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交媒介的广播新闻生产和传播策略探讨
2018-10-21张小霞
张小霞
摘要:互联网时代,新闻生产和传播的规律出现了新的模式,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其更加复杂化。电视广播媒体纷纷探讨在社交媒体背景下的传播之路,出现了“移动优先”、“社交驱动”的新闻战略。本文在分析传媒领域关于社交媒体话语体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广播新闻生产和传播提高影响力的策略。
关键词:社交媒体;新闻生产;广播新闻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已经被打破。尤其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一方面,受众除了自主获取信息,还参与到信息的生产中。另一方面,受众接受信息也不再遵循信息的递增,而是出现了跳跃性、不规则的特点。最后就是多媒体之间的融合更加突出,新闻话语多样化。
一、社交媒介时代新闻信息传播呈现的特点
(一)受众“话语权”越来越影响媒体的表现
当下国内影响较大的传统媒体,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呈现出很不同于其传统“形象”,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其内容表现出网络热点事件、生活服务类的关注,这是对基层大众话题的关注,更多地体现着基层民众的声音。
(二)新闻传播的个性化趋势明显
社交媒体平台都比较重视信息服务的个性化,使新闻的传播由原来的大众化传播向分众传播转变,纷纷通过个性化的内容来吸引不同的受众。当下开发的社交媒体APP,都提供私人订阅的服务,具有简单便捷的信息推送功能,个性化的服务成为当下传统媒体攫取用户的重要手段。
(三)更多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社交媒体平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其较强的互动性,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可以进行评论、转发,这种互动式传播给受众带来更好的新闻体验。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是被动接受。而基于社交平台,受众的地位发生了反转,随时随地可以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
二、基于社交媒介平台的广播新闻生产和传播策略
在社交媒体平台的基础上,新闻不再是简单的平移,而是要综合考虑其表达方式、受众体验、和社交平台的传播力。基于以上考虑,广播新闻生产和传播的优化可以从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实现媒介之间的优势互补
传统广播新闻生产已经形成了一套严格的采编发稿制度,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新闻的权威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支专业化较强的采编队伍。从这点出发,传统广播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优势要实现互补,有效发力。这必然会促使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在新闻现场要做有“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思维进行新闻的采集工作,利用社交媒体的互联性实现新闻的多渠道传播。
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新闻本身的信息含量,提升了受众的新闻体验。科技的发展为广播新闻的创新提供了很多新的视角,视频直播从普通直播到现场直播,从图文直播到视频直播,实现了声画兼备、现场感强、完美的观赏体验的优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例如在进行一场关于沙尘暴的广播新闻直播时,如果能在现场进行无人机拍摄,呈现出更大范围的场景,在播出时,新闻记者则具有广阔的视野,进而给听众留下更多的视觉想象空间。广播的可视化尝试中,新技术的运用具有很大的空间。
(二)让新闻包含更多“转发意图”
相关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上的移动新闻具有明显的可视化、口语化和易读性,这三点的水平越高,就越具有分享性。这是移动社交媒体社交偏向具有的特点决定的。因此,新闻产品必须具备较高的适配度。新闻产品只具有单一的信息特征显然无法促成其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力的实现。但是从新闻实践看,提供更多的新闻信息、重要信息的凸显、提升新闻本身的趣味性和人性化,对促成新闻在社交媒体上的转发,仍具有很明显的推动作用。
如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经过精心策划和扎实准备,推出了一组基于朋友圈的场景视频H5 系列产品《央广主播的两会朋友圈》,将央广主播王小艺的视频抠像,嵌入到虚拟微信朋友圈及聊天场景之中,创造性地介绍“两会”报道的主要安排和特色内容,轻松自然地吸引网友点击阅读并大量转发。
(三)注重用户反馈,实现双向交流
对新闻原则,美国新闻学教授艾尔汤普金斯提到了强化互动、积聚式生产、直接运用材料、让观众参与等,强调新闻生产中共享和交互性的重要。注重用户的反馈,实现真正的双向有效交流也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有效途径,互动式的共同交流可以为媒体提供诸多指导性意见,双向良性的沟通交流促进的是媒体受众间的良性循环。广播新闻在现场和传播上必须体现以上两点,比如在新闻采写的过程中直接采用用户提供的新闻素材;更便捷的交流方式,并给予较快的回应。
在语言上,记者在解说时,要充分调动各种感觉,这本身是一种最深入的交流。如在一场城市沙尘暴的直播中,记者运用了一下直播语言“我们在为大家做报道的过程中,已经明显地感觉到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土腥味儿,在风力较大且迎风时会感觉到呼吸困难。”“在楼顶呆了这一会儿,我已经是满脸的尘土了。”这种聊天式的语言,拉近了和受众之间的情感间隔,产生一种交流的亲和力。
三、结语
总之,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信息的生产和传播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重塑受众的新闻消费方式,而移动社交平台的产生更是给新闻生产带来新的机遇。社交驱动性成为较明显的公众传播新闻的动因,新闻媒体人只有拥抱互联网思维,打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融合的“任督二脉”,建立新闻生产的全媒体采编平台、跨媒体作业机制,生产出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产品,才能满足广大受众的新闻消费的社交需求。
参考文献:
[1]褚建勋.基于社交媒体的公众参与政府危机传播研究——中美案例比较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6 (03).
[2]韩娜.社交媒体对政治传播影响的研究——基于批判的视角[J].新闻记者,2015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