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干预护理在先兆流产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8-10-21谭晓媛
谭晓媛
【摘 要】目的:探究先兆流产护理中应用行为干预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实验对象全部选自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7月期间接收的42例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均分成实验组(n=21)和对照组(n=21),对照组行一般护理,实验组在次基础上开展行为干预护理,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在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以及保胎成功率上,实验组全部优于对照组,差异呈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兆流产护理中应用行为干预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保胎率。
【关键词】行为干预护理;先兆流产;不良情绪
在临床妇科中常见的一种疾病为先兆流产,主要是孕妇在妊娠28周后产生下腹痛、阴道少量流血症状,若患者未排出妊娠产物、胎膜未破、未有宫颈口开放现象则继续妊娠希望较大[1]。当产妇出现先兆流产后,心理和情绪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临床中除了予以其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以缓解患者紧张情绪,提升治疗效果。因此对先兆流产护理中应用行为干预护理的临床效果展开了研究。详细报道: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实验对象全部选自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7月期间接收的42例患者,按照随机表法均分成实验组(n=21)和对照组(n=21)。其中实验组患者年龄28-31岁,年龄均值为(29.5±2.1)岁,初次怀孕例18,既往流产生史3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8-33岁,年龄均值为(30.1±2.2)岁,初次怀孕例19,既往流产生史2例。以上患者之间临床常规资料差异较小,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一般护理,实验组在次基础上开展行为干预护理,详细内容如下:①由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并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掌握其日常生活习惯,并为其纠正不良习惯。同时为其安排舒适的病房环境,保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定期消毒病房和更换被褥,增加患者舒适感;②选择专业知识能力较高的护理人员为其及进行健康教育,为其讲解先兆流产的诱发因素、治疗方式、注意事项,使其对自身疾病有一定了解,增加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同时也加强成功保胎信心;③患者病发由于各种因素会出现情绪不稳、心理恐惧等问题,因此就需要选择沟通能力较好的护理人员和其交流,动态掌握患者心理变化情况,以便对患者护理计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认真倾听患者主诉,并为患者排忧解难、解答疑惑等,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乐观积极态度[2]。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需要叮嘱患者家属一些护理注意事项,让家属多关心、开导患者。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护理前后情绪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同时记录患者保胎成功率。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统计软件SPSS17.0处理此次实验数据,用[n(%)]代表计数资料,以χ2检验;用均数±平方差代表计量资料,以t检验,组间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比42例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SDS评分
在SAS评分、SDS评分上,护理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对比42例患者护理后保胎成功率
实验组保胎成功率为90.48%(19/21),对照组保胎成功率61.90%(13/21),以上组间对比差异较大,呈统计学意义(χ2=4.725,P=0.030)。
3 讨论
先兆流产属于一种妇产科疾病,且近年来病发率逐渐提升,诱发因素主要包括免疫功能较弱、全身疾病、胚胎发育问题等,同时还包括女性生活压力等。临床针对该疾病常选择药物治疗,调节患者机体激素的分泌,增加孕激素,以起到良好的保胎作用[3]。为了确保胎儿生长发育,除了予以有效的临床治疗外,还需对其进行护理服务。而行为干预属于高质量心理干预手段,能够为患者树立正确认知行为,强化患者内心,改善不良情绪,有助于患者保胎。
此次实验结果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SAS评分、SDS评分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保胎成功率上,实验组为90.48%,对照组为61.90%,对比差异呈现统计学意义(P<0.05)。这就表示予以患者行为干预护理,可稳定患者情绪,并增加保胎成功率。
总之,先兆流产护理中应用行为干预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不仅能消除患者不良情绪,还可提高保胎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顾春怡, 陆牡丹. 渐进性放松训练对先兆流产患者自我效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 中国临床研究, 2017, 30(4):575-576.
[2]戴小萍, 戴海青, 廖宝珊,等. 中医整体化医疗模式及临床路径在胎动不安(先兆流产)中的应用评价[J]. 世界中医药, 2017, 12(5):1175- 1178.
[3]張慧雯, 徐桂华. 团体干预和音乐放松疗法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先兆流产孕妇焦虑情绪的影响[J]. 中国临床研究, 2016, 29(6): 82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