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本土音乐探索教学改革

2018-10-22郭永青

艺术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郭永青

摘 要:立足本土音乐,探索教学改革,让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落到实处,是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命题。以云浮基础音乐教育为试点,从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出发,对基础音乐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本土民间音乐资源,改革音乐教学,培养学生深厚的民族情感,走音乐教育与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发展之路进行探索。其研究方法与实证路线,亦可为其他地方的本土音乐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基础教育 本土音乐 教学改革

在信息网络化快速发展、世界各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多元主义音乐教育已成为音乐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1}多元音乐文化教育更加首先强调母语音乐教育,重视本土音乐的教育目标。{2}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应当担负起建立本土音乐文化教育的重任,将本土音乐引入课堂内外,让学生在教育中从文化的角度认识本土音乐,并通过音乐实践,理解与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3}可见,立足本土音乐,探索教学改革,让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落到实处,是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命题。

云浮地处南江地区的交汇中心,这片土地孕育了云浮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音乐文化。这里有优美高亢的连滩山歌、雅俗共赏的泷州歌,有古朴神秘的禾楼古舞、令人惊叹的百戏飘色、形象鲜活的春牛舞等,还有特色鲜明的南国粤剧,以及绚丽多姿的器乐八音等。无不蕴含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些都是云浮宝贵而丰富的学校音乐资源。然而,我们通过对多数市区和城郊的中小学音乐教学进行调研后却发现,云浮的本土音乐教育非常薄弱,本土音乐在学校的传承令人堪忧,学校没有相应的乡土教材,教材中缺乏地方音乐素材;在不少的中小学,流行音乐占据主体,学生唱不出一首本地的民歌,脱口而出的是影视和流行歌曲;家长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民族音乐,鼓励孩子学习西洋乐器;甚至许多音乐教师对本土音乐也不熟悉,教学观念落后,致使乡音俗调登不上课室的大雅之堂。这种缺乏“自身文化的意识”的音乐教育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使云浮的基础教育中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土民间音乐资源,改革音乐教学,走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相结合的发展之路,近年来,我校中小学教育研究中心联合部分小学音乐教师进行课题《因地制宜把南江本土音乐引入云浮基础音乐教育之探究》的研究,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整合本土音乐素材

包括到各縣域实地采风,向县、市文化馆、局和博物馆、图书馆借阅相关资料,查询地方史志文献,以及利用前期已积累的研究材料与成果等。收集后初步按照体裁进行归类,分为歌谣系列,包括山歌,诗歌、小调、礼俗歌、杂歌等;舞蹈系列,包括节庆舞、农事舞、生活舞、祭祀舞等;器乐系列,包括粤乐、节庆吹打、婚庆吹打、丧葬吹打、歌舞伴吹、祭祀锣鼓等;以及曲艺系列,如八音曲艺、飘色和戏曲系列如粤剧等。

二、建设本土音乐教材,编写校本辅助材料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而丰富的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4}因而地方音乐教师可以且应该利用本土民间音乐资源,自主开发课程,编写校本教材。课题组主要致力于校本辅助材料的编写,编写过程中,首先根据学校实际,对分类后的音乐进行筛选,因为云浮民间音乐中,以生活历史、生产劳动、爱情婚姻、伦理道德,风俗仪式音乐为主,虽然大多生活气息浓郁、健康朴实,但也有少数低级庸俗、迷信消极。选材时我们依“择精华,弃糟粕”的原则,选择健康向上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对于内容、形式不适合学校教育的,则予以摒除或改编。接下来,从筛选后的作品中甄选最具代表、充分凸显南江特色的音乐作品整理成册,条件允许,则对音乐活动个案进行实况录像与艺术剪辑,使之成为直观的“活教材”。最后再根据学生年级层次,合理分量,由浅入深安排进入教学教本。

三、改善师资,充实本土音乐知识和技能

实施本土音乐教育,需要有健全的音乐教师队伍,因为“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这些活动成败的关键人物”。{5}云浮地方教育部门这几年加大教育投入与政策扶持,跟地方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专业教师,并面向全省招聘专职的音乐教师,使得过去那种缺少专职音乐教师的情况大有改观。同时每一两年有针对性地举办全市中小学音乐教师新教材培训班,以及师资培训班,帮助音乐教师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更新教育观念。合格的师资只是进行音乐教育的基本前提,实施本土音乐教育,教师除了具备音乐教学基本功外,还需掌握一定的地方音乐知识,拥有一定的本土音乐教育素能。为此,我们通过与学校、与文化部门的协作,开展音乐交流,提高教师对本土音乐教育意义的认知,增进对本土音乐的理解,充实教师的本土音乐知识和技能,提升开展本土音乐教学和课外活动的能力,尽量做到能说本地区的母语,会唱本地的民歌,会演本地的舞蹈。

四、以实践为中心,促进教学改革

本土音乐进课堂,是教师的新课题,教学的成败离不开一线音乐教师的教改实践,为此,我们依托罗定职业学院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中心,建立起教学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也安排学生进入实验课堂教育见习,共探本土音乐进课堂的教改之路。

1.教师亲身表演本土音乐,激发学生兴趣。

比如在学习地方戏剧《粤剧小知识》时,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简单介绍粤剧的由来,并展示学校演出时用的道具、服装,然后再配上动作表演,唱几句唱段,这样有效拉近了学生和粤剧之间的距离,立刻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起来。接着教师再利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粤剧的角色、伴奏、演唱、表演等有关知识,放映较为完整的唱段,让学生充分感受粤剧的艺术美。

2.引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跃课堂教学。

21世纪的多元音乐教育模式更加强调“引导学生通过音乐实践,实习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6}”新课标的课程目标也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乡土民间音乐就在学生的身边,学生从小就听着这些民歌、锣鼓,看着这些戏曲、舞蹈长大,故而将本土音乐纳入基础音乐教育中,比传统的教学更容易调动起学生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比如音乐知识《节奏》一课,传统教学都是用“哒”来训练,枯燥呆板,本土音乐教学则以本土锣鼓乐为切入点,先放映录像给学生看,学生听到了熟悉的鼓调,来了兴致,于是教师适时介绍本土的吹打乐,展示其中的打击乐器。接着教师就势引导,让学生学唱锣鼓经,最后再请同学敲击乐器模仿打击锣鼓节奏。待熟练之后,再分成若干组,按不同的声部进行合奏。为了开启学生的音乐创造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外自制土乐器,比如用身边的瓶、罐、盒,竹筒等制成乐器,用于下次课的演奏。通过这种实践性教学方式,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什么是节奏。不仅如此,更提高了学生的节奏打击能力和音乐创造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3.民间艺人进校园,活态传承乡土音乐。

伴随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民族民间文化相继受到冲击,许多文化遗产濒临灭亡。为了保留民族文化的根须和火种,课题组的研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采用“活态传承”的方式,请民间艺人进校园进行表演与教学。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禾楼舞》为例,教学的结构设计是:感受—练习—展示—推广。艺人们先进行表演,激越嘹亮的唢呐锣鼓音乐和古朴神秘的舞蹈深深吸引孩子,艺人再介绍禾楼舞的历史、内容等,孩子们被禾楼悠久的历史所震撼,对家乡的音乐文化产生了强烈自豪感和浓厚的兴趣,纷纷想进一步接触和学习禾楼舞。于是,在艺人们的带领下,教师和学生一起学跳禾楼,教师再利用音乐课教会学生。在全校推广之后,又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跳禾楼比赛,跳的好的学生还被邀请参加县、市、省里的展演。通过这种由艺人们亲临校园活态教学的形式,既让学生体验到了本土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又培养了学生展示自我的人格,更对民间音乐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如今在连滩的中小学,基本人人能跳禾楼。

4.高校学生见习音乐实验课堂,共探教改之路。

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主力军,为了让高校学生在校就能贴近和深入中小學教育,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服务目标,课题组设立了让高校的音乐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深入中小学见习本土音乐教学实验课。学生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加深了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记忆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实地观摩教学,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分析、表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听取教学评议,共同探讨教改之路,学习到了不少的教学方法。

五、参与乡土民俗,传承优秀文化传统

民俗是“文化传承的积累”。{7}多数传统的民间音乐活动,都是以民俗为载体的,有的甚至离开了民俗活动便不复存在。云浮的连滩山歌,麒麟舞、春牛舞、哭嫁歌、哭丧歌,器乐八音、葬乐等,都是在民俗活动中演唱、演奏与表演的。为此,我们建议学生积极地、有选择性的参加一些乡土民俗节日仪式,从活动中感受民俗、深入民俗,从民俗中来,到民俗中去。除此,我们也部分地组织学生参加和观摩一些山歌比赛、泷州歌赛等,让学生耳濡目染,学习民间音乐,参与到民间音乐的传承中去,探索出多种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方法。

结语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农村学校要配齐艺术专业教育教师,要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程”,并且“积极鼓励聘用社会文化艺术团体专业人士、民间艺人担任学校兼职艺术教师”。这将给地方的本土音乐教学带来更好的良机。这种基于地方文化传承而进行的本土音乐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国家、社会和学校三者的力量,不但能“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更能“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8}

注释: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6}马达.当代音乐教育哲学论稿[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1年6月8日印发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

{5}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研究,2001(7).

{7}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号)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95/201401/163173.html

注: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规划课题“云浮南江流域传统民俗歌舞音乐考察与研究”(项目编号:GD16DL07)系列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河南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儿童水墨画课程教材研发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