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刻本《书集传》修复研究
2018-10-22吴小兰沙明金
吴小兰,穆 笛,沙明金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000)
纸张是历史文献的重要载体,是古籍文物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霉变、絮化、虫蛀、鼠害、老化、酸化等因素都会导致古籍不同程度的破损,其中以古籍的酸化情况尤为突出,须引起存藏单位的重视。古籍纸张中的纤维素在一般条件下不易发生水解反应和氧化反应,比较稳定。但是纤维素在酸性条件下很容易发生水解反应。纤维素经水解后,聚合度降低,导致文献纸张发黄变脆。纤维中的水分流失也会加速纤维机械强度的降低,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纸张碎裂甚至成粉末。一旦古籍的纸张中含有某些酸性物质,那么即使保证古籍只藏不用,抑或提供比较严格的保护条件,古籍纸张的性能也会随时间而迅速降低。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一批外观良好的珍贵古籍,但由于气候环境、造纸原料、流转历史等因素,纸张严重酸化,对于这类古籍如果不能提前进行干预保护,可能会错失最佳的抢救时间。为探讨广东地区酸化古籍的修复方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申请立项广东省古籍整理与保护科研课题“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刻本《书集传》修复研究”,历时七个月,2018年5月项目工作正式完成。现以该项目的检测数据和修复方法为基础,分析酸化古籍修复保护的方法。
1 版本情况
《书集传》为宋代学者蔡沈撰,蔡沈(1167—1230),字仲默,号九峰,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少从朱熹游,后隐居九峰山下,传熹《书》及《洪范》之学。馆藏《书集传》为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刻本,共6册,原为广东藏书家王贵忱所藏。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国家图书馆、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等收藏,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和文献价值。
2 破损情况
整册书外观保存良好,纸张基本完整(图1)。天头、地脚和书口部位存在不同程度的酸脆断裂和缺损。全书内叶有不规则形状的黄色氧化斑块,位置无规律可循(图2)。经纸张酸碱度测试仪随机取点测试深色部位,pH约为4.3。从天头、书背、地脚三个方向观察此书,均出现不同颜色的分层。
图1 《书集传》修复前
图2 书叶局部泛黄
书叶有修复历史,补纸材质为皮纸。旧有补纸大面积粘贴于破损部位,导致修复后的书叶平整度下降、整册书高低不平,局部存在明显的高度差,以书背部位最为明显。同时修补部位黏合剂部分失效,在书口、地脚部位均有补纸脱落的现象。书叶的酸化现象已过渡到补纸,补纸也出现不同程度的泛黄和酸化现象,耐折度仅为1次。
3 修复准备
3.1 数据检测
使用造纸纤维仪(XWY-VI分析仪)分析纸张的纤维,确认书叶的材质为皮纸(图3、图4)。选取《书集传》第一卷、第四卷、第六卷的书口、天头、地脚的部位,分别测试他们的厚度T(单位:毫米)和酸碱度pH(表1)。
图3 《书集传》纸张纤维图1
图4 《书集传》纸张纤维图2
表1 书叶纸张厚度与酸碱度检测
综合以上数据,书叶的厚度在0.073—0.158毫米,书页pH在3.69—5.53。书叶纸张厚薄不均一,严重酸化。
选择材质相似。颜色相近的7种纸样进行分析得出如下数据(表2):
表2 修复待选用纸厚度与酸碱度检测
备选纸样的厚度与pH与原书叶的数据比较,拟选用①号纸样做缺损部位的修复补纸,拟选用④号纸样做断裂位置的加固皮纸。
3.2 方案设计
为了修复工作安全、科学、有序地展开,在修复古籍之前需制定一套完整的修复方案,更好地指导修复人员展开工作。遵循古籍修复“修旧如旧,最小干预、过程可逆”等原则,根据《书集传》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四套修复方案。
方案一:对书叶进行干清洁后,加固旧有修复部位,用薄皮纸逐页托补。装订后三边整体裁切。
方案二:使用传统水洗脱酸法浸泡书叶,剥离旧有修复部位,用新纸修补。装订后三边整体裁切。
方案三:使用小苏打溶液浸泡书叶,剥离旧有修补部位,用新纸补缺、薄皮纸托裱后三边整体裁切。
方案四:使用传统水洗脱酸法浸泡书叶,剥离旧有修复部位,用新纸补缺后,视纸张状况决定局部托皮纸或整托皮纸。逐页修剪三边后装订。
四个方案主要围绕是否水洗书叶,使用哪种脱酸方案,是否保留旧有修复痕迹,薄皮纸是否整托,三边托纸如何裁切等问题进行讨论。笔者认为《书集传》作为善本在脱酸时应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使用安全保守的方法进行处理。仅使用干清洁无法缓解书叶的酸度,而使用小苏打等脱酸材料残余物质可能对书叶造成影响;旧修复用纸已经酸化,虽然带有旧色从外观上比较协调,但是酸性物质具有迁移性不适合继续保留故而建议去除旧修复用纸,采用近色的补纸重新修补;根据纸张的老化情况决定薄皮纸覆盖的范围,坚持最小干预,避免无差别的整托为书叶造成负担;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纸张,减少在修复过程中书叶的缺损,保留书叶的磨损弧度,采用逐页修剪的方法更加保证了书叶的安全。经小组初步讨论决定拟采用方案四。
3.3 专家论证
《书集传》修复方案初步拟定后,项目组邀请国家图书馆修复专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承人杜伟生、上海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潘美娣及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邱晓刚,对修复方案进行评议,并对具体的操作中的脱酸用水提出一些建议。专家委员会认为,采用第四种方案比较科学、可行,并强调使用纯净水进行传统脱酸是最安全可靠的脱酸方案,在修复善本时尽量采用传统保守的修复材料。
4 主要修复步骤
拍摄:拍摄修复前古籍的破损状况,留下完整的图像信息。对重点破损位置进行详细的拍摄,保留局部细节记录。拍摄修复过程中的阶段性照片,保留修复前、修复中、修复后书影,以供查阅。
记录:填写修复档案,档案包括古籍的名称、版本、年代、存卷数、尺寸、装帧、装具、酸碱度、破损情况、拟采取的修复方法、修复部位。并对具体的破损原因、修复方案、修复技法和材料、修复人员进行详细的记录。
拆书:拆解古籍,利用起子、牙医刀等工具逐页分离书叶,剥离纸捻,并在书背较完好的地方用铅笔编上页码标志。对于脱落的碎片配合图文记录及时编码保存。
除尘:书籍表面附着灰尘及污物,用软毛刷轻轻扫去灰尘并配合通风柜使用,对于酸化断裂的书叶须控制清洁力度,同时注意修复人员的防护工作。
图5 前人修复痕迹
图6 揭除旧有补纸
揭纸:古籍有前次修复的痕迹(图5),因书叶的纸张酸化现象传染到补纸上,补纸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变黄变脆,经测量补纸的pH均值为5.3,耐折度为1次,需要揭去补纸。针对黏合剂失效,补纸自然脱落及黏度一般的部位采取干揭法。对脆化严重和絮化严重的部位采用湿揭和蒸揭,揭下的补纸存档保留供后续研究(图6)。
脱酸:《书集传》书叶的泛黄、酸化现象比较严重,经测试纸张pH约为4.3。需要对书叶进行脱酸,延缓纸张酸化的状况。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善本安全,经讨论采取传统水洗脱酸法:把书页放置在吸水纸上喷湿展平,用竹帘承托后覆盖毛巾,放置在水槽中,防止书叶破裂或难以取出。使用70摄氏度纯净水逐页浸泡书叶5—7分钟,浸泡后取出书叶沥水,更换吸水纸直至晾干。
选取《书集传》第一册、第四册、第六册不同页数、不同位置书叶作为测试对象,分别测试书叶在脱酸前后pH的变化。从本次书叶的脱酸效果来看(表3),书叶的酸度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泛黄的程度也得到减轻,纸张的含水量有所上升。
表3 脱酸前后书叶酸碱度检测
修补:选取和书叶纸张材质、厚度相类似且pH大于7的手工纸,补纸与破损边缘接缝应小于2毫米。当局部脆化特别严重时,接缝可以扩大到2毫米以上。对于断裂的书口及书叶的其他撕裂处用薄皮纸加固。
在修复过程中为严格控制浆水的使用量,采取干补法。书叶正面朝下平放在吸水纸上,润湿后揭取原有补纸。将浆水抹在补纸上,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分后,反贴在破损处再用镊子撕去多余纸边。可用手指或刮刀搓去边缘的接缝,以减少因修复而造成的厚度。对于断裂的书口,拼接时保留一丝细缝,用④号薄皮纸连接加固。书叶缺损的部位,用①号厚皮纸补缺。对于泛黄脆化严重的部位,采用④号薄皮纸整托加固的方法;对于酸化稍轻的部位,采用局部加固的方法(图7、图8)。
加固:针对因纸张泛黄,酸化而导致纸张的韧性大幅降低的情况。采取物理加固的方法,从而加强纸张的强度。对于书叶泛黄、酸化的部位采用厚薄适中且pH大于7的④号薄皮纸托裱加固。为了配合修复使用的干补法,加固时使用的托纸也采用飞托法进行操作。
喷水:修复后的书叶自然晾干后应喷少许水湿润,减轻水渍的痕迹。对于部分纸张质量比较差的书叶不可直接对书叶喷水而应将水分喷洒在吸水纸上间接润湿书叶。
压平:将夹有书叶的吸水纸,上下夹板压上重物。由于广东地区气候湿润,为避免书叶霉变,要保持压平过程中书叶的通风透气,及时更换吸水纸并控制压力系数。
折叶:压好的书叶,按照书叶原来的书口折痕,采用“复折法”对折。折叠时以三边为参照点,检验折口是否准确。
敲平:因书叶修复时有接缝,导致书叶局部不平整,垫纸后,用手触摸不平整的部位,用铁锤轻轻敲平,一次敲平的书叶不宜过多,控制在10叶左右。按此法,将全部书叶敲平。
压平:多次反复对6册书压平,为后续的墩齐书口和修剪书叶做好准备。
修剪:修剪补纸及托纸。由于《书集传》共有六册,又经托纸,折页墩齐后整体比较厚。考虑美观和最小干预的原则,最终采用逐页处理的方法。取一页尽量完整的压完的书叶,用三角尺比对地脚边是直边还是弧度边。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修剪还是裁切。如果地脚边是直边,用三角尺一边压住书叶,比对书口、地脚边确定裁切尺寸之后,裁去多余的地脚一侧补纸。如遇到的是有弧度的地脚边,需用剪刀剪去多余的地脚一侧补纸。无论裁切或是修剪,尽量不要伤及书叶原件。依照此法,修剪天头和书背部位。
装帧:墩齐后按原书眼及纸捻位置疏通原孔洞,在原位添加纸捻,装订成册。本套共六册,因每人装订习惯不同,为保持外观风格的统一,需由同一人完成全部装帧,避免因装订手法的不同造成的外观的不一致(图9、图10)。
图7 修复前
图8 修复后
图9 修复前
图10 修复后
5 修复总结
5.1 专家评审意见
修复结束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召开“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刻本《书集传》修复研究”的科研项目结项会。会议邀请了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杜伟生、上海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潘美娣、广东省档案局副调研员李珦。评审专家一致认为该修复项目完全符合古籍修复规范要求,科学性、实用性高,对修复酸化严重的破损古籍具有较高的借鉴作用。该书修复后,书叶破损的部位修复完整,断裂的书口重新连接,纸张的酸化程度得到缓解、书叶平整、柔软、达到修复的预期。同时专家也提出以下建议:1)书衣相对比较单薄,书衣四角有可能会卷曲外折:对修复后的书衣进行托裱,增加厚度的同时使书衣相对硬挺,更好地保护文献。2)装订线:装帧时需要对装订线做染色的处理,与书衣相互协调,保证风格的统一。修复项目小组根据专家意见对《书集传》的修复做了相应的完善工作,并对修改前后的方案及理由进行了记录。
5.2 修复经验
5.2.1 酸性物质的控制。酸碱中和原理的应用。酸中的H与碱中的OH结合后生成水,此时酸性和碱性均弱化,结合后酸碱度趋于中性。在修复中使用弱碱性溶液渗入纸页内部中和已产生的游离酸,以能在纸页中保留一定的碱储备为佳,可以抑制纤维进一步水解和大气中酸性气体的侵蚀。常见的脱酸方式有:水溶液脱酸,如碳酸氢镁或碳酸氢钙溶液;非水溶液脱酸,如醋酸镁、氢氧化钡、甲醇镁及甲基碳酸镁等药剂;气相脱酸,如氨、碳酸环己胺、吗啉、二乙基锌等。但这些脱酸方法对字迹、油墨、纸张平整度、工作人员的健康等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当应用于善本时尤需慎重。在修复善本时,建议使用保守的水洗脱酸法进行处理。经过水洗后的书叶,酸性物质得到稀释,书叶的含水量提高,书叶得到一定程度的软化。虽然不能完全改变古籍酸化的现象,但是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酸性物质迁移性原理的应用。因为酸的破坏作用具有扩散性,酸中的氢离子(H)能在同一载体中或相邻的载体之间移动,修复材料中的酸可以从局部开始破坏并蔓延至整个古籍。古籍修复时常需添加如补纸、护叶、封面、包角、线等部分,这就离不开水、糨糊、染料和纸张等材料。对这些直接接触古籍的材料需要严格控制酸性物质来源,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将酸性物质引入古籍,表面上暂时保持了古籍载体和装帧形式的完整性,实际对古籍产生二次破坏。及时对酸化古籍进行脱酸处理、尽可能减少待修复古籍与酸性物质的接触,有利于延缓古籍的老化速度,增加古籍的使用寿命。
5.2.2 选配补纸。在修复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配纸。要求补纸从造纸原料、生产工艺、厚薄、色度及簾纹都需要最大程度接近古籍纸张。《书集传》纸张经纸张纤维分析仪测试是皮纸类,需要找寻合适的皮纸作为修复用纸,因版本的珍贵性,在配纸方面更需耐心和仔细。本次挑选修复用纸采取科学的检测方法,用实验器材检测补纸的厚度、pH并分析他们的纤维成分。分析检测数据,遵循“宁薄勿厚、宁浅勿深”的原则,经过实地考察,取样分析,复测甄选等环节,借助现代化的实验仪器检测纸张的特性,并通过模拟修复实验检验纸张的实际性能,减少在挑选过程中的主观失误,也减少影响修复质量的因素,促进修复流程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5.2.3分工合作。项目小组的分工合作,保证了项目工作的良好有序的展开。除了每人一册古籍修复工作外,由专人负责拍摄工作,包括书籍修复前后的照片、修复操作过程与细节。专人负责测试数据,包含书叶厚度、pH、纸张纤维分析、补纸的厚度及pH。专人负责修复材料挑选,前往贵州古法造纸地实地考察。专人负责文字整理工作,记录操作的过程与测试数据及报告的整理。分工有序,责任到人,既可以起到监督效果又能加快工作效率。
有分工的同时也有合作。在修复书叶的过程中,项目成员采取集中修复、小组讨论的形式。组员可以互相观察交流每册书叶遇到的不同破损状况,及时制定修复方案。同时可以规避不恰当的修复手法,互相督查,及时改正。确保修复过程中修复糨糊、修复材料、修复技法、修复工序的统一。每天验收前一天的工作内容、确认工作计划与工作进度,避免因各人操作技法不同而带来的差异性,也起到了互相督促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5.2.4 不足之处。在项目开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检测仪器设备的非标准化、物理材料分析扁平化和工作人员物化学科知识的欠缺,这都是我们今后努力改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