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热容》教学案例分析

2018-10-21姜维国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比热容食用油热量

姜维国

一、教学内容分析

《比热容》这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它是《分子热运动》和《内能》这两节课的延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分析,启发学生思考物体温度变化时,物体的温度变化快慢与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能力的关系。进而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一个新的物理量──比热容。比热容这一物理量的建立,在教学过程中难度是较大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探究寻找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放热时温度变化情况,来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并掌握其物理含义。本节课内容由“比热容”和“热量”计算两部分组成。

二、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烈日炎炎的夏季,白天,海滩上的沙子热得烫脚,但海水却非常凉爽;傍晚太阳西落,沙子很快凉下来,但海水却仍然暖暖的,同样的日照条件,为什么沙子和海水的温度不一样?

(二)新课教学

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情况

师:请同學们阅读教材11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此探究实验需要哪些器材?

2.在探究实验中应控制哪些物理量相同?

3.怎样控制水和食用油质量相同?

4.怎样比较水和食用油吸收热量多少?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分析、小组讨论。

学生1:需要器材有烧杯(两个)、完全相同的加热器两个、温度计两个、水、食用油。

学生2:要量取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还要天平,记录加热时间需要有计时器。

学生3:控制水和食用油质量相同,初温相同,容器相同,加热器相同(相同时间提供的热量相同──两种物质在相同时间内 吸热相同──教师引导)。

学生4:比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应比较加热时间。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针对实验设计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淡定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对于中学物理实验来说,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在此方法的重视程度,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能够增强此方面的重视程度。

实验方案一:

让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温度,比较加热时间。

现象:升高相同温度,水加热时间长。

结论:质量相同的两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谁的加热时间长,谁吸收热量多,谁的吸热能力强,说明水的吸热能力强。

注意: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强调,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要比较加热时间,因为相同的电加热器,单位时间内提供的能量相同,在不考虑热损失的情况下,两种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所以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要比较加热时间。

实验方案二:

使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相同时间,比较温度变化的多少。

现象:食用油温度变化较大。

结论:食用油的吸热能力较弱。

感悟:在讲解那些方案时,学生往往认为,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吸热能力强,但实际上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吸热能力较强。我认为,在些环节中,教师要举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以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饮酒为例,不同的人饮入等量的酒,但酒后不同人的反应是不同的。醉酒状态明显的,说明喝酒能力弱。以此例为基础分析,加热相同时间,即两种物质,吸热相同,温度变化大即喝酒反应大,所以能力弱。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发挥自己想象力,找一些生活中比较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才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通过实验探究可知,不同物质吸热能力是有差别的。

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分析:学生在回答此问题上,往往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首先,在学生不注意运用控制变量法解决此问题,教师要强调控制变量法在解决此问题的重要性,要控制物质的质量,吸收热量 相同,再强调比热容小的物质,温度变化明显,升温明显,放热时,降温明显。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表达,从他们的表达中发现问题,随时解决,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热量计算:

师:铝的比热容是0.88×103 J/(kg℃),它表示什么意义?

生:表示质量为1kg的水铝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为0.88×103 J。

师:1kg的铝升高20℃时,吸收的热量为多少J?

生:0.88×103 J×20=1.76×104 J

师:2kg的铝升高20℃时,吸收的热量是多少J?

生:1.76×104 J×2=3.52×104 J

师:吸(放)热量用Q表示

物质质量用m表示

to代表初温 t代表末温 则表达式为

学生甲:吸热公式:Q吸=cm(t-t0)

放热公式:Q放=cm(to-t)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对比热容的理解,让学生逐步意识到,吸放热的多少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 多少的关系,有利于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小结:1.比热容

2.热量的计算

Q吸=cm(t-t0) Q放=cm(to-t) Q =cm△t

三、教学反思

《比热容》这节课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特别是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教师通过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时间,拓展学生的思维,要重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对物质的吸热能力和吸热多少,分辨不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浅显易懂,否则学生就会有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兴趣,在热量计算这部分内容中,我发现学生对热量公式的理解较好,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很不规范,比如:忘记书写单位,忘记单位换算,科学计数法应用不熟练,公式的变形等都有待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有信心,要有耐心,可以通过多媒体、小组讨论等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意识到在解决问题中易犯的错误,针对错误,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这就是我从事教学多年来,对本节的体会,希望对自己的教学有所帮助,为今后更有效的教学做好铺垫。

猜你喜欢

比热容食用油热量
开封后的食用油应该怎么存放
深度思维:物质的比热容概念教学例析
吃菜不吃饭易得糖尿病
“只吃菜不吃饭”,糖尿病易“找上门”
烧饼比油条更少油吗?
解读比热容
当包装Logo被热量值取代,“吃货”三思
巧存食用油不变质
比热容考点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