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灾难片中女性“英雄”人物塑造的分析
2018-10-21王嘉玮
王嘉玮
摘要:在好莱坞灾难片的“经典”模式框架中,韩国灾难电影犹如一股“清流”,独具本土特色。众所周知在此类型片中,“英雄”角色从不缺少,但隐藏在其中的女性“英雄”形象却常常容易被忽略,而这些被男主人公的光环遮蔽了的女性人物甚至成为了拯救自己亦是他人的“终极英雄”。本文着重从女性“英雄”的社会角色设定、内外在性格展现、以及与好莱坞经典“女性”人物形象呈现的比较等方面,借鉴多部经典韩国灾难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进而探究此类型片中的女性“英雄”的人物塑造。
关键词:韩国灾难片;女性;“英雄”形象;人物塑造
一、韩国“灾难片”的本土改良
(一)韩国灾难片现状
“灾难片”作为类型电影中的重要一类,在亚洲电影中所占比例较少且拍摄难度也较高。纵观整个亚洲灾难电影的产片国家,无论从制作投入还是口碑票房等方面而言,韩国实属领跑者。韩国土地面积较小,四周临海,人口密度较大,因此海啸、地震、流感等自然灾害时常出现,而韩国灾难类型的电影又常常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因此受到颇高关注。但与好莱坞的“经典”灾难片相比,韩国灾难电影犹如一股“清流”,独具本土特色。此类型的电影在韩国主要分成两种灾难题材:一种为“天灾”另一种为“人祸”。“天灾”下的电影可谓是展现人物在特殊情况下对于恐怖和悲惨的最真实的感受,会剥去日常的伪装进而完全的探求人类的真情流露。由于韩国电影制度环境较为宽松,使得他们更偏向于突出“人祸”,进而对于社会现状阴暗面的批判更加明显,电影在表达上附加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本土“英雄”人物的出现
“英雄”是灾难片中必不可少的人物形象,在韩国灾难电影中他们大多不是什么“超级英雄”,缺少英雄光环,是生活中的普通人。在巨大的灾难与权力机器面前是最弱小的部分,这种追求真实性的效果是韩国灾难片极力所要展现的。
韩国灾难电影中的人物都富有浓厚的民族情结意识和本土特色,这样的人物设置也与好莱坞模式相区别。此在对于植入“英雄主义”的崇拜当中,融入了更多的人物深层挖掘以及人性探究的内容。人物更多的在社会中承担的是父亲、母亲或是家人朋友的角色,这种家庭理念的传统观念与韩国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息息相关。在20世纪50年代,韩国的两班文化开始动摇,随着美国文化在韩国的传播,韩国人的社会价值观与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朴银淑,2017)。与此同时韩国可以说是一个在外来文化入侵中保持自我民族独立意识较强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文化不会轻易丢失掉沿袭的传统价值观。女性地位可能仍旧是社会中选择避而不谈的一个问题。韩国电影很好地成为了扯开社会“遮羞布”的一把利器,将一些敏感、无法在日常生活中痛快抒发的感情表现出来。
二、女性“英雄”的人物塑造
每当女性出现在灾难片中,她们的人物形象在很多时候都是容易被忽略掉的。相反,在韩国灾难片中,女性时常出现,并且她们从来不是“无用的”,当孩子与家人甚至他人需要自己的时刻挺身而出,成为“拯救”自己或是周围人的“英雄”。
(一)外在设计与外化性格的展现
灾难片电影中,一切的情况、局面都是基于假设的基础:当有一天糟糕的事情降临,人们会如何面对它,对抗它甚至最后战胜它。几乎所有好莱坞式的灾难电影都是会出现一个拯救世界的“末世英雄”,他们通常为高大勇猛的或聪明能干雄性力量极强的男性,而女性辅助成为支撑他们奋勇向前的“甜心”爱人,时时刻刻的伴随,甚至落入危险只有等待着英雄的出现。这样的角色设定已成固形式,女性总像是被线所牵制的木偶,永远不会在故事中脱颖而出。丽娜.多米内里认为《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与务实》一书中指出:无论在私人领域还是公共领域,女性作为内—外角色的地位都提供了一种基础,由此,女性可以面对强加在她们解放之路上的限制展开反抗(2007)。在笔者看来内外角色这一概念正是社会与家庭中的相较的体现。而具体到影片当中,人物的塑造最基本的就会包括她们的整个外在设计。所谓外在,是一个女性的年龄、职业、外貌与交际范围和朋友关系。但人物与人物塑造却不尽相同,在选择一个看起来在社会之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之后,进而对她进行关于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人的素质总和,或是通过仔细观察便可获知的一些东西。这一切的特征使得这个人物会变得与众不同,她的特殊性也会更加明显。外化的性格则是指在影片中人物在社会与家庭中所呈现的整体状态,她的手势姿势,举手投足间与他人相处的模式,甚至这样的外化性格会因为她的职业与所处环境而不断发生改变。外化并非绝对“真实”的她,在没有面临危难之前,所有的人物都处于稳定,她们只是在表现自己的社会性。在韩国,女性群体的职业选择、家庭角色通常是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无论是忙于家中琐事还是遵守伦理纲常,都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此在面对危机和灾难面前的她们往往向后退缩,在安全的区域内维系自己家庭的利益,为“男人”们提供最充分的保障,处于一个时刻被保护的状态中,很少主动去完成“拯救”任务。在这样看起来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女性的主动性好像就会无意识地被忽略。但在《流感》中,主人公的职业形象在社会中较为独立。“仁海”总是冲到最前线,即使还在上幼儿园的女儿独自在家,她也不会丢下手头的工作,尽心尽力的去拯救每一个等待着她的病患。“仁海”精明利落,职业本就让她拥有着独立人格,面对灾难,她挽救生命,甚至超越了男性,这样社会角色使得她要走出厨房客厅。同时作为独身母亲,周围的嘲笑和冷眼愈加令她坚强不易摧毁,整个人物的气质在外部就形成了一道坚韧的保护网,使得这样的女性具有无比独特性的魅力。
(二)深层人物性格挖掘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强调“人物性格真相在人处于压力之下做出选择时得到揭示—压力越大,揭示越深,其选择便越真实地体现了人物本性。得知真相的唯一方法就是看他如何在壓力之下做出选择,在追逐欲望的过程之中采取哪种行动。他选故他在”(2014)。人物塑造如何使得人物刻画丰满,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她的内外体现可以具有矛盾感的对比,也就是通常人物做出的选择。如同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样子和他深层内在性格可能不尽相同,这样的对比放置在公众和私人之间或许更加明显。在人物塑造的对比与反衬中进行人物深层次性格的揭示,这对于角色是一种根本性的原则。小人物可能不需要多维,或少了些主角光辉,但主要人物的内心与她们的外表绝对不能完全相同,她们的要有更为深刻的描写,不断形成更为深层的人物性格。
人物深层挖掘同时是具有社会性的,内在气质的呈现会使得人物面临种种的社会因素的质疑。在影片中女性会和男性自然形成不同程度上的对比,她们是否独立或依附他人,仍旧要放置于整个传统环境而言,而影响最深的仍旧是“父制”的压力。无论在《流感》里的“仁海”受到总理或是美国军官的压制还是《摩天楼》中“允熙”对于社长的抵抗,这些外部的打压对于她们而言才是最大的“灾难”。在韩国家庭虽然被视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形成了家庭中心主义文化,但在三部影片中几乎所有的女性人物家庭生活都是不完整的,并没有意义上温暖的家庭。
三、与好莱坞中“经典”女性英雄的形象反差
(一)人物形象比较
上文已经提到的好莱坞“经典”类型片或是灾难片中,女性人物是极为单一化甚至呈现脸谱式的形象,而女性“英雄”更是一种神化了的象征。“超级英雄”毋庸置疑是一观众们心中的期待甚至可以召唤无数的粉丝。无论是《神奇女侠》或是《后天》中的“劳拉”,她们看起来勇敢无畏,拥有着超能力或是智慧无穷,她们仿佛没有日常琐碎的小事、等待自己接送的孩子,仿佛一出生就是要来拯救世界的。这样的人物动机很强烈,在做每一件任务的时候也是清晰明了,呈现出极强的“可视性”,其中每一个角色都又符合男性的審美,即成为英雄又是“美女英雄”,她们散发着女性独有的力量美丽,在大量的惊险与动作面前一举一动都闪耀着光芒。虽然她们也会像我们一样的无奈,痛苦,面临选择,最后经历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死亡,但这更像是类型片中的一种套路,使观众掉进其中设置的人物旋涡并为之吸引,渴望继续去探索下一部中人物的命运。但在韩国灾难片中的女性她们切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离屏幕前的观众并不遥远,与可能就是自己的职业或是生存现状。灾难本属于超现实的设置,这样的情况存在但好像永远不会发生,而在发生的现实时空内,这部分的人物就必须与观众进行情感纽带联系的支撑。所谓“共情”不仅指我们情感互通以及观众所理解其中人物的真实情感,而还需要让观众看完这样的人物进而感觉到这个社会中存在着的问题,那些平时发生过但我们不敢去设想解决办法的问题,真正的成为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实体”人物。在这三部影片中,女性都是那样的普通,社会地位也无法与资本集团权力去抗衡,但她们果敢真实,最后即使衣衫褴褛,仍旧坚持坚强,成为真正的“英雄”,继续过着普通人该有的生活。
(二)人物情感差异
在韩国灾难片中,女性人物情感的深层挖掘也是较之于好莱坞电影中很为明显的一点。普通的小人物细腻的镜头刻画展现,她们与周围人和周遭世界的情感纠葛或是关系描述更为自然生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往往是作为灾难性事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灾难来临之时,让观者并未感觉到过多的恐怖与痛苦,最终还会体会到感情给予的暖流。因此蕴含在其中的女性人物不仅在题材和内容中显得极为独特,并且在她们的整个人物塑造中都要比其他国家的灾难片中的人物更丰富,情感立体更加强烈,但是唯一不足的是拥有本土特征的情况下,每一部电影中的女性又会重复相似性的鲜明特征,人物形象构建的情感可以更加不同,或是正反派人物也同样可以对比设计。在整个强烈的本土场景中,这样的女性人物无疑是属于韩国的,而更为有意义的“自我”人物呈现一直也成为韩国电影人不懈奋斗的方向,女性“英雄”的出没也是韩国本土类型片中探求的情感投射。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韩国在此类型电影中的独特性创作理念,抓住小人物,不断丰富人物内外在的多层塑造,给予其中女性更多的展现,立足本土的文化传统,不断挖掘本民族的特色,积极学习。相信在未来的中国灾难类型电影中,会有更多真实富有独立精神的女性“英雄”人物的出现,她们打破常规的固定的人物形象,为我国电影的丰富性创作增添色彩。
参考文献:
[1]多米内利.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王瑞鸿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62-80.
[2]郭爱妹.女性主义心理学[M].叶浩生主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87-192.
[3]麦基.故事[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173-193.
[4]裴和平.朝鲜电影研究:以引入中国的译制片为例[M].李珮主编.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83-91.
[5]朴银淑.韩国社会与文化[M].朱明爱等主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73-127.
[6]周星,张燕主编.亚洲类型电影:历史与当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6.
[7]张会军,黄欣.崛起的力量:韩国电影研究[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205-210.
[8]祖伦.女性主义媒介研究[M].曹晋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