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
2018-10-21何星星
何星星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学开始加大关注力度,各种新型数学教学方式涌入课堂教学中来,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提升了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将以数形结合为主题,对其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期望能够不断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望与同行相互探讨。
关键词:数形结合;小学数学;教学渗透
数形结合建立在数行互补的优势之上,通过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通过数形结合中的以形表数,以数精确形的方式,将抽象化的数学题目与具象化的图形结合,能够让学生对数学题目中的代数意义进行深入研究,又能直观揭示几何图形过程中让数量与空间形式相结合,该种结合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找到新的解题思路,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相关概述
数形结合作为一种数学思想通过图形与数学语言的集合,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数学家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便是对数形结合思想最佳的阐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思维模式尚存在一定缺陷,容易在繁琐的解题过程中丧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合理利用数形结合能够增加学生解题过程中的趣味性,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减少不必要运算过程。为让数形结合的学习方式始终贯彻于学生内心,教师必须要充分利用等价原则、双向性原则、简单性原则等进行贯彻教学。等价原则是数与形转换的等价性,便于学生掌握数行之间的反差关键,减少等价转换过程中的误差。双向性原则是数行转换过程中的可逆性,可帮助学生解决较为抽象化的数学问题,同样的也能够通过数学语言来解决几何问题。简单性原则是指学生运用数行结合思维过程中,尽量简化运算方式,提升计算效果。
二、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形悟数,在搭建概念中渗透
小学数学相较于小学其他学科而言,存在较大的难度,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合适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数与代数教学过程中便可应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讓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概念。概念在数学中极为常见,且是抽象化且不易表达的,因此只有文字性的描述必然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若是在概念教学过程中通过以形表数的形式,便能够将抽象化的文字以具象化的图形表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学习内容。
比如: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多少”的相关教学内容中,教师不能过于着急的让学生去解决问题,而是需要通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遇见类似问题过程中活学活用。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游戏的方式带入数形结合教学。“猜数游戏”,教师手拿扑克牌,并随便抽取,让学生猜出教师手中牌的数字,A同学猜4,B同学猜6。此时教师便可给学生提示,“老师手中的牌比A同学猜的多6,比B同学猜的多4,你们知道是几了么?”通过游戏的形式,便引入课堂教学的主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多少”然后便可进入接下来的学习,并在后续学习过中继续引入数形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学习印象。
(二)以形解算,在理解算理中渗透
数与代数的教学过程中,与计算相关的内容极多。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还需要通过教学进一步加强,但是若一味的让学生以枯燥的运算方式来进行计算,以小学生的个性特点难免会对数学产生厌倦心理,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比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小棒图片、计数器为工具,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首先出题45+31=(),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方式自行解答,有的学生用小棒,有的学生用计数器。教师便可让学生来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学生回答“4+3=7,5+1=6,45+31=76”,此时教师便提出问题“为什么是4+3,而不是4+1呢?”学会通过计算便能够明确的回答出“因为要个位数加个位数,十位数加十位数”,当学生明白这一计算原理之后,教师便可以继续以此方法,来教会学生竖式计算,让学生能够在无需拆分数字的基础上进行两位加、减数的计算,提升学生们的不退位、不进位运算能力,加快学生的运算速度。
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可看出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重要性,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方式基于小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简单的基础上,强化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数形结合天地宽,以小学生数学发展的全局性眼光分析,不断深入教学教材研究,才能将各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方式落实于实际教学中来,切实的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敦斌.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中的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6(33):33.
[1] 吴显龙.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2).
[2] 王昭梅.论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教研论丛,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