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话语体系下新闻专业主义被赋予的新内涵
2018-10-21李子韵
李子韵
摘要:新闻专业主义的思想起源于西方,20世纪初期传入中国后,随着历史的变迁,在完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其基本内涵不断被赋予新的诠释,在新闻实践和话语体系的变化中日臻完善,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新闻专业主义意识形态。而作为一种舶来品,新闻专业主义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干扰,这导致了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许多波澜,但也丰富了其含义。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近代中国;内涵;演进
新闻专业主义一词来源于西方的语境,能够在中国土壤上的生根发芽必定是在某种程度上接受“改造”进而与中国的本土文化传统相融合的。20世纪初的中国,王韬、梁启超、黄远生等近代报人开始认识到报刊的政治功能,将传统儒生“清议”特点与报纸相结合,并融合西方职业办报思想构建了一种独特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话语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新闻专业主义意识形态,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内涵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中国的近代报人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新闻专业主义的观点,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但是他们的办报主张和办报实践活动,却和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所倡导的真实、客观、公正、社会责任、良知、独立一脉相承,这种办报思想使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本文将重点研究在20世纪中国民营报人的办报实践活动赋予新闻专业主义的新的内涵。
一、办报的“史家”精神
在中国近代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中国报人在追求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实现新闻专业主义特色的时候,显示出独具特色的办报手法,即“史家办报”。
所谓“史家办报”,即要求报人以史家的笔法和精神来办报。这个说法最早由梁启超提出,他说:“西哲有言:‘报馆者,现代之史记也。治此业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精神何?鉴既往,示将来,导国民以进化之途径者也。故史家必有主观客观二界,作报者亦然。”他指出办报应如史家的精神,既要客观报道事实,也不能忘记“报之以主观”,在客观报道的基础上还要概括事实所含意义以指导国民。
史量才是“史家办报”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视办报为记载历史,坚持用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办报。他认为“史家之别载,编年之一体”,它肩负着“通史之任务”,报社全体同仁必须“以史自役”,为此报纸所作的记载一定要真实、客观和公正。
关于“史家办报”的观点多散见于不同的论说中,并没有形成单独的理论体系,但其所强调的报刊忠于事实、客观记录事实的思想都和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是共通的。
二、国家主义与新闻专业主义相融合
国家主义即国家中心主义,是以国家的利益为最高诉求,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地域属性,是一种不可能超出异国国家界限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在战争时期,新闻专业主义往往与爱国主义是相冲突的,这在新闻专业主义发展成熟的西方也往往在所难免。但是就新闻业而言,专业主义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应是一致的。中国在20世纪前期遭遇民族危机,这使得爱国主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旋律。这时在维持新闻专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平衡对中国媒体而言是一个巨大考验。以《大公报》为例,由采用“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四不”主义办报方针来实践新闻专业主义,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提出“公”“诚”“忠”“勇”(1)的行动纲领,其新闻专业主义理念获得进一步阐述。
新闻专业主义主要是对媒体与权力关系的考量,而“公”“诚”“忠”“勇”的纲领则更多是对新闻事业历史责任概括。新闻专业主义除了是争取自身政治与经济独立的精神和服务与公众的态度,也是一种对于国家与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文以载道”的新闻精神
虽然西方自由主义报刊思想已经影响到中国报人的办报理念,但是近代中国的社会知识分子已经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随着近代报刊的发行转移到了报刊这一文化载体上。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下,中国报人力图通过报纸言论来引领国家走向,唤醒广大民众,发挥启蒙作用。
“文以载道”即通过写文章来说明道理,要能载“道”,含有“道”的实质,做到言之有物。这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与儒家文化在中国近代交流碰撞,将报刊自由主义理论跟住与中国的文化土壤所结出的果实。重视言论,强调报纸的政治作用,“言论报国”是这一时期的鲜明主张。张季鸾提出:“对政治,贵敢言”。他认为报纸是社会对的舆论机关,应独立属于政治势力之外,沟通社会各团体利益,培养社会舆论之形成。《大公报》在当时的社评涉及敏感政治问题,强调报纸虽然要“超党派”而获取自身政治独立,但不能没有政治立场,要以文章评论为武器来褒贬时局,引导舆论,表现出报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内涵都始终围绕新闻的自由、客观、公正、社会责任,在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条件下,其普适性内涵被赋予了“中国特色”。作为先驱的中国报人在二十世纪上半期的历史变更、时代发展的复杂社会背景里,凭着对中国新闻事业的满腔热诚,不断在办报实践中探索新闻业务的操作方法,将新闻思想和办报理念薪火相传,他们对新闻事业的理解和坚守仍然为新闻专业主义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丰富了中国新闻史。
注释:
郭若平,《<大公报>编辑理念与“文人论證”》,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8月10日,第八期;
参考文献:
[1]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吴飞.新闻专业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