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效使用频率的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定量化研究
——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为例
2018-10-22胡立辉
胡立辉
李树华
吴 菲
张德顺
20世纪初期,由于国际政治、经济及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整个社会对于人类生存价值的取向也发生了变化,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国际组织积极争取残疾人的合法权利,并保证他们的基本福利和参与社会的机会。以“回归社会”为最终目标的残疾人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
1959年,欧洲议会通过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公共建设的设计与建设的决议》。20世纪60年代初,受到美国民权运动的影响,残疾人联合起来,为争取其基本权利而斗争,抗议社会对他们的歧视态度和不平等待遇以及环境中的种种障碍给残疾人造成的通行上困难。在国际社会团体、各个社会阶层的影响和推动下,“无障碍”的概念开始形成。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促使各国有可能在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1963年,挪威奥斯陆会议上,瑞典神经不健全者协会再次提出“尽最大的可能保障残疾者正常生活的条件”,强调残疾人在公共社会中与健全人一起生活的重要性,强调其权力要正常化。这种思想更在当年的国际残疾人行动计划中加强阐明,即“以健全人为中心的社会是不健全的社会”[1]。
以“人道主义”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宗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有责任和义务运用先进的思想来建设和改造城市公共空间,这不仅是为参与社会生活的残疾人、老年人提供基本条件,也是为妇女、儿童、临时性受伤者、携带重物者及其他健全成年人提供便利和福利。环境无障碍化设计虽然需要花费一定的经费,但却降低了社会服务费,不仅社会受益,还将避免和减少今后对环境改造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浪费[2]。城市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可通过总结无障碍设施的使用规律,找出设计和管理中合理与不足的地方,针对典型的设施和空间提出改进建议,从而缓解使用者和空间环境、使用者和设计者之间的矛盾,为将来的人性化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科学指导。
图1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无障碍设施调查指标(a.信息亭 b.出入口 c.坡道 d.坐凳 e.电话亭 f.绿化 g.厕位 h.直梯 i.指示牌 j.饮水器)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1.1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无障碍设施
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位于北京北中轴线端点,占地面积315hm2,集中体现了“科技、绿色、人文”三大理念,是融合了办公、商业、酒店、文化、体育、会议、居住等多种功能的新型城市区域[3]。选择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为研究地点,是因为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周边的场馆举行过第29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相关赛事,是目前无障碍设施较新、较齐全的城市公共空间;另外作为北京最新的旅游热点,这里每天都要接待大量游客,游客其中不乏需要使用无障碍设施者,且所需设施类型多样,因此将其作为评价对象具有典型意义。调查样点选择在奥林匹克公园场馆区与景观区的不同无障碍设施。
1.1.2 无障碍设施使用者
以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无障碍设施使用者为调查对象,遵循不同性别结构、不同年龄结构、使用不同设施等原则,随机选择无障碍设施使用者进行问卷调查,对无障碍设施进行使用后评价,结合游客自身对无障碍设计的理解和使用需求,对各项无障碍设计要素进行满意度选择,同时对各项要素备注说明。
1.2 调查指标
无障碍设施主要是指在城市道路、建筑物或者公共空间中,为方便残疾人或行动不便者设计的使之能参与正常活动的设施[4]。在可及性、安全性、系统性、保健性、可交往性5个基本设计原则下确定本次调查指标,其中包括8项一级要素:信息问询、出入口、坡道、坐凳(休憩设施)、电话亭、绿化、无障碍厕所、地面;以及60项二级要素[5-6],构成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要素体系(图1)。
1.3 调查方法
1.3.1 行为观察法
环境行为观察法的观察内容包括个人或群体参与者的组合、活动项目、活动与时空的关联性以及空间配置的影响等,本次调查主要观察游客对无障碍设施的利用。在隐蔽的高于一般人视点的位置进行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段记录下调查对象的位置、身体状况、使用设施与活动方向等情况。
1.3.2 问卷调查法
一般认为公众反馈的信息是评价环境建设的最佳途径,因此本研究采用访谈、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先后共发放调查表400份,回收342份,回收率85.5%,其中有效问卷305份,占回收总数的76.25%。同时对无障碍设施的使用者及其同伴、管理者和维护人员进行访谈,从各个角度了解中心区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
1.4 调查时间
调查在奥林匹克公园正常运营后的2009年4—10月展开,每日调查分5个时间段进行,分别为8:30—9:30、10:30—11:30、12:30—13:30、14:30—15:30、16:30—17:30。因为考虑到无障碍设施使用人群的特殊性,基本选择晴朗、无风或者微风、气温适宜的天气,在季节上也选择适宜活动的春季和秋季(表1)。
表1 无障碍设施调查时间及天气情况
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通过对场地无障碍设施的前期调查,以及环境行为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制作奥运中心区无障碍设施使用频率调查统计表与李克特量表,记录一般游客和无障碍设施使用者对设施的有效使用频率与使用后评价。
对中心区各项有关交通、休息、绿化等无障碍设施的调查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对各无障碍设施评价指标与中心区总体评价进行相关分析;对无障碍设施使用者的基本情况与设施使用特征——性别、年龄、居住距离、来园方式、停留时间、来园同伴、来园时段、来园行为、来园理由、来园频率等在描述性统计基础上进行相关分析与归纳。
2 无障碍设施有效使用频率调查研究
2.1 无障碍设施使用人次统计
场馆区的无障碍设施调查指标包括:出入口、信息亭、坐凳、坡道、厕所、电话亭、地面。由于无障碍设施使用者的特殊性,其对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在不同调查时间段内与一般游客的使用规律并不完全一致。出入口与场地地面周边呈现负相关,从出入口进入场馆区的无障碍设施使用者到场地内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人流高峰交替出现。厕所的人流使用高峰出现在10:30—11:30和16:30—17:30,处于游览结束前的时间段(图2)。
景观区特殊人群对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呈现出与场馆区一致的使用规律,不同设施的使用高峰均出现在上午调查时间段,主要由于上午有较多人前往景观区活动锻炼,同时由于天气也更加适合游览活动。由于景观区的几个调查点位于下沉广场内,直梯基本不开放,扶梯开放时间较短,因此特殊游客进入该区域的人数明显较场馆区要少(图3)。
2.2 无障碍设施有效使用频率调查
无障碍设施主要服务对象为特殊使用者,为了更加明确无障碍设施的实际使用意义,区分不同设施的实际效果,提出无障碍设施有效使用频率的概念。即
图2 场馆区无障碍设施调查指标特殊人群使用规律图
图3 景观区无障碍设施调查指标特殊人群使用规律图
图4 无障碍设施各项调查指标有效使用频率
图5 各类无障碍设施在各调查时段的使用率
图6 整体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调查结果
式中,Pi是第i个无障碍设施的有效使用频率,Oi是第i个无障碍设施使用者人数,Ai是第i个无障碍设施的全部使用人数。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图4),8项调查指标有效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厕所>坡道>坐凳>绿化>出入口>地面>信息亭>电话亭,这与作者于2009年的研究结果相符,该研究成果显示无论是永久或者暂时生理缺陷者均认为无障碍厕所重要程度最高,休息设施的使用频率也较高[7]。
整个中心区的坡道建设较好,特殊游客可通过坡道快速到达目的地;绿化设施有效使用频率较高说明无障碍设施使用者比起一般游客更加愿意亲近自然;无障碍设施使用者比起一般游客更加需要别人的帮助,因此对于信息求助的需求也较大;至于出入口与地面,由于全部游客总人数巨大,无障碍设施使用者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因此其有效使用率较小;由于移动电话的普及,且无障碍设施使用者多有陪同者,电话亭的使用率为零(图5)。
公共空间中无障碍设施使用频率的研究综合借鉴了城市建筑无障碍设计、环境心理学、美学、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对实例和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归纳后,对奥林匹克中心区的无障碍设施使用频率的相关问题进行如下探讨:整体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较高;场地出入口与城市道路竖向衔接较好;无障碍休息设施的使用频率较高,分布也较合理;中心区内坡道建设合理规范;厕所是所有无障碍设施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由于移动电话的普及,公用电话的使用频率较低,建议与小卖商亭结合,增加网络查询、收发传真等功能;地面平整,高差处理、防滑等细节都处理到位;无障碍设施使用者比起一般游客更加愿意亲近自然,对于绿化设施期望值也更高,但植物无障碍设施仍具有较大的提升改造空间。
3 无障碍设施使用后评价研究
本次的调查问卷主要针对无障碍设施的使用者,包括不良于行者与携带重物者,其中婴儿车、携带旅行箱、轮椅这三者的比例最高。调查问卷的男性调查对象占41.0%,女性调查对象59.0%,基本各占一半。通过对使用者的年龄、性别、居住距离、来园方式、来园时间、对无障碍设施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行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无障碍设施的使用后评价。
3.1 各类无障碍设施使用后评价
调查结果显示(图6),调查对象对无障碍设施概念很清楚的只有28.9%,知道概念的占47.5%,而不太清楚无障碍设施概念的调查对象占14.1%,没有听说过的占2.3%,因此在无障碍设施概念的宣传上还应进一步加强。在中心区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的调查中认为“非常好”与“好”的分别占18.4%与53.8%,说明整个奥运中心区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水平认可度较高(表2)。
根据表2与图7,8项设施中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地面>坡道>出入口>盲道>标识=坐凳>厕所>绿化。满意度最高的是地面,高达80.3%,说明中心区竖向设计较好,适宜无障碍设施使用者活动,并且与道路系统相关的元素,如坡道、出入口、盲道的满意度均靠前,可见奥林匹克中心区在规划与建设时对无障碍交通游线设计的关注度较高。标识、坐凳的满意度均为65.6%,设施是变化的评价指标,在调查期间内园区管理者多次添加标识牌,完善标识系统;同时也会更换或维修损坏的坐凳。
表2 无障碍设施使用频率与评价调查研究概况
表3 无障碍设施有效使用频率与满意度相关性
图7 各无障碍设施评价指标满意度
图8 无障碍设施使用者基本情况与使用特征的聚类分析
通过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无障碍设施有效使用频率调查与使用后评价这2个研究对比(表3),将相关数据导入SPSS软件处理,发现两者研究结果呈现显著性负相关,使用频率越高的指标,在使用后评价中满意度越低,说明无障碍设施使用者对于自己使用频率高的设施关注度高,而设施的使用感受与承载量并不能满足当前使用者的要求。无障碍厕所指标的满意度较低,但实际硬件设施很完备,正说明了该现象。绿化设施也存在相同的问题:树阵广场上的树种是银杏,由于树种特点,其夏季的遮阴效果并不理想;同时也缺乏便于使用轮椅者观赏、触摸的高台花坛,现阶段的建设水平无法满足无障碍设施使用者对绿化设施的期望值。
3.2 各无障碍要素对设施总体评价的线性回归
根据各无障碍评价指标的李克特量表得分情况,利用SPASS进行多元线性回归,从而得到使用者对奥林匹克中心区无障碍设施整体环境评价得分与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得到R2为0.597,模型解释力较强,并进行Durbin-Watson检验,共线性检验与数据可靠性检验,a系数为0.825,大于0.7,显示8个设施指标数据信度高。最后得出各无障碍设施要素与总体评价的回归方程为:
公式(2)中,X1~X8为对应的标识系统、出入口、坡道、盲道、坐凳、绿化、厕所、地面8个指标要素。根据方程可见盲道、出入口、地面等评价指标的贡献度较高,该3项指标均与通行有关,进一步说明中心区的无障碍交通流线与竖向设计较好;而绿化、厕所等高层次需求的指标则有进步空间。
3.3 无障碍设施使用者使用特征与设施总体评价的聚类与回归分析
通过对无障碍设施使用者的基本情况与设施使用特征研究,将因子进行聚类降维,发现整体印象、性别、年龄、居住距离等因子关联性强,来园方式、停留时间、来园同伴、来园时段等特征关联性强,来园行为、来园理由、来园频率等特征关联性强,因此将14个使用者基本情况与特征分为三大因子类型,即背景性因子、方式性因子、目的性因子(图8)。
表4 奥林匹克中心区无障碍设施整体评价结果
进一步对无障碍设施使用者使用特征与设施总体评价的logistic回归研究,发现年龄、性别、居住距离、来园方式、停留时间与总体评价的相关性较弱,而来园同伴多、来园行为多样、来园理由多样、来园时段早、来园频率高、认为园区安全性高、熟悉无障碍概念的受访者对于无障碍总体评价高的可能性要高。可见背景性因子对总体评价的影响较弱,而方式性因子与目的性因子会明显影响受访者对中心区无障碍设施的总体评价。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通过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无障碍设施有效使用频率调查研究,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为厕所,其他依次为坡道>坐凳>绿化>出入口>地面>信息亭>电话亭。根据调查结果,与游客游览活动相关的设施使用频率较高。虽然绿化设施不是游客日常生活的必需要素,但无障碍设施使用者比起一般游客更加愿意亲近自然,而且此次调查点与坐凳有结合,也会增加部分使用者人数。在无障碍设施使用后评价研究中,8项设施中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是地面>坡道>出入口>盲道>标识=坐凳>厕所>绿化。与道路系统相关的元素,如地面、坡道、出入口、盲道的满意度均靠前。厕所、绿化是各项指标中满意度最低,不满意度最高的2项指标(表4)。
根据各无障碍评价指标对总体评价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发现存在线性关系;通过将无障碍设施使用者的基本情况与设施使用特征进行聚类降维,可分为背景性因子、方式性因子、目的性因子三大因子类型;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对于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不同或使用目的不同,会对无障碍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影响。
4.2 讨论
1)设施使用评价的量化性。
通过对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无障碍设施使用频率与评价的量化研究,可以发现与活动相关的设施其使用频率较高,但其满意度较低,两者存在显著负相关。调查数据的处理加工,可以揭示一般描述性分析以外的深层逻辑关系。无障碍设施定量化研究,可以使设计、建设、管理者等各方面真正了解设施使用者的实际需求,通过评价反馈,建立一良性循环的设计建设过程。
2)学科建设发展的科学性。
使用评价是研究人的行为与人所处的物质环境(尤其是城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人类对自身及其所处环境的认识,由此反馈到城市规划、空间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中去,以建立和谐的人与环境的关系[8-9]。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把使用后评价研究方法引入风景园林,合理地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促进风景园林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发展。不断地为其注入新鲜合理的研究方法与理念也是保持其学科生命力的有效方法[10]。
3)公共空间建设的全民性。
无障碍环境建设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来的医疗模式,现在除了对残疾人或者其他临时性需要使用到无障碍设施的人提供必要的关心、保护和帮助,使他们适应“正常”社会环境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合适的社会模式,即授权、参与和改变环境以促进全人类的机会均等[11-12]。通过公共空间无障碍设施使用后评价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在环境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所有游客的需求,反映大众意志,创造全民性的公共生活空间,满足各类游客的实际需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或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