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创新型校企合作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8-10-21王雅婧

市场周刊·市场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创新模式会计专业民办高校

王雅婧

摘要:校企合作是现阶段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会计专业教学更是如此,在校企合作的深入改革中,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思考怎样在校企合作的创新背景下提升会计专业教学的应用性。培养与时代需求相符的技术人才。本文从学校、企業、学生为出发点,对目前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为如何在创新背景下实现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创新模式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会计专业;民办高校;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校企合作作为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已经得到普遍认可。但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都在不断变化,低层次、松散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成长的需要,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思考怎样在校企合作的创新背景下提升会计专业教学的应用性,以期最带大限度地发挥出学校和企业在资源互补的同时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实现校企合作的共赢。

一、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双方对合作模式的重视程度不够

校企合作的本质是学校专业教育通过与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校企双方所具有的互补资源对人才进行有效培养。而目前部分民办高校与合作企业对于该模式的重视程度不够,仅仅停留在表面形式,比如双方责任不清,将学生分散到企业之后既得不到本校教师的指导,也得不到企业财会人员的辅导,只是从事与专业无关或边缘化的工作,并未真实感受过财务管理工作的岗位知识及职业特征,最后导致该种培养模式趋于形式化,未发挥其实际作用。

(二)合作重实习轻发展,价值取向直接化

校企合作主体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就会有什么样的实践行为,因为价值取向贯穿于为了实现价值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认识和实践活动之中。部分民办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出现价值取向当下化、直接化的问题,对学生的实践课时做出硬性规定,按照教学大纲硬性要求将学生“塞”给企业进行实习,却缺乏专业人员随时负责跟进、联络、沟通等方面的工作,对于学生在企业中的学习方式及学习成果知之甚少,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参与该培养模式的积极性。

(三)合作的配套资源不足

我国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双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队伍建设滞后,绝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方面的经验和锻炼很少,由于师资不足,实践实训类的老师跟理论课的老师是绑定一起的,没有专门的或者专人来做见习过程中的指导教师,导致这方面资源不足。另外,经费投入是任何高校校企合作得以顺利开展、有效实施并实现效果的重要保障,民办高校的办学成本相比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要高很多,而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教学实训相关硬件设备、实践基地建设等无一不受到经费的制约,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校企合作质量及教育教学效果,加之会计专业的学生人数多,实习过程中往返的交通成本等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四)校企双方实践绩效难以考核

部分企业对于实训学生的考核制度与绩效管理缺乏规范,以学生非企业员工的心态规避考核义务,认为不必承担监管的责任;而学校方面因会计实训指导教师的工作量难以计算,没有具体的绩效标准,或者是现有的考评机制忽略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实践,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非科研方面的校企合作的服务工作,并未合理的进行分类评价,把教学和科研以外的服务排除在考核内容之外,使得专业教师缺乏参与的信心与积极性。

(五)合作对象选择面临困境

与大部分本科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因其身份的特殊性,资源和能力受限,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难以吸引具有较高声誉和影响力的企业前来,而一些中小企业更愿意选择合作成本较低却同样能够培养其所需人才的职业院校,使得民办高校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处于劣势。

(六)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差

由于我国传统课堂教育的局限性,学生缺乏主动交流、发展的意识,在建构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形态时,呈现出被动的状态,而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是在工作世界与生活世界中共同产生的,所以,自我发展意识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在校企合作中自身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二、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探讨

(一)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与交流

加强校企双方的沟通,一方面,学院应定期安排相关人员走访合作企业,了解会计行业发展新态势和会计岗位技能新要求的同时,听取参加实习师生的意见,切实解决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合作企业负责人应邀在适当时间到学校开展短期讲座或培训,向学校及学生传递最新财会知识,拓展师生专业知识面,适当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努力构筑师生共同成长的良好平台,为企业培养卓越会计人才。

(二)明确合作主体的价值取向

校企合作主体的价值取向贯穿于双方所进行的一系列认识和实践活动之中,合作主体的实践活动也体现着某种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近年来,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逐渐由专业导向向行业导向过渡,传统专业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经常处于被动地位,企业拥有绝对的主动权,也和当下行业导向的人才本位理念相冲突。而行业需求导向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实际,作为具有更多自主权的民办高校,应该承担起改革的首冲,实现行业需求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第一导向地位,坚持社会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价值取向。

(三)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

师资是影响会计人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为克服民办高校会计专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短板,可采用与企业签订挂职锻炼协议的办法,利用学校实验室、实训室,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合作企业的会计业务操作中,带领学生

(下转第245页)

(上接第243页)

在校内实训基地共同完成合作企业交付的实际会计任务。此外,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专业教师考核制度中加入实践项目考核,这样教师可在公司财务部门各岗位上进行顶岗锻炼,尽快熟悉业务流程,深入研究实习企业,了解实务会计工作流程,培养一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健全校企合作法经费保障机制

针对民办高校社会影响力不大、资金筹措困难,在校企合作中经费开支受限的问题,政府应该给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一些专项资金资助,比如专门用于给学生购买的保险费用、实习车旅成本、聘请行业专家、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等校企合作实施中产生的费用,当然,高校自身也应提升自筹经费的能力,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对合作项目进行专项费用筹集与管理。

(五)提升校企合作层次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校企合作层次就要与区域文化融合、区域市场融合,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民办高校应该因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不高使其在寻求校企合作伙伴时压力很大,为完成所谓的评估任务,找一些中小企业、甚至专业对口岗位不对口的企业,导致企业与学生之间相互抱怨,出现信任危机,道德失范等问题。为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是要提升校企合作对象的层次,寻求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合作企业,同时从学校及企业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开设人文素养培训课,在企业实践以及日常教学中正视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人文素养、职业素养良好的学生。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背景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长期化的工作。面对目前民办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成立专业团队,合理设置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向社会输送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型会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相信随着校企合作改革的不断深入,实现校企双方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会早日形成。

(作者单位: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创新模式会计专业民办高校
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
会计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方式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优化策略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会计技能大赛对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分析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模式的具体方法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