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歌剧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的艺术特点
2018-10-22王莹莹
王莹莹
摘 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蓬勃发展兼容并蓄的年代,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西方的很多文学艺术形式也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歌剧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艺形式之一,中国的音乐创作者们努力探寻一条带有中国烙印的中国化新歌剧,涌现出了大批高质量的中国题材的歌剧。本文以歌剧《红珊瑚》中女主人公珊妹的唱段《海风阵阵愁煞人》为研究对象,从该歌剧的创作背景出发,深入分析这个唱段的音乐风格和人物形象,并重点对演唱要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珊妹 红珊瑚 演唱技巧 演唱方法 特点
歌剧这个西方音乐艺术的表演形式,传入中国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在这一百年间,中国的歌剧创作家们经过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和无数次的创作尝试,产生了一大批有质量有口碑的歌剧作品,新中国成立初期呈现出了大量的歌剧作品。
《红珊瑚》这部歌剧,以其创新性吸取民族民间音乐中戏曲的节奏与调式特点和大胆的使用以往中国歌剧所较少采用的戏曲音乐的朗诵手法,成为了在当时乃至现在依然是活跃在舞台上经久不衰的剧目,被几代人传唱。
这部歌剧代表了当时尚在探索阶段的中国新歌剧的创作方向,是创作中国化的、能够融入普通民众生活中的歌剧作品。其中,珊妹的唱段《海风阵阵愁煞人》是一首民族声乐领域女高音歌唱曲目中的经典曲目,也是一首极具戏剧性、极具演唱难度的曲目,对于演唱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技巧要求,所以本文不但将歌曲的风格特点阐释清楚,且逐句逐字的将歌唱中的演唱技巧、演唱方法详细地阐述出来。
一、歌剧《红珊瑚》的时代背景
歌剧《红珊瑚》创作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一部由多个歌剧创作者共同努力创作的歌剧,该歌剧汇集了海军政治部文工团的钟艺兵、单文、赵忠、林荫梧四位编剧以及胡士平、王锡仁两位作曲家的集体智慧,这部歌剧中的选曲《海风阵阵愁煞人》、《红灯颂》、《珊瑚颂》等脍炙人口的唱段至今还被人们演唱。《红珊瑚》以其曲折多舛的故事情节,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生动灵动的人物形象以及融合民间特色的音乐形式,带有鲜明烙印的民族风格,成为了中国歌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歌剧《红珊瑚》是中国劳苦大众在反帝国主义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顽强抗争中的缩影,讲述了生活在珊瑚島上原本辛勤劳作的渔家女儿珊妹与父亲相依为命,渔霸的苛捐杂税日益繁重,父亲大病在床无药医治,命悬一线;原本与珊妹青梅竹马的阿青哥也被渔霸压迫陷害被逼逃亡,为救父亲珊妹只能忍辱负重去渔霸七奶奶家希望可以为父亲赊到救命的银钱与汤药,怎料却被七奶奶胁迫嫁与国民党的一位长官为妾,途中不堪渔霸欺凌被逼跳海逃脱,却阴差阳错巧遇解放军侦察参谋王永刚和战士阿青,最后与解放军战士和渔民的共同努力下一举捣毁渔霸巢穴粉碎了渔霸的专治,并且帮助解放军战士渡海,最终解放了珊瑚岛。
该歌剧中珊妹出场时的唱段《海风阵阵愁煞人》就是极具戏剧性、艺术性和欣赏性的作品。珊妹为了还债给爹爹治病,被逼答应渔霸七奶奶将自己租给窦司令为妾,躲避渔霸欺凌途中被逼跳海逃脱,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该选段将珊妹内心的痛楚、孤苦无助,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命悬一线的焦急与心痛,愤恨的情绪将苦难深重刻画得淋漓尽致。在专业民族声乐女高音音乐会表演以及民族声乐教学当中都是不可或缺的曲目之一。
二、《海风阵阵愁煞人》的音乐风格
众所周知,歌剧中的两个基本要素就是戏剧性和音乐性,在西方歌剧的发展过程中,重歌还是重剧的问题一直是围绕在歌剧创作领域的首要问题之一,从格鲁克的歌剧改革重剧多于歌,到莫扎特的歌剧发展中重歌多于剧,最后到威尔第的成熟的歌与剧的平衡阶段,西方歌剧经过了漫长的成长之路。在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并进行中国化的进程中,中国的歌剧创作者们经过了无数的努力与挖掘。《红珊瑚》这部歌剧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具创新性意义的歌剧,其中的多个唱段都能够体现这种歌剧平衡的智慧。这部歌剧在音乐创作上,探索了一套属于新中国歌剧创作的独特风格和手法,采用了专属于中国的民族戏曲的方式,在音乐的表现元素上积极提取了流传数百年的戏曲音乐的朗诵性和戏剧性的优点,并且在调式与节奏节拍上大胆地采用了传统戏曲音乐的节奏板眼变化和跳跃的调式转换等手法,这样不但吸收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戏曲类音乐的曲调和这种表现手段,借鉴了河南地方戏曲的音乐元素,同时兼容并蓄地以多种类型的戏曲为基础,衍生出了具有歌剧色彩的渔歌号子,并且恰如其分的吸收了歌剧起源地欧洲歌剧的一些表现手法,例如伴唱、重唱、混声合唱等演唱形式,还将民间音乐艺术中的帮腔等演唱形式纳入其中,戏曲性的元素十分明显,最能代表该剧风格特征的独唱选段要数珊妹的唱段《海风阵阵愁煞人》。这首咏叹调在很多方面,都带有明显的中国化烙印,并且在歌与剧方面突出的体现了中国新歌剧的平衡与多变。
1.在节奏方面
《海风阵阵愁煞人》这首咏叹调创新性的运用了河南民间戏曲中多变的板眼形式,使之节奏灵活多变,用以突出这首选段具有一定戏剧冲突的特征。这种多变的板眼形式体现在虽然每一段板式都同源于一个曲调,但是却在旋律的发展过程当中,采用了更为丰富的板式和节奏,辅以演唱速度的明确变化,并且将这些元素有机衔接,杂揉出丰富多变的板眼结构。
例如:《海风阵阵愁煞人》这段音乐就是通过曲目起初的导板迅速过渡到慢板,之后又掺夹了戏曲及曲艺中的二六以及流水,加之散板节奏的显著变化,使得音乐元素虽然貌似跳跃但实则衔接却更加紧凑。
通过这些节奏方面的特殊处理,可以将音乐中的情感得以畅快淋漓的抒发,同时形成造成人物情感剧情的跌宕变化,从而更加生动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珊妹内心的变化,成功地通过音乐中节奏的变化,鲜明地体现出戏剧人物在戏剧发展中的内心冲突以及变化。
2.在唱腔选择方面
该选段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河南民间戏曲的音乐元素,所以在唱腔的选择与安排方面,则具有一定革新性的采用了戏曲韵味以及拖腔和帮腔的风格特点。帮腔既衬托了演员的唱腔,又渲染了舞台的气氛,同时也更加深刻形象的叙述环境和剧中人物的心情。在这首咏叹调中,并没有看到原本传统民间戏曲的韵味,而是经过了歌剧化的戏曲韵味,集中体现了在戏曲化的曲调和戏曲化的咬字及唱法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所谓戏曲化的唱法,最显著的表现在歌唱咬字的拖腔上。例如,在唱段第一句海风阵阵愁煞人的“人”字之后,选择安排了一个曲艺表演中最为出彩的拖腔,与戏曲中的“叫板”相类似,这种融合了戏曲唱法拖腔的应用,使得歌剧中的主人公珊妹在此时的情感得到了极大的伸张和延展,自然也表现出歌唱者高超精湛的演唱技巧,借此烘托剧情气氛,将音乐引入小高潮,同时也与听众产生了更多的吸引与共鸣。
3.在伴奏音乐方面
在节奏和唱腔的特点只是其中的两方面,对于这首咏叹调来说,伴奏音乐方面也是极具风格特色。在伴奏中加入了戏曲及曲艺中常常出现但歌剧中很少使用的锣鼓点,还配合了戏曲念白的表演元素,不但加强了戏曲元素在西洋体裁的音乐中配器的协调性,还可以突出人物内心、情绪,塑造人物形象,同时烘托音乐使之形成“紧锣”与“密鼓”或是旋律平和舒展的音乐情绪。
例如:开头第一句“海风阵阵愁煞人”的“愁煞”之后加入锣鼓点,逐渐引入句尾“人”字的重咬缓吐,采用这种形式的伴奏不仅能使乐句更富有感染力,又能挖掘人物内心,将主人公珊妹对现实的不满,内心浓浓愁郁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其更好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三、《海风阵阵愁煞人》中珊妹的人物形象特征和演唱要点
在这首咏叹调的第一句(见谱例1),就是由戏曲中常用的散板开始,在开始进唱后,第一个字“海”就具有倚音的装饰音,所以在唱出第一个音时就要略微将气息沉下,“风”字则是搭在“海”字上由气息托出,将气息保持在丹田的同时,将声音甩在头腔之上,这样才能够表达出珊妹内心的痛楚与孤苦无助。
之后的“阵阵”二字的余音需要做出顺波音的装饰音,并且在小字一组的a音上略作停顿,“愁煞”二字是此句中的两个重音,并且要略微断开,将这两个字演唱的清晰有力,在之后的二分休止符处调整气息以及演唱状态,演唱至“人”字时要清晰的将字唱在口腔前段,“哪”字则是本句的难点,尤其在演唱高音小字二组的a音时要提动笑肌,抬起软腭,并将下巴放松,使得口腔放松打开,同时将声音送到头腔,运用戏曲中的拖腔拖住,并且准备好小字二组的d音上的河南豫剧借鉴而来的甩腔,这样才能完整的将开场句的精彩部分完全呈现出来。
从“风声紧浪滚滚”起这一句是珊妹描述了自己苦难的生活,在这一句中,“风声紧”三个字之后的顺波音装饰音是音乐表现的重点部分,“浪滚滚”三个字表达了渔家打鱼的艰辛需要克服重重困难,在“不怜”两个字和“打渔的人”几个字的演唱时,要运用声断气不断的顿挫演唱方式,表达出珊妹孤苦无助内心悲愤的情感。
在“爹爹染重病“到”渔债逼死人”(见谱例2),这一句中,切分的节奏再一次出现,在“爹爹”二字上面出现的切分,切分音的重音成了这一句的重点,要将“爹爹”二字突出,爹字略偏闭口音,所以依然要将软腭提起,保证口腔内部的放松与打开,让爹爹二字自然地演唱出来,同时又表现出珊妹对相依为命的父亲命悬一线的焦急与心痛。
接下来的“渔家苦难几时尽”这一乐句,是该咏叹调中段中的高潮乐句,这个乐句深刻的表达了珊妹对于渔霸的痛恨,以及与命运抗争的决心。“苦”字上的小字二组的a音也是本段的最高音,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将气息吸深、吸通,尤其是下巴与喉部都要稳住,将愤恨的情绪表达出来,将苦难的深重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听说是大陆上乌云散”这一句中(见谱例3),歌曲的速度回到了原速,在演唱这一句时要感受珊妹向往乌云散的激动的情绪,以及对生活充满新希望的兴奋。这一乐句与之前的部分能够形成十分鲜明的对比,演唱时的音色要明亮很多,所以气息更要支撑住,在咬字与吐字方面更加清晰明亮,盼望着解放军可以驱散愁云,让辛勤的渔家儿女得以远离欺凌。
“此话想必都是真”乐句时,演唱的速度要突然慢下来,珊妹十分盼望能够得到解放,但又害怕这样的希望化为泡影,在演唱中突出重点的唱“是真”二字,用期盼的心情去演唱。对上一句与下一句形成对比,突出珊妹纠结的心绪。
在后面的段落中,演唱“泪眼望穿千重浪”时要将气息放宽,胸腔打开,声音充分舒展,演唱时要在脑海中勾画出珊妹对于美好生活的想象,表达出珊妹对于新生活的向往,心情的澎湃。到“但愿救星早降临”(见谱例4)这句时,要在速度方面做出相对明显渐快,口腔头腔与胸腔都要积极打开,将咬字与气息妥善的贴合,这样可以使乐句更加宽广积极,表达出珊妹对于解放的渴望与信心。
演唱到整个咏叹调的最后部分时,是珊妹在经过了痛苦的挣扎之后,决定忍辱负重去渔霸家为父亲赊药救命,所以在“擦净脸上泪”这一乐句和“忍住心头恨”这一乐句能够明显感受到乐句旋律走向方向是往低音区发展的,要将女高音相对薄弱的低音区表现的稳定,一是需要沉稳的气息,二是需要稳定的喉部。演唱过程中始终将气息与咬字緊密勾住,气息与喉部都不能提上来,并且适当加重力度,这样才能够表达出珊妹无助无奈、悲愤交加的心情,音色才能稳定,情感更加坚定。“珊妹赊药登豪门”,此句中旋律回到了四二拍子,演唱速度突然减慢,这一句的旋律悲伤又凝重,意味着珊妹回到了现实之中,每个字都要咬得坚定顿挫,气息略向外推送使得音色圆润又浑厚,同时加强腹部的肌肉支撑气息,旋律减慢之后回到主音,声音断开但情绪要继续延续,表达着珊妹与渔霸与命运抗争的决心与勇气。
综上所述,海风阵阵愁煞人这一歌剧选段在每一句的歌唱方式以及技巧方面都有着一定高难的技巧要求,需要在练习时不断修炼,使自身的演唱修为更加提高。
结语
歌剧《红珊瑚》作为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其中的选段《海风阵阵愁煞人》在保留地方音乐特色的同时还吸取了其他新的音乐元素,以其独特的带有中国特色风格的创造性特征在民族声乐演唱领域经久不衰。本文通过对整部歌剧的创作背景分析和个别唱段的风格分析两种角度深度剖析了本文研究对象的特点特征。重点分析了从节奏、唱腔、伴奏等多个方面,并将研究主体唱段的演唱方法、演唱技巧细化至咬字、吐字、气息、位置和情绪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笔者在这里希望中国民族歌剧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能够被更多的人传唱,也希望创作者们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中国民族歌剧。
参考文献:
[1]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5.
[2]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赵世兰,杨林.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中国声乐艺术[J].黄河之声,2009(3).
[4]王小宁.20世纪中国歌剧对戏曲诸因素的吸收[M].福建师范大学,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