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破解路径

2018-10-21马姗伊王辉

传播力研究 2018年28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培养

马姗伊 王辉

摘要: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亟需破解的难题,国家、政府、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必须理顺其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角色,逐步扫清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发展中的障碍,摸索出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行路径,继而培育出懂专业、能创新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创新;培养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创新的发展看人才,从弥漫全国的人才抢夺大战中,我们日益感受到了教育、人才在经济建设与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高等教育如何能够肩负起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高质量人才的重任,却是长期困扰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一、高等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201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1]从高等教育的招收规模来看,我国是世界人才大国,但却不是人才强国,在很多国际高精尖领域尚没有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所以高等教育需要做好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有效结合,造就出一批能够担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任的高质量创新人才。

(一)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就业压力与社会问题叠加使然

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20万人[2],创造了我国大学毕业人数的历史新高。即使国家采取了诸多的措施推动大学生就业,但是仍然存在庞大的未就业群体,考研“二战”人数、啃老族人数不断增多,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结构性失业问题更加突出,用工荒问题依然无法破解,我国呈现“失业”与“用工荒”同时并存的劳动力市场现状,高等教育毫无疑问成为千夫所指,呼唤高等教育改革的呼声日高。

(二)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但是仍然停留在输出质量不高的层面。在目前,虽然人们对于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上缺乏统一认识,但在一点上是高度认可的,即: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是当务之急![3]张广义(2018)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增强教育发展动力的客观要求。[4]卢君(2018)也认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动力严重不足。[5]对于这一问题,2009年病榻上的钱学森先生就曾向温家宝总理建言,时隔九年,我国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依然没有找到合适可行的路径。

(三)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其根本问题在于创新人才的竞争、在于一国教育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6]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保证,是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保证。

二、高等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政府

高等教育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的制度支持与政策引领,政府的支持力十分重要。但是政府由于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身份界定不清,国家政策供给力度不够,政策空白和政策不兼容的情况并存[7],也容易出现越权、政策指导不当、财政支出扶持不足等问题,造成高等教育改革脱离高校发展实际,无法做到科学指导与有效监督。如吴康宁就发现政府对于高等院校有着“超强控制”,将教育改革的设计者、指导者、管理者、监督者及评价者等多种身份集于一体,导致学校难以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主体。

(二)高等院校

1.高校领导的执行力

高校领导的执行力主要表现在对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执行力度方面,部分高校领导害怕改革,害怕承担改革失败的责任,阻碍了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改革的进程。如吴康宁所提出来的“文件归文件,实践归实践”的“政策空传”现象,表现为以政策文件的书面传达来贯彻文件,并没有将政策文件转化为具体的政策目标。导致国家高等教育的改革仅留存在文件中,没有真正指导实践的价值,变成“纸改革”、“纸政策”。

2.教师的参与力

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之下,过分重视科研,轻视教学,忽略了大学教育教书育人的基本功能。部分的教师无法有效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功利思想明显;部分教师固守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教育改态度冷漠、我素我行,不是改革的践行者,而是改革的旁观者。

3.学术的参与力与批判力

我国的高等院校受计划经济的思想影响,依然存在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位高者则权重,不容挑衅与质疑,僵化的行政作风导致高等教育改革迟迟无法推进。而在美国的大学中,非常正常的事情是同行中不同学派、不同学者之间的相互批判、同一学派中学生对教师的批判以及晚輩对前辈的批判,这种事情在大学中是非常受鼓励的。[8]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更多的批判者,需要更多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三)基础教育

培养实践创新性人才需要国家政策的指引、高等院校的践行以及企业与社会的协作,高等教育输入的人才也离不开基础教育的培养,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与基础教育的培养模式有着重大关系。客观地说,每一个人都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的产出品,尤其基础教育,在学习习惯、思维培养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但功利思想同样贯穿于基础教育。全国的很多小学课堂中,思想品德课常常被语文课、数学课等主课替代,试问“以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的基石何在?钱学森曾经说过:“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所以,仅仅依靠高等教育的改革培养实践创新人才是不足够的,只有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同时改革,才能为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合适的土壤。

三、高等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教育理念转变

我国的教育长期被禁锢在思维固化状态,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与特色,背诵代替了思考,顺从代替了思考,曾经有学者形象地描述了大学教育的培养模式“课堂记笔记,考前看笔记,考后仍笔记”。教育在美国,其大学教育的特点是对个人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十分强调。同时个人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也会到很大的重视。由于美国的大学都存在自身独特的特点,因此,学生可以根据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取得良好的效果,这种培养模式使很多具备创新性特点的人可以有足够的选择空间与发展空间,不容易出现人才浪费的现象。9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必须要营造敢于质疑、欢迎质疑的学习氛围,打破只需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的教育误区,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视学科之间的互补、启发、启迪、融合贯通的作用。同时,我们还要尊重學生的差异化,要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培养多样化人才的理念,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百花齐放,各自为春,人才辈出。

(二)国家要强化德育教育、综合教育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国民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德育教育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中,德育教育遭遇了冷遇,流于形式。我们必须取消教育体制中的只重学分不重品德的功利评价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去抓,以德作为实践创新人才的根本,以综合教育作为实践创新人才的温床,才有可能培育出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实践创新人才。

(三)政府由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政府在高等教育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上,要摈弃管理者的角色,退居服务者的角色,在资金等方面给予高等院校政策支持,减少干预。如陈建军(2009)年提出:“将行政约束降低到最小程度,给高校自身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10]纵观西方许多国家,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上,更多地是给予高等院校一定的自主权,高等院校才能放开手脚,推动改革。

(四)高等院校

第一,提高高等院校的执行力。实践创新人才的培养势必然需要实践创新的氛围,高等院校的建设需要打破原有的拘囿,引入西方发达教育体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必须打破行政化大学的框架,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高等院校需要引入一批肯担当、锐意进取的年轻掌门人,而不是只思安稳、等待颐养天年的大师们。第二,培育创新型师资力量。潘武玲(2003)就认识到:缺乏创新型教师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11]高等院校必须打破原有旧的职称评价体系,建设综合的评价体系,把创新人才培养加入其工作评价指标体系之中,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范式改革,在实践课程讲授中,教学进度、课程设计等方面由教师自由掌控,支持教师带领学生参与更多的学术活动与社会实践,把课堂延伸到学校之外。许多高校教师在市场经济中迷失了自己,纷纷到大企业兼职,课堂授课时间减少,授课质量下滑,成为赤裸裸逐利的经济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随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育投入要更多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要坚决依法依纪予以严惩。[12]第三,要做好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计。基础课程是实践创新的基础,不能因为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抨击而削弱基础课程的讲授,没有基础就没有创新。实践课程是基础课程的升华,实践创新是基础课程与实践课程在现实中的验证,我们既要强调基础、重视基础,同时还要灵活变通,培养出一批有理论、懂专业、能实践、会创新的实践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告.

[2]李克强.千方百计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稳定[J].中国教育报,2018年5月25日.

[3]王洪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实践与挑战[J].教育学术月刊,2016 (12).

[4]张广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思考—学习习近平关于创新发展的重要论述[J].教育文化论坛,2018 (4).

[5]卢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创新研究[J].当代经济,2018 (5).

[6]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讲话,2018年9月10日.

[7]杨红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调研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4 (10).

[8][9]梁素文.中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5 (12).

[10]陈建军.试论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异同[J].中国农业教育,2009 (3).

[11]潘武玲.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3 (2).

[12]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讲话,2018年9月10日.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实践培养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