员数量不足引发的科研进度迟缓现象的出现。

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的建设,首要在于制度的确立,科学研究是有内在流程和规律的,根据科研的规律制定团队的相应制度,符合科学研究本质要求,也能更好地调动全体师生共同进取,完成科研任务。科研团队的制度要根据三个原则,科学性、前沿性和人性化。科学性体现在科学研究的操作上科学严谨;前沿性体现在与时俱进,研究内容有价值有意义;人性化体现在学生作为教师的科研助手,要注重人文关怀,不能将学生“绑架”为“科研职工”。其次,学生科研人员结构要合理有序,要把握两个要素,精致适用与传承有序。精致适用是指选取学生要积极上进、专业基础扎实和有潜在能力参与科研任务的完成,同时科研团队切忌人员冗杂,要去粗取精;传承有序是指科研团队要注重研究的连贯性和学生科研人员梯队的建设,要涉及高校本专业在校生所有学年。同时,要从全体学生科研人员通过选举产生团队的负责人,团队的负责人要兼具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还要具备较高的科研管理能力、协调能力。指导教师与团队学生负责人进行有机对接,通过团队学生负责人能够有效管理科研团队。最后科研团队精神的确立,要秉承着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科学严谨的求知精神,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只有团队精神的确立,科研团队的所有成员才拥有心灵的归宿,团队才能积极有序地运转。

二、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的具体实施

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的具体实施涉及学生的团队管理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管理的要素构成包含科研团队制度的建立、科研团队管理人员选拔制度确立、科研团队的队徽标志以及科研团队的精神口号。团队的规章制度应该涵盖新成员的申请、选拔制度、组织内部管理制度,对于科研团队管理人员的选拔应该予以重视。团队精神和队徽设计的确立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师生的性格特质进行有效提炼,良好的团队精神能够积极地促进科研团队成员进行科学实验研究。

其次,介绍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按照科学研究的培养思路,大学生参与科研团队后,会根据团队研究的主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查阅文献和综述资料的整理等形式的主动探究,对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审查。对所要研究主题和自身的专业知识间寻找发展的可能性,换言之,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自己的研究取向,通过科学的推论产生探索新知识和新理论构建的设想。此时,通过教师的实时指导对相应的科研任务进行整体的科学规划。学生在团队负责人的组织下,进行科学研究任务的具体实施,由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水平有待深化,需要师生协同完成。实验结束后,师生会根据科研团队的管理制度规定进行小型的会议总结,对科研结果进行总结性的分析与讨论,形成论文并发表。随着一系列研究完成之后,师生也要通过会议协商确定下阶段科研团队研究方向的走向。

三、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的研究现状

大学生自主科研能力相对较低,存在文献资料检索能力不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的缺点,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会由于自身能力不足,随着研究的挫败逐渐产生对科研的畏怯和厌烦情绪。在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科研技能之前,贸然让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只会降低学生的科研效率和成功率。没有规范性约束的科学研究还会让学生养成不好的科研习惯,不利于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和创新素养。师生共建科研团队的实践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亟待修正。师生共建科研团队的理论源自研究性教学,能够对传统讲授法“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进行补充,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自己的科学研究活动,让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得到锻炼。相关高校推出本科生导师制,旨在让学生能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中,但是高校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的措施,对学生而言,是被动的、临时性的[2],而且对于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的养成缺乏行之有效的目标,同时相应的制度化措施和奖励机制都只是停留在纸上谈兵。有高校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建立了科研项目带动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为主体,以各种高水平大学生科技竞赛为契机的师生共建型科研创新团队体系[3]。然而教师如何结合自身科研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科研,学校应该在涉及教师和学生的各类评价体系中予以政策的支持,对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起到制度的保护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教师在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中的投入比重也随着时间推移在逐渐减少,从整体上降低了大学生创新素养有效培养。

四、基于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对大学生创新素养培养的探索

(一)制定大學生创新素养目标

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对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科研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创新素养的培养。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的情况,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制定之外,要着重增加创新素养的目标,例如学生的责任感、合作意识、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等非专业层面的素质。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通过制定大学生创新素养的目标,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创新素养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创新素养目标的制定还要考虑学生的求知欲的激发、科研团队的归属感、科研活动成功的成就感以及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和原则。

(二)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创新素养的影响

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是较为新颖的科研团队模式,能够发挥师生各自的优势,并通过团队科研将多方面的科研优势有机整合,教师作为“科学家”的亲身示范,对学生建立关于科学家所具备的态度、价值观和品质的认知有重要影响。在团队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能很好地影响学生的创新素养的养成。科研团队依托教师为团队核心,研究生为中坚纽带,教师和研究生能够间接或直接地管理师生共建型科研团队,教师是创新思想、创新方向的根本渊源,从整体上推动本科生的科学实践活动,并能够通过自身的科研态度影响学生的科研创新的前进方向和基本思路。研究生在科研活动的细节上作为教师和本科大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实际指导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研究生要同样具备良好的创新素养和实践创新经验,切实地指导相应的科学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良好的科研氛围促进生创新素养的形成

良好的科研氛围能够积极地促进学生创新素养的形成。加强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是提高学生创新素养和科研能力的推进剂。教师要积极支持研究生和部分学术能力较强的本科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通过会议上的学习和交流。在科研团队内部也要定期举办师生学术座谈会和内部的学术报告会,加强本科生与教师、研究生之间互相交流和学习。根据课题研究的任务,加强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合作研究。提升学生对本专业的学术前沿的认知,并促进创新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四)规范的科研流程与创新素养的养成

完善且规范的科研流程有利于大学生创新素养的科学养成。建立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素养的科研流程是提高科研团队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契机。科研流程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研的相互促进和提高,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这也正是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基本成分。科学严谨的态度能够帮助大学生踏实专注地从事科学实验研究,实事求是的学术视角能够规范大学生正确对待科研进程的真理现象。

参考文献:

[1]程淑华,李欣,韩毅初,刘焕利.自主学习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7):11-14.

[2]郝尚富,郭正红,张晓,王志辉,孙佰利.师生共建科研团队的探究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4):28-29.

[3]肖晓萍,张华,阎世梁,廖青,王强,曾小进,余涛.师生共建型科研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2):125-127.

(责任编辑:李鹏飞)

猜你喜欢

创新素养研究性教学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路径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基于创新素养下的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