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贸易对安徽省资源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8-10-21吴慧敏周碧璇乾坤吴俊鹏

市场周刊·市场版 2018年16期
关键词:资源环境政策建议安徽省

吴慧敏 周碧璇 乾坤 吴俊鹏

摘要:本文针对国际贸易对资源环境的影响这一问题,分析学术界的不同观点,以及安徽省国际贸易及资源环境的现状,得出结论:国际贸易存在短期污染環境的现象,但长期看来属于积极作用,并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资源环境;安徽省;现状分析;政策建议

一、前言

近年来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政策的实施,安徽省现已成为“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的枢纽,凭借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有显著提升,政府经济政策也更加开放,但国际贸易额的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篇文章主要研究的是国际贸易对安徽省资源环境的影响。在这方面,目前学术界有三种不同观点。

(1)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的角度来看,国际贸易对资源环境的影响都是消极的。随着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落实,污染型企业不断向第三世界国家迁移,使之成为“污染避风港”,并且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初期会大量进口“洋垃圾”,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国际贸易对资源环境产生积极影响。在污染型企业迁入的大趋势下,发展中国家拥有实现清洁生产的动机,而且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在接收国外先进工艺技术、生产设备的同时,国内企业的环保技术和环保理念都有所提升,对当地的资源环境产生积极作用。

(3)国际贸易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可正可负,主要在于上述两点影响的大小权衡。因此国际贸易对安徽省资源环境的影响作用如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本文的中心内容。

二、理论分析

国际贸易对资源环境产生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在环保方面对于企业的管理体系不完善,环保技术落后,外商企业将大量的污染型废物兜售到安徽省内,或者在省内进口污染型工业产品,都有可能“鼓励”省内污染密集型企业成长。再加上安徽省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部分地区常常急于单方面追求国际贸易总量与规模,不断接收或者成立高污染、高耗能产业,是忽视长远经济利益的表现。此外,频繁的国际贸易下带来的外来物种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对本地的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三、现状分析

(1)选取2007—2016年安徽省国际贸易数据可以发现:近十年来安徽省国际贸易总额(即进出口总额)总体处于上升趋势,最高峰处于2014年,达到491.7730亿美元。出口与进口总额也随之呈上升趋势,但是出口总额显然年年高于进口总额,说明安徽省国际贸易中出口贸易占据很大的份额,而这些进出口企业中以生产污染密集型初级工业产品为主,例如纺织印染产、皮革制品、化工产品等。

(2)安徽省近年来废水排放量基本都在20万吨以上,出口型企业主要为初级工业领域,以耗水型为主,对水资源的影响很大,近年淮河干流、长江干流、新安江、巢湖湖区等主要水库水质堪忧。废气排放量(以二氧化硫为代表)虽逐年下降,但排放总量仍不可小视。以煤炭资源为例,煤炭储量在考虑到开采技术不断优化的前提下,总量仍略微下降,说明工业对煤炭资源的使用量庞大,对资源的无限制掠夺是众多自然灾害的诱因,例如土地退化、泥石流等,保护资源环境迫在眉睫。

(3)外来物种通过国际贸易的形式造成生物入侵现象愈演愈烈,需要政府加强管制。2015 年,安徽省马鞍山检验检疫局检出不合格入境集装箱503 批次,共1568 标箱,批次检出率为21%,共截获各类医学媒介生物、动植物、土壤等538 种次。

四、政策建议

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对资源环境的确存在消极的作用,但在长期看来属于积极的影响,经济的发展会带动环境的治理,符合上述的第三种的观点。针对安徽省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了以下几条策略建议。

(一)完善省内资源环境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限制

加大对出口型企业的管制,对于污染密集型的国外迁移企业严加控制,严格把关废水、废气、固废排放量,严禁进口“资源型”废弃物,并且设立资源“红线”,防止资源的无限制掠夺。2015年颁布的《安徽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赋予环保等相关关部门依法对环境违法企业实施责令停止排污、停业整治、处罚的权力。安徽省更应该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规章管制,借鉴国外在环保方面的立法经验,完善环保法律体系。

(二)加强卫生检疫管理,拦截外来生物入侵

防范生物入侵,防止有害生物在国内暴发,尤其是进出口花草植物、木制品等有可能携带外来不明物种的产品时,要加强卫生检疫,加大防范力度,例如国家现已明令禁止的外来入侵物种——美国白蛾。

(三)实现产业化升级,鼓励治污排污技术的创新

发展国际贸易是必要的,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接收国外企业。实现产业化省级是指要延伸产业链,发展第三产业,从而既可降低污染,又可以提高经济效益。政府应该大力支持排污技术的研发创新,加速先进排污设备、技术的更新换代,例如二次过滤废水废气。减少对资源环境的危害,加快清洁产业的发展,发展新型能源,达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四)加大资金力度支持,治理环境

对于注重环境保护的进出口企业,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从而起到鼓励作用。并且在工业污染治理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增加治理项目数量,对于资源环境严重破坏地区设立保护项目,例如加固堤坝、清洁水源等。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作者简介:吴慧敏(1997~)女,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5级本科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SKY1873。指导老师:魏彦杰。

参考文献

[1]马丽,刘卫东,刘毅.外商投资与国际贸易对中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03(9):603-610.

[2]许士春,庄莹莹.经济开放对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财贸经济,2009(3):107—112.

[3]李慕菡,陈建国,张连众.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J].国际贸易问题,2005,(10):102-106.

[4]贾滇昆,朱才伐.刍议我国的对外开放与环境保护[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1999(03):37-39.

猜你喜欢

资源环境政策建议安徽省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江苏省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调查与思考
绿色会计若干问题的原因及探析
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改革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