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量词对比
2018-10-21沈瑶瑶
沈瑶瑶
摘 要:无论是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量词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运用好量词可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具体、准确。现代汉语中的量词不断发展,使其与古代汉语中的量词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将古今量词进行对比不仅可以加深我们自身对其的了解与认识,此外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在具备此类知识后,我们在讲解时将更加得心应手,也便我们更好地将中华文化“输出去”。
关键词:量词;数量短语;古代汉语;现代汉语
量词表示计量单位,可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前者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如“一棵树”;后者表示动作次数及动作发生的时间总量,如“打三下”、“看三天”。
量词萌芽于甲骨文时期。通过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量词,只是这些量词不但种类少而且数量少,公认的只有10个左右,如容量量词“升”、“卣”,货币量词“朋”、天然量词“丙”等。金文中的量词明显增多,据黄载君统计有40多个。但这两个阶段末见动量词。魏晋南北期,量词进入成熟期,不论是量词的数量还是种类都比较丰富,汉语量词的格局已经形成。自南北朝以后,汉语量词就一直在不断地调整、补充与完善。
在古今量词之间,同中存异。现代汉语中的量词在古代汉语量词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演化,古代汉语中量词所具有的部分特点现代汉语中的量词依然具备,但为了适应现代人的语法习惯等,量词与时俱进,有了一定的改变与发展。
接下来我们就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显地分析一下古今汉语中的量词的异同。
一、数量结合
在现代汉语中,量词单独使用是很少见的,量词总是位于数词与名词之间,数词与量词组成数量短语,如:
(1)他把这十几个苹果挨个检查了一遍。
“十几个”表物量,“一遍”表动量,都是数词与量词连用。但也有例外,如“苹果论斤卖”。
古代汉语中数词和量词有的结合,如“太子击前诵恭王之言,诵三遍而请习之”;有的则未结合,我们可以认为古人在写作时为了使句子更加凝练而将量词省略了,如:
(2)蟹六跪而二螯。
我们在将以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为了使语句通顺,都会加上量词,“六跪”即六条腿。
但是,在古代汉语中,省略量词后语义一般不会发生变化,如例(2);在现代汉语中,则会导致语义发生改变,如“一张床”省略量词后变成“一床”,两者意思完全不同,在现代汉语中“一张床”为定中短语,而“一床”则是可作定语的数量短语,如一床被子。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量词在与数词结合时的不同,同时我们也能了解到,由“数+名”格式演变成“数+量+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量词或数量词与被其所修饰的名词的相对位置
现代汉语中,名量词修饰、限制名词,一般放在名词前面,词序为:名量词+名词;动量词一般作动词的补语,放在动词之后,如:
(3)他前天去了一趟学校。
动量词“一趟”作动词“去”的补语,宾语“学校”位于动量词之后。事实上,动量词和宾语的语序多变,如:
(4)他前天去了学校一趟。
动量词“一趟“依然作动词“去”的补语,但其位于宾语“学校”之后了。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修饰名词时,词序有时同现代汉语一样,如:
(5)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一箪”和“一瓢”分别修饰“食”和“饭”。有时词序也不同,数量词位于名词之后,构成“名词+数量词”的词序,如:
(6)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数量词“二百乘”位于名词“车”后。
三、量词的重叠
在现代汉语中,单音量词大都可以重叠,表示每一、逐一,对人或事物的状态予以描写或评价,能单独充当定语、状语、主语、谓语,不能作补语、宾语。如:
(7)条条大路通罗马。
(8)代代相传。
“条条”作定语,表示“每一”;“代代”作状语,表示“逐一”。古代汉语中也有量词重叠的情况,如:
(9)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卷卷”遍指每一卷。有的也用单个的量词表重叠量词的遍指意,这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例如:
(10)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其中的“家”表示每家,而非特指某一家。
四、在句子中所作的句法成分
在现代汉语中,数词与名量词构成的量词短语,其主要在句子中作定语,如“(一个)人”,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状语和补语,如“看一本”、“[一把]拉住”、“看<一遍>”;由数词与动量詞构成的量词短语,其主要的句法功能是作补语,如“吓<一跳>”,在一定情况下也可以作状语、定语、主语、谓语,但不能用作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数量短语的主要作用是在名词前修饰限制名词、在名词后对名词进行陈述和在动词前修饰动词,所以在句中,它主要作定语、谓语和状语,如例(5)中的“一箪”、“一瓢”作定语;在例(9)中,“十二卷”作“军书”的谓语。
通过上述诸例,我们可以看到古今汉语的数量词都可作定语,这是它们的主要共同点。而古代数量词(或数词)多作谓语,现代汉语中作谓语的数量短语相对较少;古代数量词常作状语,现代汉语中直接作状语的较少;现代汉语数量词多作补语,古代汉语中作补语的却较少,这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量词的丰富多彩和普遍运用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且庞大的量词体系在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调整与完善,这量词学习也成为了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因而量词也应该是对外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这“三点”提示着我们在教授或学习量词相关内容时应更加细致,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将量词进行古今对比,中外对比,以便使外国人及我们自己更好地理解到量词的“精髓”。
参考文献
[1]于冬梅.《吕氏春秋》的量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
[2]达正岳.上古汉语数量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3]杨凯荣.量词重叠+(都)+VP的句式语义及其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3,(4):13-21.
[4]王景萍.汉语量词的语法、语义、语用特征——兼谈对外汉语量词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01.
[5]邵文利,杜丽荣.数量词古今用法之异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09):30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