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相结合的视觉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10-21任珊珊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产学研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任珊珊

摘 要:以一种大艺术管理的广义研究,很难构建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因此,艺术管理的学科体系研究必须先进行门类细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框架搭建与调整。作为应用型学科的艺术管理,其学科体系的研究必须从大量典型性案例研究中进行反推,以得到更为客观的细分学科属性。

关键词:视觉艺术管理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一、艺术管理学科框架建设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艺术管理学科引入我国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是对于艺术管理学科的理论框架的探讨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至2017年末我国文化系统中博物馆3217个,公共图书馆3162个,表演团体2054个,总流通72641万人次;文化馆3327个。2016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0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4%,比上年提高0.19个百分点[1]。近几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在国内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我国第三产业、创新型产业兴起的大背景下,文化类相关产业必将从边缘产业成为国家的主要产业之一。为了顺应经济大势头,艺术管理相关专业在各大高校增势迅猛,经过10余年的理论理论探究和人才培养实践,艺术管理专业逐渐成型。大多高校专业的设立与人才的培养都是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作为紧缺专业,行业内需求大量能够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要求,熟悉本领域的行业运作基本原理,懂得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原则,具有培养市场的手段和战略性推动艺术管理发展的宏观理念的高级专门人才。孙怡先(2002)在研究中将艺术管理分为“艺术经济管理”和“艺术行政管理”两大类[2];成乔明(2005)在随后的研究中质疑了这一框架,并提出宏观、中观、微观的分类方式[3],王希俊等又对于这一理论框架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解读和研究[4]。这些研究对于艺术管理学科理论框架的搭建与后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启发意义。但是对于学科大体系的建构、实际执行层面所面临的不同研究对象、不同学科门类的深入细分研究等问题,目前的研究并没有给出详细的答案。

作为一个复合型学科,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复杂性,导致了其学科体系在引入我国后并没有完整的建构起来。以视觉艺术为例,一位理想的艺术管理者要熟知艺术史与艺术批评的基础理论;要熟悉相关文化政策与法律法规;需要与文化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理论背景支持;了解博物馆学等周边学科……这对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基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欧美国家,艺术管理专业大多只开设硕士以上的课程,且要求学生必须有相关专业从业背景,也是出于以上原因的考虑。且在艺术门类上,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其展现形式、观众欣赏方式、理论解读方式等都不尽相同,以一种大艺术管理的广义研究,很难构建不同艺术门类的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方式。因此,艺术管理的学科体系研究必须先进行门类细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框架搭建与调整。作为应用型学科的艺术管理,其学科体系的研究必须从大量典型性案例研究中进行反推,以得到更为客观的细分学科属性。

二、湖北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规划及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与构想

1.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

作为八大美院之一且华中地区唯一的的高等美术院校,湖北美术学院较早成立艺术管理专业,因此其作为案例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特别是对研究区域化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有一定借鉴意义。

湖北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方向是以美术学理论为依托,以文化艺术市场需要为根据所设计的复合型专业。结合系统的艺术管理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及相关的艺术策划等实践课程,为将来从事艺术产业的相关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应参考学科特点及领域内市场需求。目前,市场对艺术管理类人才结构大体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战略型高级人才、专业型经营人才、事务型实操人才。合理的艺术管理人才结构应是一个金字塔式结构,即艺术管理人才按战略型、经营型,技术型三层次保持递增比率,才能确保产业的正向发展。根据这一需求层次,湖北美術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旨在培养较全面掌握中外艺术学理论、中外艺术史和艺术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高的美术审美修养和视觉艺术相关的管理与策划能力,具有艺术鉴赏、艺术批评和艺术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关注生活、表现时代、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艺术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采用“3+1”培养模式,学生在校的前三年主要进行视觉基础、公共理论及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强化美术史基础、培养问题意识和思辨精神、强化实践能力。最后1年的时间将学生分散到定向艺术机构,在艺术机构中接受由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联合指导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实践活动主要包括艺术策展、艺术品市场推广、美术馆管理和画廊经营等,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艺术史知识,提高文化艺术的研究、鉴赏管理、评论和编辑能力,并初步形成基础管理经营能力。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必须在实习中完成,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联合指导下,解决艺术机构的个别难题或新的项目需求等。对学生实行“双导师制”,建立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库,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学者、政府文化部门工作人员、艺术机构高管人员任兼职教师,在教学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实施“双向”培养机制,这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本专业专职教师到定向培养人才的机构进行访学或项目合作,了解其艺术品经营、艺术机构行政管理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业导师与专业导师将有机会进行深度的艺术交流与互相学习,切实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的“资源双向”。二是让学生从课堂学习到定向艺术机构实训,在实际的艺术项目中发现不足从而补充自身的理论学习,实现“课程双向”。三是毕业生与合作行业机构将有机会进行提前选择,并可以根据艺术机构的需求进行定向培养,在解决学生就业的同时满足机构的用人需求,实现“择业双向”。

(3)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过程中对新兴文化艺术产业的规划与管理已经拥有相对丰富的经验。因此,利用本校和国外知名艺术管理学院之间成熟的合作平台,培养具有国外学习经历的专门化人才,即在四年学习期间,利用交换生项目、留学基金委项目或联合培养项目等机会,选拔师生到国外合作艺术管理学院学习,主修艺术产业规划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并且争取参与到艺术产业管理机构、艺术产业园区或画廊、拍卖行等机构的实践、考察或研究中,培养师生国际化视野和实践能力。

3.师资与生源建设

由学校和企业联合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例如正在筹划中的实验班建设项目,在选拔方式上,通过本人申请,参考入学时高考成绩或新生考试专业成绩,入学一年后,每年采用滚动机制进行末位淘汰,即根据每年的学习综合成绩,对排在倒数5%的学生实行淘汰,在自愿报名的前提下,选拔优秀学生补充入班。

学生进校后,将学生以班级为大组,并在其中细分3-5人的课题小组,由一个学校专任教师和一个艺术机构兼职教师共同负责管理,共同的课堂教学教学环节按照培养计划进行,其它时间均有小组专任老师将学生带入自己的研究项目中开展实践活动,并与艺术机构保持密切联系,让学生建立为艺术机构服务的理念。艺术实践和毕业实习则由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联合指导,并以兼职教师指导为主。

4.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首先需建立稳定、完善符合艺术管理专业特点的课程体系。艺术管理专业根据适合本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了公共理论课、视觉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限选课、全院选修课几大模块,根据视觉艺术管理的特性及美院的教学资源优势,加重了艺术史论基础及图示语言基础课程的比重,另外开设有针对性的视觉艺术管理专业课程,比如艺术管理学概论、艺术市场学、博物馆基础、美术展览专题、艺术策划与文化写作等;同时通过校外写生、设计考察、艺术采风、市场调研等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目的。在毕业季,学生除完成毕业论文外,还需要根据美术学系理论特色,策划并执行一场文献展,系统梳理美院的历史脉络,如近几年以美院学人为主题,组织策划系列文献展,以我校有影响力的艺术家、理论家以及艺术事件等为研究对象,每年选择一位湖美学人或一个艺术事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之上策划、筹备、举办文献展,并编辑相关文献集。从而达到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的一种紧密互动关系,科研是教学的基础和发展,而教学又促进、提高科研水平。

增加实习与实训课程,主要方式包括艺术实践与采风、博物馆考察、文化产业园项目实训等。具体而言,学生进驻联合画廊、博物馆或艺术行业管理机构进行实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例如与湖北省各大美术馆合作,在实践导师的带领下,学生参与公共教育、展览执行等工作,这类课程锻炼学生从艺术机构发展战略或行业需求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系已和湖北佳和艺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湖北省美术馆、武汉K11艺术村、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美术学院文化公司、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合美术馆等多家企业和文化艺术机构的合作,达成实习或实践意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定期举办专题讲座,由学校邀请高层次专家学者、校企联合行业的专家或管理者来学校就艺术产业状况或与视觉艺术管理相关的命题进行专门授课、理论研究或案例详解。增加的专题讲座将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或以小组研讨、大班讲座等形式完成。

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也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评估体系,规范教学档案梳理、教师个人学术档案建构、体系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健全等,这将有助于對前述所有改革进行评估和反馈,以便作出及时的调整,而且也能保证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校的教学水平作出正确合理评价。

5.毕业生就业去向

依据本“人才培养计划”的宗旨,艺术管理的毕业生应优先选择在湖北省相关新兴文化产业和区域内重点艺术机构就业,以为本地区培养储备人才。人才输送去向主要包括:签约艺术机构、新兴艺术产业园区、美术馆、博物馆、行业管理机构、政府管理部门、科研教学单位等等。在学生毕业前,合作艺术机构可以在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直接签约优秀学员,或推荐学员进入合适的机构,学生亦可自由择业。根据调研目前已毕业的6届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就业区域包含全国各大重要城市的新兴文化产业或企事业单位。

艺术管理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唯其年轻,才让其成为新一代支柱性产业成为可能性;唯有新兴,才使其充满了无限的创造力,成为国家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唯因增长,才能积极勾画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对学科基础理论体系建构的命题研究才刚刚起步,持续的探讨与研究才能让学科实现其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成乔明,论艺术管理的创新[J].,装饰,2005(2): 113.

[2]孙仪先,关于艺术经济学研究重点与框架的思考[J].,装饰,2002(2): 11.

[3]简·杰弗里、余丁,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4]王希俊等,当前艺术管理理论框架的缺陷及其重构[J].,中南大学学报,2011.12.

猜你喜欢

产学研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分布和地理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