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诗品》舆论派文学批评的特点
2018-10-21秦莹
秦莹
摘要:中古文学批评发展到舆论派、著述派二者,到梁陈两朝,舆论派、著述派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古文学批评的成熟达到了新的高度。相较于著述派文学批评的专业化、系统化,舆论派文学批评以口头批评的形式获得关注,在大众群体中广为流传。《诗品》则是大众派、口实派、舆论派文学批评的代表作。舆论派文学批评呈现出时效性、具体性、事件性、传播性的特点,因而有着广大的受众面,得到当前作者、读者大众的认同。
关键词:诗品;文学批评;舆论派
中古文论,按照学术体系来划分,为大众派与学院派;按照批评者心理来划分,分为口实派与立言派;按照传播方式来划分,分为舆论派和著述派。刘勰的《文心雕龙》可为学院派、立言派、著述派文学批评(以下简称为著述派)的代表,而《诗品》则为大众派、口实派、舆论派(以下简称为舆论派)的集大成者。文学批评的舆论派是以文学为话题的大众批评或议论,包括文人间的相互评论和与自我评论。相较于著述派文学批评的专业化、系统化,舆论派文学批评以口头批评的形式获得关注,在大众群体中广为流传。
一、輿论派文学批评的特点
(一)时效性
《诗品》中舆论派文学批评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当前文学创作,有时对刚刚创作出来征求意见的作品发表言论,或者共同讨论作品。著述派文学批评对当时文学创作并非直接关注,批评对象详远略近,如《文心雕龙》论文学史的篇目,尤其是《明诗》篇,就未提及齐代文学,其《时序》以“短笔敢陈”,也略过论述作者所处的齐代文学。而舆论派文学批评涉及的作家面很广,尤其注重对当代大小作家的评论,批评对象详近略远。如《诗品》所论诗人共一百二十二位,提及近八十年时间里齐梁的就有三十六位,多于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切实对当前诗歌的创作,用典和音律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二)具体性
《诗品》中舆论派文学批评对诗人评价具体详尽,颇有见解。如“上品”中第一篇“古诗”所载。他们认为,陆机所模仿的十四首,文辞温和艳丽,情意悲哀深远,使人心魄激动,可以说是一字千金。而《去者日以疏》等四十五首,虽然有很多哀怨之词,风格杂乱,但《客从远方来》、《橘柚垂华实》两首精彩至极,结尾发出“虽然作者和时代已经隐没灭绝,但清越的音调流传久远”的感叹。在对“古诗”的源流追溯,内容思想和风格意趣都做了详细叙述后,表达相关的评价和看法,而不单是简单评论作家优劣,而不知作家优、劣在哪些方面。
当然,由于这些评判是大众群体参与的,故而带有一定的私人化、情感化和概括化。概念化的评判主要集中在列入“下品”的诗人,由于下品诗人特点突出而内涵意蕴不够丰富,所以舆论派未对其源流做具体追溯,而是直接进行评价。而位居“上品”的诗人多有源流倾向,这里也能看出区分上、中、下三品的原因之一在于诗人内涵是否丰富。
(三)事件性
《诗品》中舆论派文学批评多伴随情景故事,经常叙述与创作有关的情景故事的原因。在评述诗人的过程中,有时会穿插一些轶事佳话,很多地方都能与《世说新语》等六朝小说媲美。相较于著述派文学批评语言的严谨性,加入故事叙述的舆论派语言更富趣味性,如“齐光禄江淹”所载。江淹从宣城郡罢官,住宿在冶亭。梦中见一英俊男子,自称是郭璞,对江淹说“我有笔在您那里很多年了,该把它还给我了。”江淹从怀中得到五色笔交给他,此后写诗再也不能成句,因此世人传言说江淹才华用尽了。江淹写了《杂体三十首》,模仿从汉到宋三十位作家的诗,显出各家的风格和长处,他的五言诗长于写景而无靡靡之音。至于江郎才尽的说法,古直《诗品笺》引张溥的话道:“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世人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窃笑后人矣。”实际上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故意说自己才尽,这种情况不被后人了解,沈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因为沈约就有这样的经历。虽然《诗品》中所选的说法未能真正揭示江淹创作才能衰退的原因,但寥寥数笔,却使读者兴味顿生。这些文学故事增强了文学批评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扩大了受众面,为普通读者大众所接受。
(四)传播性
《诗品》中舆论派文学批评具有强大的力量,可以“抬高”或“打压”某些作品,同时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于是当代作家极为看重这些评论褒贬,如“宋光禄大夫颜延之”所载。汤惠休评论谢灵运的诗如同芙蓉挺出于水面,颜延之的诗如同错杂色彩的镂刻金器。颜延之一生为之愤恨不快。作家重视批评家的言论,并将其意见自觉运用到后来的诗歌创作中。
二、结语
由以上几个方面特点,可知與论派文学批评有着广大的受众面,无论专业还是业余的作家、批评家,都是其受众者,无论文学素质高低,也都可以是其受众者,它是面向全社会的。大众派、口实派、與论派文学批评的目标追求,就是希望掌控当前,掌控與论,得到当前作者、读者大众的认同,钟嵘《诗品序》称自己“诗评”愿望是在里巷之中流传,人们谈说取乐。舆论派代表作《诗品》也确实做到了这点。
参考文献:
[1]胡大雷.《诗品》编纂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古直笺.曾旭整理集评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