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持续深化职工“岗位创新岗位创效”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2018-10-21李伊乐

当代人(下半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双创探索实践

摘要: 中国一拖职工“岗位创新岗位创效”(以下简称“双创”)活动历经10余年的推广实践,已成为公司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作的“品牌”,在公司技術创新、管理提升、挖潜增效、职工成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随着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提出,找准公司“双创”活动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在联系,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赋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内涵,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双创”活动;探索;实践

如何适应企业转型升级新需求,打造团队创新、个人创新“双引擎”,突破现行“双创”活动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奖励机制、成果转化等方面存在的瓶颈矛盾。实现“双创”活动在更高的层面上不断升级,就成为持续深化“双创”活动必须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公司“双创”活动与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契合点分析

(一)公司“双创”与国家“双创”发展思路高度契合

从国家层面来看,一方面国际经济情况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发展放缓,国际经济形势不稳定,国内市场需求减弱,传统产品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国家必须增加国内市场需求来促进经济稳定发展,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来激发国内市场需求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从公司层面来看,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开发,我们必须以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双创”这一根植于公司近10年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赋予新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内涵,来为公司的转型升级提供发展新动力。

(二)公司“双创”与国家“双创”实现路径高度契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现路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通过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促进科技人员愿意创新、愿意创业、愿意转化。二是引导新兴科技产业发展。重点是要引领万众向高科技方向创新,带动大众向高科技新兴产业上创业汇聚,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在深层次上转型升级。三是推进各项产业“互联网化”发展。各项产业主动的、广泛的、深度的与互联网结合,在“互联网化”发展中创造更多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公司“双创”活动实现路径契合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要求。一是多年来公司持续完善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并重、即时奖励与长效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政策,将创新成果及时纳入生产工艺及管理程序,激发了职工参与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热情。二是借助“双创”活动的开展,在整合传统的合理化建议、“五小”活动的基础上,公司围绕突破主导产品技术瓶颈,实现了一批具有技术先进、能力保证、节能环保特征的重点项目。三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近年来,公司“双创”活动顺应时代变化,在优秀项目发布、创新资源共享、职工参与互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公司“双创”与国家“双创”目的结果高度契合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是推动经济良性良好发展。李克强总理说:“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推动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是相互支撑和相互促动的关系。只有在“万众”创新的基础上的才可能有“大众”愿意创业、能够创业、创得成业。

公司开展“双创”活动的主旨,就是着眼于破解公司改革发展难题,发动职工立足岗位创新,创效。通过活动的开展,激发全体职工创造活力、增强创新动力,营造出全员创新、全员创效的发展氛围,切实有效地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题,助推企业在商业模式、制造体系、基础管理等方面转型升级。

二、公司“双创”活动当前存在的差距分析

公司“双创”活动在促进企业和职工全面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将公司“双创”活动放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我们会发现,公司“双创”活动虽然在发展思路、实现路径、目的结果等方面与国家“双创”高度契合,但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奖励机制等方面仍然存在亟须解决的瓶颈问题。

活动内容上。一是创新项目对企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关注度不够。虽然平均每年都有近万个立项项目,但解决一般性岗位难题的项目较多,解决企业重大疑难问题的创新项目数量较少,二是事先针对生产经营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创新主动设计创新项目的少,事后进行挖掘、总结、提炼的创新项目多,许多职工在创新项目立项实施过程中缺乏针对性;三是由于受资源信息、单位壁垒等因素的制约,各单位之间缺乏相互沟通,资源、信息不能实现共享,特别是在跨单位解决影响企业转型升级重大问题上,长期存在的瓶颈问题还是难以及时、有效地的得到解决。

在组织方式上。公司“双创”活动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立项、实施、评审、发布、奖励五位一体的活动组织方式。近年来,个别单位虽然在项目发布上尝试创新了手机APP发布、车间班组现场发布等形式,但也只是在低水平的方式中进行徘徊,在总体框架设计上没有实质性突破。

在奖励机制上。集团公司“双创”活动在开始之初就提出了“人人提建议,建议有奖励;人人搞创新,创效得奖金”的口号,公司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激励机制政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数单位出现了奖励偏低、奖励不到位的情况,已经成为制约“双创”活动转型升级的瓶颈因素之一。

三、“双创”活动转型升级的思考与措施

当前公司已站在“十三五”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必将面临商业模式、制造体系、基础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新的挑战,创新背景、创新思路、创新路径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因此,找准公司“双创”与国家“双创”的契合点,适应新变化,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赋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内涵,走出符合企业实际的“双创”之路,实现公司“双创”活动的转型升级将成为我们今后的工作重点。

(一)创新形式、调动职工的创新热情

在顶层设计上。总结公司“双创”活动10年来的经验教训,重新审视“双创”活动构架,在承继当前“双创”活动的群众性的基础上,加大对高端创新平台的设计,通过建立专家创新沙龙、职工创客群,劳模创新团队等,来弥补公司“双创”活动在创新群体层次结构上的不足,逐步形成专家创新团队负责解决公司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等重大疑难问题;职工创客群立足岗位主攻合理化建议、“五小”活动等与其资源、能力相匹配的疑难项目;劳模创新工作室负责跨单位结对子共同解决瓶颈问题的新格局。

在互联网+应用上。构建公司网上“双创”活动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共同推进。即在固化现有“双创”活动项目的基础上,着眼“双创”未来发展趋势,设置“双创英雄榜”、“揭榜攻关”、“劳模创新工作室”、“先进操作法”、“万众创新”、“成果共享”、“双创之声”等板块,为各层次职工参与提供更多的选择;管理形式上要突出“竞赛”的特点,职工或团队可在不同板块完成不同的项目得到相应的积分,根据职工积分多少评出双创英雄。通过竞赛方式,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

在活动内容设计上。要打破原有点对点,系统内部循环解决问题的老套路,协调、集合各单位优势资源,围绕公司“十三五”规划实施的重要项目,策划组织创新团队,设计创新项目,通过总结劳模创新工作室承接公司重点创新项目的经验做法,对经过验证相对成熟的方法形成机制进行推广应用,实现知识共享,提升“双创”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二)提升素质、增强职工的创造能力

岗位创新的特性要求职工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部分职工由于技能素质不高,有创新的热情却缺乏创新的能力。在创新方面找不到突破口,多数职工发现和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因此,要发挥好导师跨单位带徒作用,集合优势资源开展跨单位带徒育人,督导师徒围绕企业降本增效、技术创新、工艺改进、设备维修等瓶颈问题,通过立项攻关、联合攻关等方式,不断提升徒弟解决重大疑难问题的能力。帮助徒弟总结提炼所学技能,消化吸收,积极传承,做好本单位的传、帮、带工作,发挥优势智力资源带徒育人辐射作用,推动公司职工技能培训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完善激励、激发职工的创新动力

公司“双创”活动开始之初,便提出了“人人提建议,建议有奖励,人人搞创新,创新得奖金”的口号,出台了“双创”活动奖励办法,职工“双创”成果奖励兑现及时,激发了职工的创新热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双创”项目奖励偏低、奖励不到位、奖励基金使用不规范,已经成为制约“双创”活动开展的瓶颈之一。针对现状,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从公司层面督导各单位明确“双创”基金来源、拓宽资金补充渠道、规范使用范围。保障各单位“双创”基金的总体额度,构筑“双创”活动持续开展的经济基础。

二是提高“双创”优秀项目在“双创”奖励总额的比率,调整合理化建议、优秀组织单位评选等其他“双创”辅助奖励事项的比率,优化“双创”奖励结构,使“双创”奖励金真正用在“刀刃上”。

三是贯彻物質利益原则,对在立项攻关过程中付出辛勤劳动、取得创新成果、解决实际问题、做出重大贡献的职工在及时兑现奖励的同时,要通过劳模选树机制,让这些在公司发展关键时期做出创造性劳动的职工,政治上有待遇、经济上有实惠,从而增强职工的创新动力,调动职工的创造活力,激发职工的创新潜能。

作者简介:李伊乐(1969.11—);男;汉;籍贯:河南.洛阳;本科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研究方向: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政工师。

猜你喜欢

双创探索实践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