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小说到电影

2018-10-21潘惠玲

文存阅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叙述视角改编电影

摘要: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一个是主要通过书面语来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绘环境,来架构生动的一个虚拟世界,一个是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叠加,剪辑而成的动态影像的现代综合艺术。所以,在讲述同一个主题的故事时,两者在相互转换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叙事视角,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小说与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视角转换的差异,来分析小说与电影叙述视角的差异。

关键词:叙述视角;小说;改编;电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内容讲述小说家R先生在他生日时,收到一封神秘的长信。这封信讲述一个女人对他一生的痴恋。童年相识,此后两度相遇,然而R先生却未曾想起她是谁。后来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1948年由马克斯·奥菲尔斯执导;二是2005年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本文从“叙事视角”出发,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叙述视角的变化。

我们应先明确何为叙事?简单地说,叙事就是“讲故事”。法国学者热奈特从“聚焦”将叙述视角分为三种类型:零聚焦叙述、内聚焦叙述、外聚焦叙述。而在小说和电影中,主要使用零聚焦和内聚焦这两种类型的叙述视角。零聚焦叙述,就是“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它的特点是叙述者说出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得多。”内聚焦叙述,即“叙述者指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一、小说的叙述视角:内聚焦为主、零聚焦为辅

小说叙述视角主要有两层。第一层是“零聚焦”叙述视角,这层视角存在于小说的开端与结尾。小说开篇描述小说家R先生在他41岁生日时,收到一封神秘的长信。出于好奇心,他将信打开读了起来。由此叙述者通过“零聚焦”视角作为小说开端。一直到小说的结尾处R先生读完信后,叙述视角才切换回“零聚焦”视角,叙述者进入R先生的心灵深处展现其怅然若失的情感,最后结束全文。这两处“零聚焦”叙述结构,是为了贴近读者的阅读心理,在小说开头让读者和叙述者处于同一个视角,不参与到故事之中,使其能够掌控全局,无所不知。当小说通过未知的一封信渐渐地吸引读者兴趣时,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也随书信叙述者慢慢地改变叙述视角,站到陌生女人的角度,被陌生女人的绝望而又真挚感情感动。在结尾处,将读者从陌生女人视角的牵制中跳出来,又变成全知的身份。这样处理,是为了同时使男女主人公的心理过程一览无遗,来体会小说言外之意所展现的R先生的遗憾、怅然若失。

第二层视角是小说主体部分,采用的是“内聚焦”叙述视角,叙述者就是陌生女人,小说通过陌生女人视角来讲故事。陌生女人以第一人称向R先生倾述自己传奇而凄美的一生,叙述者透过陌生女人来聚焦,使读者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向叙述者逐渐靠近,读者不自觉地就会代入陌生女人的视角,知其所感,可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般感觉,体会到陌生女人对R先生的不悔与深情,同时又为她感到伤心和绝望。叙述者通过这一叙述视角将这种矛盾而又复杂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电影的叙述视角

1.奥菲尔斯版的叙述视角:内聚焦与零聚焦的交叉转换

在1948年奥菲尔斯执导的电影中,其叙述视角的转换过程:“零聚焦——内聚焦——零聚焦——内聚焦——零聚焦”。

首先,在一个雨夜,钢琴家斯蒂芬·布兰德收到一封从圣凯瑟医院寄来的长信,刚开始他漫不经心地一边翻阅,一边洗漱,后来他被信中的内容吸引,认真地阅读起来。电影开头是典型的零聚焦叙述,使用这一视角的好处是使观众的目光与叙述者达到一致,引起观众的兴趣,不露痕迹地使读者视角紧随布兰德的视角。

其次,当他看到信中写到“当你读到这封信时,我也许已经逝去……”此时叙述视角逐渐从零聚焦视角向内聚焦视角转换,即陌生女人的视角。正是这种叙述视角使观众和布兰德对来信产生好奇心,使观众和布兰德同时开始进入信中所叙述的世界。

再次,当观众和布兰德被信中的内容吸引而转换到信中叙述的画面中,故事开始讲述,这时叙述采用的是零聚焦叙述视角。这样处理使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随意进入男女主人公内心世界挖掘隐私,有利于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观众,让观众更能体会女主人公深沉而又绝望的感情。

然后,在影片中,即信的结尾处,又回到内聚焦的叙述视角,即陌生女人的视角,出現陌生女人的画外音,使观众脱离女主人公的视角。

最后,画外音消失,切换回零聚焦视角。画面描绘布兰德从信中回到现实世界,搜索脑海中的记忆,看着桌上插着白玫瑰的花瓶,走到院子,镜头紧随着他的目光,落在院中铁门,在他脑海中似乎出现过一张清丽、真挚的少女面庞,似乎还依然为他特地打开门……这种视角的效果,将布兰德的怅然若失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

2.徐静蕾版的叙述视角:与小说一致,内聚焦为主、零聚焦为辅

在徐静蕾执导的电影中,其叙述视角与小说一致,大体上都是内聚焦为主、零聚焦为辅。在电影开头与结尾处,是零聚焦的叙述角度,时间占据比较少。整部电影中间的大部分,都是以内聚焦为主。

四、小说与电影叙述视角的比较

电影和小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两者表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小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主要通过书面语来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绘环境,来架构生动的一个生动的世界。电影是视觉和听觉的艺术,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叠加,剪辑、拼接成动态的影像现代综合艺术。总之,小说是通过语言将读者带进小说所叙述的世界中,而电影是通过一系列画面将观众带入电影所构建的世界。

1.小说与奥菲尔斯版电影的比较

奥菲尔斯的电影,改编痕迹较明显,男主人公的身份从小说家改成的钢琴家。尤其是电影叙述视角的改变,与小说叙述角度明显不同,使其看起来比较像一部“电影”,整部电影叙述视角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从陌生女人角度叙述,为了体现画面的流畅,画外音的作用仅仅是电影倒叙的媒介,而且画外音出现也比较少。比较贴合原著的是,这部电影是在茨威格的故乡——“音乐之都”维也纳取景的。

2.小说与徐静蕾版电影的比较

而徐静蕾的电影,则比较贴合原著,改动的部分是将小说的社会背景替换为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结合当时的战乱时社会状况,出现各种丰富的场景,如学生示威游行、日军轰炸北京、上流社会的灯红酒绿等。电影的叙述视角基本与原著一致,影片中大部分是从女主人公的视角,来将整个故事叙述出来。但是,电影与小说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还是有明显差别的。小说采用的是书信体形式,叙述者是陌生女人,所以带有明显的书信体特征,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故事,小说中穿插大量的心理描写,对于环境的描写比较少。然而,电影恰恰是需要通过一帧帧静态图像快速连续的出现来形成的动态画面,所以电影中对于环境描写的是必不可少的。在徐静蕾的电影中,陌生女人一直都是存在的,通过画外音的形式辅以动态的画面,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

五、结语

小说改编成电影为何如此重要,那是因为在现今的大部分电影剧本都从文学作品中改编成的,尤其是从小说中改编成的,很少是进行纯电影剧本创作的。为那何要“改编”?那是因为两者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需要通过改编,将小说完美转化成电影。评论家克拉考尔:“任何‘文学电影的唯一职责应该是保存原作的完整性。”那如何保存原作的完整性,其实就是保留原作的主题、人物、情节、风格、美学特征。但是,经典作品的改编,往往不是“完全”照搬原著,如1987年版的《红楼梦》、《乱世佳人》等。

两个版本的电影在男主人公的身份设置,很明显符合当时社会背景。小说中对于男主人的身份的设定是上流社会中博学儒雅、风度翩翩的绅士。当电影的背景是在“音乐之都”维也纳时,男主人公就是钢琴家;而当背景是20世纪40年代战乱的中国,男主人公也就成为社会地位较高的作家。

两个版本电影的差异,明显由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西方文化比较热情,所以马克斯·奥菲尔斯版电影感情较强烈;而东方则比较含蓄,追求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感比较克制。虽说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小说的叙述视角基本一致,但是当其转换为动态画面时,会明显感觉到缺少了“陌生女人”那种的浓烈而绝望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茨威格.斯·茨威格中短篇小说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2]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吴树宏.小说与电影转换之间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4]杨晓颖.茨威格两篇女性小说的叙事艺术对比分析[D].名作欣赏,2014.

[5]章颜.跨文化视野下的文学与电影改编研究[D].苏州大学,2013.

作者简介:

潘惠玲(1996年—),女,漢族,广东英德人,本科,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叙述视角改编电影
叙述视角与人物形象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论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百万英镑》的创作艺术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
后现代视域下香港电影的解构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