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明上河图》景观图示语言解析

2018-10-22刘群阅

中国园林 2018年9期
关键词:汴河清明上河图街市

刘群阅

黄启堂

兰思仁*

《清明上河图》是宋人张择端描绘12世纪初北宋东京汴河两岸及汴京城郊景观的画作。画卷包罗了当时的社会万象,不仅描绘了浩繁宏大的场面,还详细地描绘了当时东京城内的建筑、街市以及城外的乡野景观,展现了当时东京城内外特有的风貌,以及街市繁荣和商业发达的特点。“通衢车马正喧闻”①的描绘使人如身临其境地感受北宋汴京的繁荣与昌盛,同时,《清明上河图》对城市市井生活的刻画,使得其成为研究北宋汴京城市风貌的重要题材。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不断地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大类,一类是从绘画艺术来研究,主要关注绘画的风格、语言及其艺术;另一类则是从建筑空间和城市规划角度来研究,主要关注建筑细节、功能、空间界面和规划形态[1]。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针对清明上河图内容的写实性也出现了颇多的争议,如刘勇将《清明上河图》中的建筑与《营造法式》中的建筑进行比对,发现其反映的空间环境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资料性[2];而一些史学研究者从宋代汴京的地图、城制图、北宋遗址及史料记载等对《清明上河图》进行验证,发现《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景观无法印证史料[3]。但从绘画的角度来看,浩繁的场景必须通过周密的构图安排,运用咫尺千里的方法,根据画面构图需要,删减很多局部实景,搬挪一些景物,甚至根据实景进行艺术再造以实现画面完美逼真的效果[3]。

图像是人类最早用于记录信息的资料,其呈现的信息具象而直观,对研究古代城市风貌、建筑形态、市民形态和城市经济等具有重要价值。虽然运用图像法来研究历史景观要求图像内容的真实性,针对《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真实性也还存在一定争议,但正如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述,《清明上河图》中所显示的景观、职业、文化活动和任务的特有属性是组、排列和变化的结果,不是完善的蜂窝而是充满生气的城市[4]。因而,本文摒弃对清明上河图画面真实性的质疑,以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基于石渠保笈三编本《清明上河图》②,从其城市背景及画面场景入手,尝试从画面本身展示的城乡风貌、街市景观和人的活动等物理事实和视觉事实来解析,探寻《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城郊景观特征,并窥探背后的成因及隐现的“写意山水”的园林特征,以促进对北宋街市景观繁荣及“写意山水”盛行的理解。

1 《清明上河图》的城市背景

北宋东京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商业活跃和街市繁荣是其重要的特色,《汴都赋》中“竭五都之环富,备九州之货贿”[5]的描绘说明了当时的东京城货贿之盛与富甲一方,而这种特色的形成不仅与北宋的市制改革有关,还与城市的规划形制有莫大的关系。北宋的东京城,是在隋唐的州府城汴州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扩建而形成的,城市的总人口约130万~17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6]。781年,唐德宗扩建了汴州城,城墙为不规则方形,形成了北宋东京内城的基础。955年,后周世宗柴荣营建东京外城,奠定了东京城的基本格局[7],形成了皇城、内城和外城的三级城池模式[8](图1)。皇城是皇帝和其嫔妃及中央主要机构所在地,内城建有部分中央机构以及居住区,外城则为居住区。城中水系发达,其中,汴河是东京的生命线。《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正是汴河两岸东南端出外城门到虹桥一带热闹非凡的景象。

2 画面场景解析

《清明上河图》详细描绘了东京城内外各色市井人物和景观风貌,表现了北宋宋徽宗时期东京的商业、手工业、建筑、交通和社会风俗等翔实形态。从画面顺序和场景内容来看,画面主要描绘了东水门进出街市的景象、汴河上漕运繁忙的景象和城外郊野农村的田野景色三部分内容。

2.1 外城门内外街市景象

街市景观的画面,在整幅画面中所占比例最大,从画面最左边往右至虹桥部分集中反映了北宋繁华的街市景观。画面中出现城门、酒楼、民居及各种店铺,鳞次栉比;同时也聚集了最多的人群,有官宦、商贩、游客、平民和乞丐,是画面中最为热闹的部分,也是整幅画面中的重点部分(图2)。

2.2 城外汴河两岸景象

城外汴河漕运的繁忙景象,是画面的核心部分(图3)。汴河,隋时称通济渠,唐时称广济渠,经过隋唐两代的开挖与疏浚整治,至宋代时,已经成为江淮地区粮食和货物运往东京的重要漕运路线。北宋时期,又多次对汴河进行疏浚和河岸加固,由于这些工作都是在原来河道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汴河虽然是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但是其形态弯曲自由,且与原有的运河及自然河流和周边地形有着莫大的联系[10]。

2.3 城外郊野风光

从画面的最左端至汴河出现的这段区域,屋舍少许,牛羊成群,展现出一派宁静的农村田野风光(图4)。画面中,植物自由生长,展现出自然形态;地面高低起伏,显示出原来地貌;道路曲折不一,河流蜿蜒前进;依稀可以辨出正往城内走去的一行人和正在赶牛的放牛娃。

图2 外城门内外街市景象

图3 城外汴河两岸景象

图4 城外郊野风光

3 画中景观要素解析

3.1 建筑

街市区的建筑相对华丽高大,由城门向东,沿街建筑等级逐渐降低。建筑主要以一层为主,偶有二层房屋,如城门内的孙羊正店③和久住王员外家④。建筑类型主要有住宅、茶楼、药铺和医院等,由于功能的不同,使得建筑沿街道产生了不同形式的空间。根据不同的形式,建筑可以分为前店后宅、纯商业建筑、标志性建筑以及住宅。沿着街市两侧的多为前店后宅的形式,建筑的前部是作为经营销售用房,后部作为休息用房,如赵太丞家(图2最左端);沿着汴河的则多为沿街店铺,店铺后面较少宅院,并且,许多的商业建筑建有挑廊,使建筑室内空间与室外街道空间相流通,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城门,则作为这一区域的最高点而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标志物。住宅建筑则为四合院式,如“赵太丞家”左边的宅子就是一四合院式住宅,其大门位于东南角,进门西转则横向前院,通过前院从中门进入即可到达开阔的主院[9]。这种封闭的院墙和开放的店铺形成了明显的虚实对比,构成了北宋东京街市景观的一大特色[10]。

3.2 附属景观小品设施

除了屋舍外,画面街市中还有一些不形成固定空间的附属景观小品设施,如凉棚、遮阳棚、彩楼欢门和红绿叉子⑤等与建筑相类似的构筑物。凉棚与遮阳棚等多作为店铺功能向外的延伸,也是店铺侵街⑥行为的结果,虽然侵街缩短了街道的宽度,但却形成了较具人气的街道景观,甚至有学者认为正是侵街行为使得原有坊市分离的城市格局瓦解,从而形成街市格局[11]。为了应对这种侵街行为,后周世宗柴荣颁布诏令“其京城内街路阔五十步者,许两边人户,各于五步内,取便种树倔井,修盖凉棚,其三十步以下至二十五步者,各与三步,其次有差。[12]”这是对侵街行为的有限让步。此外,柴荣关于东京城“其标识内,候官中劈画,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寺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12]的有限控制策略和百姓的侵街行为最终形成了城市街道稍有参差的细部形态,也形成了北宋汴京街道的一大特色。

图5 孙羊店彩楼欢门杈子

彩楼欢门又称“绞缚楼子”,是五代末期街面出现的装饰,一些大商铺设置在门前用以招徕顾客[13]。《清明上河图》整幅画卷彩楼欢门达7处多,较大的2处于“孙羊店”门口和汴河边上。其中,孙羊店前的彩楼欢门高达3层楼,气势非凡,极具装饰性(图5)。“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彩楼相对,绣旆相招,掩翳天日”[14],《东京梦华录》的记载说明彩楼欢门是当时酒店类的店铺比较流行的装饰,具体来说当时的彩楼欢门有2种形式,一种是与屋身柱梁榫卯结合,做成一面拍子;另一种则是独立的构架,围成四方形或者多角形[15]。在孙羊店的门前同样存在一排木制的杈子,即红绿杈子,既可避免人马的接近,方便经营活动,又可保持环境卫生。

3.3 招幌

招幌是中国传统店铺的行业标志,可以分为以文字为主要信息的招牌和以行业象征性形象为主要信息的幌子[16]。所谓招者,召也。“以手曰招,以言曰召。⑦”因而,招有以手舞动和口发出声音引起别人注意的意思,而招牌在古代就有商店或店铺将其作为标志。画卷中的招牌形式多样,或悬挂于门上,或立于铺门前,可以分为竖招、横招、坐地招和墙招。图中一香药铺门前“刘家上色沉檀株香……”的招牌为竖招形式,虽底部被一推车人挡住,但足以推断出其形式。位于王家罗锦匹帛铺的店前有横招和竖招2种形式的招牌,说明当时的店铺不仅单纯地使用一种招牌,而是使用多种形式的招牌以更好地向人们传递信息。在“王家纸马”⑧店铺前的招牌形式为坐招,其底座为弯腿瓜墩式,类似于明清家具中的坐墩。画作中坐招的应用非常多,其底座式样变化丰富,有鼓腿式、弯腿瓜墩式、如意式、梯形、正方形等,且均没有重复[17]。幌子,又称为酒帘,最初是酒家用于招徕顾客的标志,而后逐渐引申为以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符号传达商品信息和招徕顾客的旗帜。画卷中最明显的幌子为青白二色条布5幅相间组成的酒旗“孙羊店”,该酒幌是画卷中布幅最宽的。

3.4 植物

《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街市和河岸均有出现植物景观。在城内街市两旁及汴河两岸,主要以柳树作为行道树,其次是榆树和椿树,间以少量其他树种[18](图6、7)。“城濠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之内外,皆植杨柳,粉墙朱户,禁人往来”[14]从画卷中也可以看出护龙河河岸仅仅略高于河面,但是密植柳树(图8),通过植物的种植不但形成了河岸滨水景观,还能够起到巩固河岸的效果。除了护龙河,城内4条河道的两岸也由政府明令规定种植榆、柳进行绿化。纵观北宋时期东京的植物景观,城市街道绿化已有一定的水平,市中心的天街宽200余步,当中的御道与两旁的行道之间以“御沟”分隔,2条御沟“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18]。其他街道两旁一律种植柳、榆、槐、椿等中原乡土树种为行道树,“连骑方轨,青槐夏荫”“城里牙道,各植榆柳成荫”[14]。其中,槐树因为和“魁”音相近,有象征吉祥之意,并且适合观赏,早在唐朝时,就被作为都城的绿化树种[19]。政府对街道绿化的策略,不仅美化了东京城的环境,也给街道两侧的建筑提供了遮阴的作用,同时,还能够形成一定的林下空间,满足百姓公共活动的需求。

3.5 河流

位于外城墙边的护龙河和贯穿全城的汴河是东京城重要的基础设施。护龙河环绕城墙,宽约10余米,两岸皆植柳树,是城市边界的象征和城市安全的重要防御设施,共同形成保卫东京的屏障。而汴河则作为满足城市漕运功能、保证东京物质供给的另一种基础设施而存在。在古代,河流承担着城市漕运功能的同时还是远程运输物质的通道,在都城的选址中,需要考虑政治、军事,还要考虑满足漕运的要求,从而方便取得中国东南富庶地区的物资[20]。因而,历代都重视对漕运河流的整治,包括河岸的处理。建隆三年(962年)十月,宋太祖下诏:“缘汴河州县长吏,常以春首课民夹岸植榆柳,以固堤防”[21]这种策略是通过植物生长来巩固汴河的堤防。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政府针对汴河“岸阔浅漫”的情况,采取了收窄部分河道宽度的策略,“宜限以六十步阔”,使水的流速加快,并将河道两岸改为木岸[21]。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有土岸和木岸2种形式,在主要运河和护城河两岸,以土岸为主,而在从护城河引出的一条小水渠则采用木岸。土岸通常是以种植植物来增强堤岸的坚固性,其间有时也会使用芦苇、桩木等来进行加固,相对比较经济,木岸的水流阻力小,流速快,相对不容易产生淤积,但是耗费的民力大,造价高,因而用于某些特殊情况或者重点地段[22]。

3.6 人物活动特征

图6 街道植物景观

图7 汴河岸植物景观

图8 护龙河岸植物景观

著名城市规划学者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到“城市中移动的元素,尤其是人类及其活动,与静止的物质元素是同等重要的。[23]”所以,人作为一种移动的景观要素,在研究画卷中的景观时,其行为活动与环境之间产生的关系,也是重要的内容。画卷中,主要的人物活动发生在街市区域,其中,虹桥作为画卷中的标志物(图9),是整幅画卷的高潮,也是人物活动最为丰富的场所。虹桥,横跨汴河两岸,连接了河岸两边的空间,是市民文化的集中体现处。在虹桥上,既有利用虹桥的制高点眺望汴河两岸景观及河中船只的,又有利用桥上空间摆设摊位进行售卖的。在虹桥上设置的摊位,主要沿着往虹桥转弯的街角处,空缺的街角处主要承接了转折的人流,具有非常好的商业机会,因而,在这里自发性地形成了人流的聚集,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形成一种动态的人群景观。除了虹桥,画卷中的街市还有许多与之相类似的人群活动空间。如图6中沿汴河走向弯曲的街道的较大转弯处,街道的弯曲及人选取最短路径的行为习惯使外侧行人较少,形成了类似于凹入空间的形态,使聚集活动较少受到人流干扰,适合于人的停留及交谈。这种根据人的行为习惯等而设置的街道空间,使得人的行为倾向受到支持并激发了多样活动的生成,为人的活动行为提供了可能性,创造了移动的景观。因而,画卷中描绘的人的行为与其空间的关系,对现代城市商业街道的景观空间营造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4 画卷景观成因窥探

《清明上河图》中呈现的城市街市及郊野地区的景观风貌,是北宋实行市制改革,打破传统坊市制造成的空间制约的结果。虽然在北宋之前,就已经有城市采用街市的规划形制,如《五代会要》记载的后唐时期军巡史针对都城洛阳改造的奏疏中提到“如是临街堪盖店处,田地每一间破明间七椽”其每间地价,亦委河南府估价准前收买”[12],但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24]。城市的景观面貌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北宋街市制的实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北宋汴京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可谓是现代商业街道的雏形。《清明上河图》中繁荣的街市景观不仅是对北宋东京城的真实反应,更是反映了北宋在城市规划及管理中的进步,同时也折射出了背后新的统治哲学、政府政策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纵观北宋繁荣的城市面貌以及发达的城市文明,其背后的成因不仅有经济的繁荣,更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有着莫大的关系。

4.1 商贸的繁盛

商贸的繁盛直接推动了城市街市景观的形成。在农业上,北宋鼓励大面积开荒并在坡地上推行整修梯田,使得北宋的耕作面积比唐代倍增。现银支付官税的形式促使大量的农产品进入了贸易渠道,为城市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商品。在非农经济部门,放开对市场和产品价格的控制代之以商业税和生产税,活跃了市场的同时也提升了市场效率。加之,大众消费品生产的提高、水运网络的完备、海上贸易的推行等都为城市商贸的繁盛注入强大的动力,从而推动城市街市景观的形成。

4.2 新儒学与文人官僚的形成

新儒学与文人官僚的形成促进了新型城市景观的发展。北宋时期,虽然领土疆域只有盛唐时候的一半,但是其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文明的发达以及城市的繁荣富有却是有目共睹的,乃至有学者誉北宋盛时的文明冠全球。这一时期,儒、释、道都处于一种发展和蜕变当中,形成了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时期,造就了新儒学的形成,即理学的到来,以及新的士大夫阶层的兴起。这些来自于富有家庭的“儒”或“士”以国家和天下百姓的价值观来领导城市的发展,催生了城市的文明及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

图9 虹桥人群景观

4.3 新兴阶层的兴起

新兴阶层为街市景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农村生活的困苦以及城市生活的繁荣促使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人口的大量迁移改变了城市的传统性质和用地结构,也使得城市中涌现出了新的城市居民阶层——新的工商业者和工薪阶层。这2个新兴阶层对城市的居住和娱乐都产生了很大的需求,使得专业性的商业区和服务集中的街区,以及可供娱乐的酒楼、茶馆、浴堂等大量兴起,从而让城市得到新的发展。

5 画卷“写意山水”的隐现

画卷中除了表现出北宋东京街市景观的繁荣外,同样也展现出了闲适自然的乡野风光,显示出城市与山川平原、城市与乡村融为一体的景象,隐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蜿蜒前进的河流,曲折不一的道路,随地生长的植物和零星点缀的屋舍,展现出了士大夫心目中“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隐现出了北宋“写意山水园”的特点。如果说《清明上河图》中隐现出北宋时期人们对写意山水园的追求,那么,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则是对“写意自然”的集中体现。《清明上河图》和《千里江山图》2幅画作都是在宋徽宗政宣年间诞生的,《清明上河图》主要采用了写实的手法,而《千里江山图》更多地采用了写意的手法。李泽厚曾对宋画作出“水中着盐不着痕迹”的评价,进而言之就是“客观整体的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并无确定观念、含义和情感,从而具有多义性的无我之境”。《千里江山图》就完全体现了这种特征,画面中峰峦岗岭,奔腾起伏、绵亘千里;江湖河港,烟波浩渺、一碧万顷、气势雄浑壮阔,大大小小的城市、村落与山川湖泊融为一体;水榭亭台、草庵茅舍和客船渔艇等与自然山川互相辉映,蔚为壮观;整幅画面简远舒朗、发人幽思而萌生出无限的意境,达到“壶天之隐”的境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虽然更多地表现了人间烟火,但画卷中对乡野风光的描绘,与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的江湖林泉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引人深思。

6 结语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坊里制度的瓦解催生了城市商业街市的兴起,新儒学与文人官僚的形成和城市新兴阶层的兴起促使了城市规划及管理的改变,进而产生了新的城市形态,《清明上河图》中的景象正是这种新的城市形态的呈现,它对于我们了解北宋的城市形态特征有极大的帮助。《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街市景观,比较完全地展示了北宋东京城商业空间的发展特征,可谓是现代商业街道发展的母形,其所蕴含的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等仍然对当今街道设计和管理有重要价值,很值得进一步的推敲与思考。此外,《清明上河图》不仅通过高水平的绘画艺术及细致的观察如实地描绘反映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还刻画了北宋时期闲适自然的乡野风光,展现了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融合,隐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隐现出北宋时期逐渐转向写意山水园的特点,这对研究北宋时期的园林特点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记述和解读。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引自http://en.dpm.org.cn/dyx.html?path=/tilegenerator/dest/files/image/8831/2007/1900/img0009.xml。

注释:

① 张公药:《清明上河图》跋文。

② 据统计,历代命名为《清明上河图》的画卷有数十卷,主要有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渠保笈三编本《清明上河图》、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仇英款本《清明上河图》、现收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乙本《清明上河图》以及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等版本,其中,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普遍被认为是张择端所作,其余为摹本。

③ 正店是指曲酒专卖权的酒店,拥有造酒作坊,专门接待京城中上层社会人士的饮食业场所。

④ “家”字实际上暗含了商业和居住的结合,而现在的“酒家”“店家”则失去了这层含义。

⑤ “红绿叉子”:本是设在官署前,为限制人们通行的装置。在《都城纪胜·酒肆条款》中,有“酒家事物。门设红叉子、绯绿帘,贴金红纱梔子灯之类,旧传因五代郭高祖游幸汴京潘楼,至今成俗”。《东京梦华录》卷十六·酒肆中,也有这样的叙述:“如酒肆门首,排设叉子及梔子灯等,旧因五代郭高祖游幸汴京,茶楼酒肆俱如此装饰,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焉”。由此可知,红绿叉子是从五代后周开始形成的开封酒楼的一种风俗。同时,根据南宋人的有关记载,杈子的竖条多用红漆涂饰,亦称红杈子,横条用绿漆涂饰,合起来称红绿杈子。

⑥ 侵街:泛指临街建造违章的构筑物。

⑦ 引自《楚辞·招魂王逸章句》。

⑧ 纸马,古又称甲马,是画在纸上供神佛用的马,纸马铺是当时东京卖冥器的店铺。

猜你喜欢

汴河清明上河图街市
天上的街市
谈阶梯式朗读教学——以《天上的街市》为例
基于汴河水系的北宋东京滨水商业初探
汴河故道,深埋地下的辉煌
热闹的街市
从汴河兴衰看开封的城市发展起伏
《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多次入宫曾遭劫被调包
《清明上河图》的盛世记忆
《清明上河图》中埋藏的科技秘密
从来汴河感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