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语文阅读教学“三步” 走

2018-10-21陈智莉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问题引导语言活动语文阅读教学

陈智莉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如何实现有效的语文阅读,有很多途径。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文本理解 问题引导 语言活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文本的阅读与鉴赏,指出: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学生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由此看出, 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那么语文阅读教学自然要教给学生技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如何实现有效的语文阅读,有很多途径。在我的实践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问题探究为引导,以语言感受为活动。

以文本理解为基础,要求我们教者自己必须先阅读文本,不要被铺天盖地的资料教参牵着鼻子走。老师要对文本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阅读思考,只有这样,才可能在课堂上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自己不独立阅读文本进行的教学行为,那就是一种形而上的“走过场”,就不可能在课堂上与学生碰撞出共生的火花,更不可能引导学生做好阅读。

要理解文本,首先就要求语文教师具有处理文本的基本能力。要能够根据学情合理科学的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与课堂活动。解读文本时,就是要用自己的阅读经历去碰撞文本,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本的要义,推测作者的意图,获得自己的阅读心得和发现。然后将从文本中的发现和选择的教学内容,根据学情进行合理的加工,形成科学的教学活动。可以说,文本的解读是一堂课的基础,而文本的解读是否深入直接关系到课堂阅读的生成是否有效。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堂课的灵魂。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不同的老师就会有不同的解读与教法。不少老师就从人物的描写角度来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描写人物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这应该是一种最基础的引导。如果深入解读文本,我们就应该关注文本中对先生三则演讲材料的解读,就可以从先生动情的演讲中挖掘出他的演讲背景,就可以动一而牵全身,深入了解他自身的维新经历,了解他赤诚的爱国热情。这样先生有血有肉的形象就会在平面的人物形象分析中立体而丰满,我们就会在平实的文本叙述中了解先生热心肠的深刻内涵,深刻的领悟到作者梁实秋先生对梁启超先生的景仰之情。一个成功的文本解读,一定是一颗心灵对另一颗心灵的撞击,一定是一种思想对另一种思想的引领。

以问题探究为引导,就是要用问题构架课堂程序,以问题为环节引导,引领学生开展阅读活动,深入理解文本,在探讨中学会阅读。 “问题”就是一堂课的支点。有一个好的支点,就可以撬起整个文本,,撬起整个课堂。

怎样提出问题呢? 学习过很多老师的课,发现有的老师问题多多,一个跟一个,似乎解决得没有什么意义,感觉不到课堂的深浅进退;有的老师在一个简单的问题上问来问去,纠结半天;有的老师提问题,就是让学生从书中找答案集体解决。还有的问题的提出和讨论完全背离了文本的内容。这样的提问是不能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的。课堂的提问要能牵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向纵深拓展,从而达到深刻、富有新意地领悟文章内容的目的。在教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有一位老师提问:“参观者参观了哪些地方?”这样的问题基本不用思考就能在文本中找到,它就不能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我教导这篇课文时,抓住文中的画面细节“雏菊花在怒放”问学生,“在充满血腥、灭绝人性的集中营,为什么作者要白描这一束怒放的雏菊”?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理解作者寄予在文本中的情感。

阅读教学中用来引导学生活动的问题,一定要立足文本,根据文本特点,体现层级性,避免无序化和碎片化,要能够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兴趣,要能够帮助学生深切的理解文本及作者情感,要能够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当然,如果在阅读中学生自己能产生问题,那应该是阅读教学成功的标志。我们应该重视课堂过程中的问题生成,但也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的问题作为引领课堂的问题,教师应该从文本理解的角度,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进行有价值的选择,尽量避免无效的教学活动。

语言是一切思想和情感的载体。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以文本为载体的语言教育。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忽视“语言”这把钥匙。在平时的课堂中,对语言的教学我注重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意蕴进行揣摩,二是设置语言运用的训练,让学生理解文本。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语言严谨,意蕴丰富。我在教读文本时启发学生揣摩、感悟重点字词句,以感受恩格斯在悼词里对马克思的情感,感受马克思的伟大功绩和精神财富。例如,对“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考了”这一句,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说成“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呼吸了呢?让学生理解“思想”一词在文本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读《项脊轩志》,让学生品味哪些语言描写感动你?在教读《包身工》这篇文章时,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比较,删掉了背景材料的文本与原文本有何不同?在教读《别了,不列颠利亚》时,我让学生自己根据阅读新闻的经验,拟写一个标题,后又让学生比较原标题与“解读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哪个更好?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语言”引导阅读的功能,方法有很多,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但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好好用好这把钥匙。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論集》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3]朱光潜《谈美——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

猜你喜欢

问题引导语言活动语文阅读教学
对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提问作用的认识
“基础+自助”的“自助餐”
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
高中政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的教学方法
精心设计语言活动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研究
问题引导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
“问题链”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交际法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