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作文教学的新形式
2018-10-21王约翰
王约翰
摘要:对于作文教学,更多的是从根本上创新改变写作形式,以此来鼓励学生写作,启发他们的写作思维,最重要的是重视课外阅读,注重课外知识的迁移与积累,多看多练,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初中语文老师将写作内容联系生活,增添写作形式,在写作中融入生活,养成写作的兴趣爱好,展现学生自我特点。同时估计学生应该利用课外时间博览群书,适当积累运用,做到胸有成竹。最后一点尤为重要,就是要做到随时写随时记,锻炼写作能力,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最后进行系统性练习,最后做到手到擒来。同时在练习的过程多思考多联系与之相关的素材,做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提高写作能力与水平。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写作;积累;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对于一个新鲜事物一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是主动去了解去学习去探索去解惑。即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但他们却仍然乐此不疲的探索?因此,作文教学首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更好的进入写作,这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要做的重要一点。
一、写作融入生活,展现自我特点
每篇作文的题目设定,来源于课本内容。课本很好地连接了作文写作与实际生活,这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做到随记随用,水到渠成,感受写作的乐趣与魅力。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同样离不开写作。写作虽然来源于生活,但还是优于生活。随着初中语文的不断改编,难度性也越来越大,越来越灵活,文字越来越生动形象有趣,更走进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产生共鸣。这些课本中内容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能起到写作模仿的典范作用。例如,初中的课文《第一次真好》,有题目可知,第一次的感觉很奇妙很喜悦,这能让学生有亲身体会,让他们有话可说,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许许多多的第一次并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课本教材中的文章里,慢慢地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从生活中留意写作素材。再将这些生活中的素材融入到写作练习中去。当语文老师讲解完《社戏》一文后,布置一篇关于“童年”的话题作文,很多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式进行创新,学生通过写作文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个性写入其中,用质朴幽默的语言写着童年趣事。还可以讓他们进行自我创作,以自己为中心自由发挥,展现自己的个性,贴近生活,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个性。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让他们进行自由创作,有利于引起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联系生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既提高了写作水平有感受了写作的乐趣,还增强了自我的信心。
二、适时积累,学以致用
语文写作教学和写作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写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经常训练运用,每天坚持就可以达到写作水平质的飞跃的结果。
看书看多了,自然而然耳濡目染积累了一些永远不会忘记的作文素材。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课外阅读书籍的选择也影响着作文水平的提高。但现在的语文大纲规定学生阅读的书本,规定了阅读量,在试卷中以试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迫使学生阅读,导致被动学习,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在现代教育形式下,不应该限制学生的阅读量与阅读书籍,让学生去自由阅读思想内容健康的课外书。例如经典名著,阅读时遇到精美句子进行摘录,对经典事件进行归纳记录据为己用,在以后的作文写作中自由运用。例如在《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一章中,林黛玉让香菱仔细品味揣摩古诗的情感,慢慢品读烂熟于心,再将掌握的方法运用到其他故事中,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外阅读时要分清主次,看得内容要详略得当,经典部分细读精读,这种方法利于作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三、多思多练,提升写作
写作不是简单的随便写写,而需要长期的练习与思考,随笔所感能是作为平时素材的积累和练习这就是它和考场作文的区别所在,它是考场作文的基础,让学生不害怕考场作文。
曾有个知名作家在谈写作这个问题上提到:“作文必须要真情实感,但前期的练习少不了仿照与借鉴,要想你的作文打动别人。必须要注入自己的思想去感情,是自己的垂心之作。”作文的素材积累少不了学生平时自己的仔细观察、思考和记录,同时对自己积累的类似素材进行归纳总结,分门别类,在以后运用的过程中不会慌,做到镇定自若沉着面对。通过观察生活和思考问题,写出来的作文就是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还具有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
四、结语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是一门深奥难懂的课程,作文能力的提升十分漫长。想要培养学生写出十分独具一格和充满热情的文章,语文老师首先必须让学生在平时积累写作素材,让他们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素材去观察生活的事和现象,采取多样化的作文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在作文中体现他们独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引导学生用长远的眼光和乐观的态度观察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将生活中的事物转化为我们的作文素材。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刘永康.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作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卢军.教师成长关键词.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4]郑桂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