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行为的新闻伦理思考探究

2018-10-21梁恩助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新闻伦理记者电视

梁恩助

摘要:灾难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不仅会给受灾群众带来心理上的创伤,还会影响到那些没有受灾的群众,给他们带来恐慌与不安。因此,记者对灾难事件的报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先介绍了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会出现的失当行为,并提出几点规范记者行为的措施。

关键词:电视;灾难新闻;记者;新闻伦理

一、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会出现的失当行为

(一)干扰到现场救援

灾难性的新闻最注重的就是时效性,而记者所报道的新闻就是社会各界获取灾难情况的主要手段,因此,很多记者在面临灾难时,由于习惯的原因会出现各种失当行为。例如,汶川大地震时,消防官兵经过长时间的奋战,终于成功营救出一位已经被困了124小时的女工,但是在将其救出来后,记者们蜂拥而上,造成营救现场人满为患,都围着被困人员疯狂拍照,直到现场的武警官兵动怒了才将被困人员送上急救车。在场的医护人员对此非常的恼怒,他们说:“被困人员长时间被困在地下,出来的时候必须要在眼睛上蒙上布,但是眼上的布很薄,相机的强光会刺激到被困人员的眼睛,会伤害到他们。记者们抢的是最新鲜的新闻,而我们则是在抢救别人的生命啊!”

(二)网络媒体导致谣言四起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不再局限于电视和报纸,微信、微博都是人们获取信息的新途径,同时还能够弥补对方的缺点。同时,网络媒体能够更加快速的传播消息,但是其发布信息的门槛较低,加之网络存在匿名性,从而导致各类谣言泛滥。因此,记者们必须要更加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利用新媒体手段发布新闻时,虽然其发布的速度快,但是更应该更加重视新闻的真实性。

例如,庐山在发生地震后,出现了几则新闻,诸如“西安交大阻止学生下楼避震”之类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大关注,后来,《人民日报》及时对其进行核查,在确定此消息为假新闻,之后,《人民日报》还整理了关于庐山地震的几个网络谣言,并将其发布在官方的微博上,如下图1所示。

二、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行为容易引发的伦理冲突

(一)救灾还是报灾

记者在赶到灾难现场后,其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新闻伦理冲突就是,是首先要帮助人们抚慰就难,还是趁早报道新闻,让更多的人知道。但是,救死扶伤是人的本性,生命高于一切。很多记者证明了他们的价值,在地震发生后,中新社有三位记者赶往地震灾区,他们分别是杜远、李安江和郭晋佳,在打到了绵竹的汉旺镇时,他们迅速赶往了东方汽轮机厂中学,面对坍塌的废墟、学生的呼救、家长的求救,三位记者立马放下手中的工作,参与到救援当中。

(二)缺少人文关怀

如果记者在采访时,不具备人文关怀,不够充分考虑到受灾者的心理,就极易给他们带来“二次伤害”。因此,记者在采访时,不应该追根究底的询问细节,促使受灾者想起那些令他们感觉到痛苦的回忆;也不应该刻意的去渲染悲伤的气氛,让受灾者更加的痛苦。

三、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行为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记者的角色定位不够准确

在通常情况下,记者始终扮演着旁观者、局外人的身份,能够保持平和、冷静的心态来进行采访,能够始终站在中立、公平、公正的角度。但是在面对灾难事件这种特殊的情况下,记者的角色就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的复杂。当记者与被采访者处于同一种灾难环境下,他们面临着同样的灾难,同样的危机,记者在此时的角色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和亲历者。因此,记者在灾难现场不能够带着事不关己的心态,要考虑到受灾群众、救援人员的心情和心理,不能够采用一些较为残忍的手段来进行采访。

(二)不够健全的媒体应急机制

我国属于一个灾害较为频发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应该具备不同的新闻报道方式。但是,新闻界对灾难性新闻报道的经验較少,同时也缺少针对灾难时间的报道应急机制,这也就导致在报道灾难新闻时缺少必要的职业规范。

四、规范记者行为的几点措施

(一)建立健全应急机制

要想更好的规范记者行为,就需要建立健全针对灾难事件报道的应急机制。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中,都建立了非常科学、合理、完善的针对自然灾害的报道机制。我国应该学习发达国家制定的应急机制,借鉴他们的报道经验,制定好信息预警措施,利用更加先进的通讯传播设备,最大程度地保证应有的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应对保障机制。

(二)完善行业规范

人们在经历过灾难后,会处于悲恸中,面对受灾群众,记者需要具备更加优秀的采访新闻的技巧。第一,严禁重复地去采访同一个受灾对象;第二,必须要具备足够的耐心;第三,要尽量避免发布出受灾对象的具体信息;第四,不能强制要求受灾者讲述自己遭受的经历,避免他们重复回忆起那段痛苦的回忆;第五,在决定采访环境时,要询问采访者的意见。无论是记者,还是媒体,都需要树立起良好的责任意识,不断地增强新闻自律,始终能够遵循新闻报道的职业规范,不断的总结经验,以后便能够在报道灾难新闻时,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公信力。

(三)提高记者的自身修养

与一般的新闻报道相比,灾难报道对记者的要求更高。记者不仅需要面临更加危险和复杂的采访环境,还需要努力的去挖掘新闻。因此,记者必须要具备更优质的自身修养,这样才能够在面对灾难现场时能够从容冷静的面对任何情况,满足任何需求。

首先,记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理论素养,在面对灾难新闻时,能够快速明确自己需要采访的内容、路线和对象,新闻采访的角度也能够更加的专业,从而报道出更加专业、更加高质量的新闻。

其次,记者必须要具备基本的法律意识,能够始终遵循相关政策和法规,不仅要保护国家的利益,还需要保护他人的隐私。新闻消息的获取途径必须要正规、合法,报道的尺度也需要正确的把控,避免给受灾人员带来“二次伤害”。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的是,报道新闻时需要避免报道一些过于血腥的场景,避免这些内容给少年儿童的心理造成伤害。

最后,记者需要在第一时间获取第一手资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微信和微博上的信息并不代表着是正确的,同样也不能代表采访。灾难现场的情况是多变的,地理环境是复杂的,时间关系也是盘根错节的,这不仅带给记者更大的挑战,还需要记者能够始终保持清晰的头脑,同时还需要具备一个强健的身体。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灾难事件的报道,记者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养,避免重复的去采访同一名受灾对象,禁止提出一些尖酸刻薄或者会伤害到他们的问题,避免让受灾群众重复回忆起那些痛苦的回忆,不要给受灾人员带来二次伤害。

参考文献:

[1]李堃.新媒体时代灾难报道中的伦理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

[2]魏曼丽,陈瑞楠.对电视灾难新闻报道中记者行为的新闻伦理思考[J].科技传播,2013,5(17):5-6.

猜你喜欢

新闻伦理记者电视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媒介伦理失范探析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灾难报道中的伦理失范与规范
社交媒体时代突发事件报道面临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