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西方歌剧中优势元素的交流与融合
2018-10-22宋颖
宋颖
摘 要:中国的民族歌剧在当代世界歌剧的发展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特别是中国民族歌曲的发展,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较多的音乐元素结合发展,形成了中国民族歌剧在整体上有着各种元素独特的体现和韵味。中国民族歌劇在吸收西方歌剧发展的音乐元素中能够很好地进行二次创作和吸收,这也让中国民族歌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和艺术境界。
关键词:中国民族歌剧 西方歌剧 音乐元素 对比分析
一、西方歌剧中的优势音乐元素阐述
西方歌剧经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套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相应的外在的表达方式。而我国民族歌剧的建立和发展,也在其初期试图从西方的歌剧发展中寻找相应的道路和方式。但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建立和发展,首先要遵从自身民族的发展特点和方式。在西方歌剧中,其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歌剧中的交响乐,交响乐贯穿于整个西方歌剧过程始终,西方歌剧中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整个交响乐对于歌剧的衬托和表现力。
西方歌剧中的整体音乐构造、音乐表达方式和整个题材呈现模式都是值得中国民族歌剧学习和借鉴的。在西方歌剧整体的表达方式中,其表达的整体模式是主要依靠音乐,演唱者的演唱方式和水平也是影响整个西方歌剧发展的关键。在西方歌剧中,除了音乐本身之外,演唱者演唱时所处的心情和整个歌剧故事情节发展的环境部分也是能够影响西方歌剧表演整体水平的关键。音乐是一种非常具有个性化的艺术情感的表达方式,西方歌剧中的音乐能够通过组织一定程度的音乐语言,再利用各种节奏和音符的组合方式,把歌剧故事中人物的情绪充分饱满地表达出来。
二、中国歌剧中的优势音乐元素叙述
1.吸收改编民歌音调
在中国民族歌剧中,最为明显和外在的音乐元素就在于中国歌剧不断的吸收和改编某些民歌音调,因为民歌通常是在劳动人民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把民歌进行相应的音调的改编和歌曲样式的改变,能够让中国歌剧在发展和展现的过程中,更加富有一定的民族特色。
中国歌剧同时作为世界歌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利用吸收和改变民歌音调,也更加的凸显了属于中国歌剧发展的独特魅力。这一点元素体现在比如我国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主题歌《洪湖水,浪打浪》,就是根据我国湖北的民歌《襄河谣》和天门民歌《月望郎》进行改编而来的。
2.吸收戏曲音乐元素
除了吸收改编民歌音调之外,还包含了对传统戏曲音乐元素的吸收,这一点具体体现在吸收了我国传统戏曲中的念白、唱腔等等方面。特别是在戏曲念白方面,由于我国传统戏曲的念白具有一定的叙述和动作的结合,因此,戏曲念白除了铺垫一定的剧情之外,还常常需要承接相应的剧情中起、承、转、合的陈述。例如在歌剧《从前有座山》中的念白里面,就非常具有中国传统的戏曲特点,采用湖南湘剧咏白念诵,由男高音以湖南湘剧高腔咏白自由而神秘的念诵一段念白:“从前有座山,山上有棵树,天上飞来金翅鸟,鸟儿变仙姑,仙姑坐灶上,猴子来打鼓,打得仙姑发了怒,猴子红屁股……”
曲唱腔也是中国民族歌剧中所主要吸收和采纳的地方,许多歌剧采用了戏曲中特有的一些唱腔手法如拖腔、甩腔、等。拖腔是戏曲唱腔中极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指为表现人物情绪的需要在唱词唱完后旋律仍继续进行的那部分拖长的音乐,篇幅有长有短,有的用于句中,有的用于句尾。
三、《图兰朵》中西方歌剧中优势元素的交流与融合分析
歌剧《图兰朵》的故事主要来源于西方著名的故事出《一千零一夜》,其故事章节主要是出自于《王子卡拉富与中国公主》,故事情节也是这一段漫长冒险故事最为精彩和刺激的章节,在《图兰朵》中有许多中国元素的存在,笔者在此以《图兰朵》中的剧本元素和音乐本身来分析其中存在的中国元素。
1.剧本中的中国元素
在1920年以前,《图兰朵》已经成为歌剧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歌剧《图兰朵》在歌剧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有着不可撼动的历史地位,特别在普契尼的作品之中,比,如《波西米亚人》、《托斯卡》《蝴蝶夫人》、《西部女郎》等等,都主要采用的是将地方色彩融入到真个歌剧的发展架构之中。同样的,在歌剧《图兰朵》里,在整个故事章节的描绘之中,同样也把中国的地方色彩融入到整个歌剧《图兰朵》的发展和表述当中。
在歌剧《图兰朵》的剧本中,充斥着许多的中国元素,主要表现在《图兰朵》的第一幕中,就出现了我国紫禁城的城墙和皇室内的场景,而在这一幕的歌词中主要表现的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表达。同时,在歌剧《图兰朵》的第二幕表现中,许多人物都有着烧纸钱的动作,这些行为习惯也是非常符合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信仰中的各种习惯。歌剧中有三位大臣,扮演这些大臣的角色通过利用长短不一的音乐片段来展现整个中国士大夫在仕途中的不顺,从而唤醒士大夫对于故乡的思念,特别是从三位大臣的歌词中也可以看出他们对于“读圣贤书,所为何事”的无力感。
2.音乐中的中国元素
在西方歌剧中,占有主导地位的就是歌剧中的交响乐,交响乐贯穿于整个西方歌剧过程始终,西方歌剧中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整个交响乐对于歌剧的衬托和表现力。而在《图兰朵》歌剧中,有较为中国风的旋律,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茉莉花》。《茉莉花》这一旋律在《图兰朵》音乐剧中主要用来表达图兰朵的冷漠和高傲,特别是只用单纯的音乐曲子来展现,更能够表现出整个人物的心情和心绪,所以更加能够展现冷酷的图兰朵。在《图兰多》中,这些旋律出现在图兰朵首次上场之前,特别是由于儿童合唱团音色的影响,更加能够突显出图兰朵这一人物形象在最初传达给观众清纯、高傲之印象。
在歌剧《图兰朵》中,每一段旋律都会伴随着人物情绪和表情的变化有效的展现,特别是一段旋律的出现,既可能会成为衬托图兰朵的背景音乐,又可能会成为引导剧情向下一幕发展的导向音乐。
四、《星星之火》中西方歌剧优势元素的交流、融合探究。
我国民族歌剧中的优秀代表,歌剧《星星之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部大型民族歌剧,同时,也是第一部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优秀的大型歌剧。在歌剧《星星之火》的唱段表演中,有着深厚的群眾基础和感情,比如著名的《穿过密密的青松林》、《火啊火》、《我是个穷苦的小姑娘》等唱段,特别是在《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唱段中,充分体现了我国年轻的革命军力量在对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所体现出来了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传唱至今,经久不衰,深深影响了我国不同年代的群众。
我国著名的民族歌剧《星星之火》是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沈阳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李劫夫作曲,在整体剧本的编写方面,主要是由著名的剧作家和导演侣鹏担任。歌剧《星星之火》在1950年的哈尔滨开启了第一次公演,截止在1964年的年末,歌剧《星星之火》的表演场次已经达到了400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歌剧的不断发展。
为了能够充分的让歌剧《星星之火》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可持续的传承和发展,沈阳音乐学院于2015年对歌剧《星星之火》开始了全新的创作和编排。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使新版《星星之火》更加完美,在此次全新的编排过程中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于此,特别是民间乐曲的运用更加的灵活和深刻。在歌剧《星星之火》的第四幕中,将原有的模式改为了清唱剧的表演模式,特别是在之前的以往演出的基础上,对歌剧《星星之火》的整体剧本、音乐呈现方式进行了再度的修改和创作,能够让观众对于整个歌剧的宏观场面的印象更为深刻,也能够让观众体会到我国在新时代发展之下的乐观精神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歌剧《图兰朵》在整体上主要由24首不同的片段音乐所组成,近乎一半的音乐片段都是在原曲的基础上进行改变或者再度创造来完成的。同时,歌剧《图兰朵》还在整体的舞美、灯光效果以及剧本的走向方面进行了相应严格的要求,特别是在演员的表演上,要求做到细致和精确。
中国的民族歌剧在当代世界歌剧的发展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特别是中国民族歌曲的发展,在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较多的音乐元素结合发展,形成了中国民族歌剧在整体上有着各种元素的体现和韵味。《星星之火》是一部借鉴东北民间音乐元素、兼用板腔体音乐结构、部分加入西方歌剧处理方式的中国民族歌剧。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民族歌剧的旋律和唱腔比较缺乏,《星星之火》难能可贵的是,在东北音乐的曲调及字词方面的结合完美,传达出浓郁的地域音乐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例如,第7首曲子中,母女两人的小型唱段,富于音乐表现力,这样的小段落,非常精彩。
此外,全剧以《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和其他音乐标签元素作为主导动机。一些变奏手法,尤其是慢板抒情的变奏处理,令人印象深刻,也符合戏剧氛围。正是由于作曲家在民间音乐方面的深厚积累,以及创作技术的巧妙使用,才成就了这部歌剧的成功。
结语
本文通过对西方歌剧中具有鲜明中国元素的歌剧《图兰朵》和我国新时代民族歌剧《星星之火》的比较研究与分析,中西方歌剧的互相渗透与影响,进而寻求我国歌剧艺术创作具有独特风格的道路。我国歌剧对西方歌剧优秀元素的吸取成为歌剧发展行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时对民族艺术的吸收促进了中国民族歌剧特色的形成,如何对西方歌剧优秀元素吸取的基础上,创作发展富有中国特色、中国气势的中国民族歌剧,更应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则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谊婷.借鉴戏曲表演提升民族声乐表演中的情、神、形[J].青年文学家, 2009(17).
[2] 胡士平.漫谈中国民族歌剧[J].歌剧,2007(7).
[3] 万和荣.中国民族歌剧产生的历史成因[J]. 艺术百家,2007(2).
[4] 查汪宏,徐承跃.20世纪中国歌剧漫谈[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4).
[5] 陈娜.白毛女——中国新歌剧的里程碑[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4).
[6] 朱晓娟.谈中国歌剧的演唱艺术——从演唱《党的女儿》选段《万里春色满家园》谈起[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 卢爱华.论戏曲音乐板式变化体节奏思维形成的渊源及其成因[J]. 艺术百家,2006(2).
[8] 胡士平.赞歌剧新作《野火春风斗古城》[J]. 人民音乐,2005(12).
[9] 乔邦利.继承不易创新更难——试析民族歌剧《党的女儿》[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2).
[10] 彭晓玲,吴凡,黄钟.戏曲板式结构与我国当代民族声乐[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7(3).
[11] 谢柏梁.走向世界的中国戏剧——梅兰芳及其比较戏剧实践[J].戏剧艺术,1991(2).
注:本文系沈阳音乐学院院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16KYL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