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2018-10-21叶洁真
叶洁真
摘 要: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唤醒学生的认知需求开始,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体验和学习交流,最终完成知识的迁移,“悄然滋润”生成数学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切实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
关键词:以生为本;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逐渐受到更多关注。传统的小学课堂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构建高效课堂克服传统数学教学的弊端,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基于“以生为本”的视角,对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策略进行几点分析。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重视激励教学
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多以获得高分为目标,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得不到良好的锻炼,数学应用意识单薄。从小学开始奠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以生为本,创建高效课堂,能够有效克服以上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动力,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要关注个体发展,将“以生为本”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魅力与学习数学乐趣,懂得用肯定的语言激励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动力会逐渐形成,教学效率也会因此而得到提升。比如,在进行“认识物体和形状”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动画短片,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鞋盒、皮球、茶叶罐、乒乓球、铅笔、骰子等小立方体为内容,在课堂导入环节中播放,播放的过程中询问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有一部分学生的回答很积极,能够正确的说出“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等,教师要给予乐于回答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回答正确学生以表扬,用这种方法感染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但是,也会一部分学生是具有积极性的,但是答案可能是不正确的,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改正,而剩下一部分没有回答问题,不乐于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和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意和学习的乐趣,从而消除胆怯心理,更好地融入到学习中,培养学生兴趣。
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是一门和数字打交道的学科,多是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所以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让课堂轻松活跃起来。比如,可以运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将班上的同学进行分组,在组内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相互交流借鉴,共同进步。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进行分组算术接力的游戏,教师把准备好的题目发给每个组的成员,每个人完成十道题目再传给下一个人,看看哪一组的同学算的又快又准确,并且给予奖励,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要想不拖组内其他人的后腿,就必须集中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合作中,这样能够大大提升学生计算的能力,也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运用分层教学,这其实与分组教学同出一辙,但是分组教学强调的是组内成员的交流合作,组与组之间的数学水平要尽量保持一致,但是分层教学不同,是将数学水平层次差不多的学生分在同一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水平分布难度不同的任务,这样能够更好的推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进步,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绩较差的学生主要巩固基础知识,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在巩固基础的同时进行思路开拓,这样就能够保证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在家里通过教师录制的小视频自行完成书本知识学习的教学过程,它是塑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学生针对自身的实际,自主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整体的运用和把握,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把控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学生把书本既定知识学习的时间用在了家里,而课堂上的时间则成为了解答疑惑,分析总结的过程,这样把简单的讲解知识的时间省下来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知识并且很好的掌握和运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以学为中心,互动当中延伸
有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获得一种“在没有了路标后,还能找到路的能力”。高效课堂的构建,根本点在于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关键点是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核心是在师生多元互动中获得知识的延伸,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的主要意义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数学课堂,教师要做的事情是“授之以渔”,而学生要学会分享,学会倾听,学会修正自己去主動思考学习。“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后,再经历合作的过程、分享的过程,会更益于知识与方法的习得。”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互动,比如“数的整除”互动复习课。同学们七嘴八舌,仨一群俩一伙的把那些零零散散的数学概念,整理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知识网络图。互动开始的时候,一个学生只说了质数,合数,另一个可能说了奇数、偶数,每一个人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都处于“盲人摸象”的程度。然后,孩子们一个一个进行汇报,三言两语,同学再进行互相补充,说着说着,完整的知识网络图就出现了。经过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大象”基本上就勾画出来了。讨论“象”的过程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孩子们互相启发,共同分享的过程,就是一个真正的互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智慧再分享的过程,也是一个孩子们再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的反思的过程。从“摸象”到“说象”到“成象”,最后教师帮助进行“知识抽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互动的过程。
总之,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高校课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强化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意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以生为本。
参考文献
[1]王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建构策略,2016.
[2]张萍.如何建构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