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中“物质的量”教学的反思
2018-10-21余尚全
余尚全
摘要:“物质的量”是化学的基本概念,是高中化学的重点理论学习内容之一。如何帮助学生学好“物质的量”,让学生们轻松拿下高中化学的“第一个教学难点”是我们化学教师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化学教育;教学方法
物质的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化学这门学科中,物质的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知识点,如果学生对这个概念掌握得不好,那么在日后的化学学习中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一定要做好物质的量的教学。
一、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造成学生对物质的量的学习困难,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方面,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问题、同一个知识点的接受能力不同,理解能力不同,这就使得学生认为难点,需要重新讲述的知识点,教师却认为很容易,不需要多次讲解,或者同一个知识点的练习题,有的学生能够口算得出结果,而有的学生动脑算了很长时间得出的结果也未必正确。这是学生存在的普遍差异,无论是从课堂练习还是家庭作业都能够看出这种差异。教师只有不断地与学生交流,熟悉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讲课时才能知道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才能知道用何种方法为学生解答困惑,解开疑团。教师只有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再加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才能不断地改善教学状况,同时也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另一方面,物质的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是学生探索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一条重要桥梁,是将微观粒子的个数集合化的一种概念。由于高一年级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高中的学习节奏和方式,学习以直接兴趣为主,他们的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认知能力处在较低水平。不同学生的智力因素是不同的,他们的学习态度也不尽相同,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延续初中的那种定势:老师会替我总结好、到时考前再背一背,等等,会出现不同的情感体验。面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学生会有怎样的情感和态度对教学会产生很大影响。
从教材设计角度来看,大家知道必修阶段的化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正由于目前必修阶段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其难度要求并不是很高,但是初中化学课标对微粒观的要求仅仅是在能感受微粒的客观存在的直观的层面上,当题目要求计数微粒数时,学生更一头雾水,再结合摩尔的计算,就显得太困难了。如果说初中“微粒观”的过低要求是导致“物质的量”教学失败的客观原因之一的话,那么,初中化学对“物质的形成”内容的删除,以及对“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这部分内容不作要求,也使现在的学生对物质的构成微粒及溶液中存在什么粒子都搞不清楚,更谈不上去计算各种微粒数及浓度了。综上所述,初中课标对微观粒子及物质组成要求的偏低,导致了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脱节,也是造成物质的量这部分教学内容难于被接受的原因之一。
二、教学设计的思路
引导学生认真复习初中化学的基本知识,深刻领会“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离、新的化学键的生成即原子的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性的化合物”,“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量不会变化”、“宏观的化学性质需要微观物质结构决定的”等深刻内涵,为学习理解、物质的量奠定基础,从而减低理解的难度。
复习初中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及物质的基本量,为深入理解物质的量的内涵作好铺垫,从而降低难度。
应用启发式、探究式、快乐学习、微笑教学等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口、脑、手得到锻炼,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定向思维,为学习物质的量作好准备。
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入手,紧紧抓住物质的量这个核心,通过探究教学,让学生体验、学习、理解其含义和本质,为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尽可能多地利用比喻性的描述和直观教具,尽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也应挖掘出一些素材。如,展示气体摩尔体积的教具等,进一步培养直观性。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如物质的量与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的质量、物质的量的质量与相对物质的量的质量等,教学时应通过具体的应用进行对比。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各个概念。
另外,本章实验安排了《容量瓶的使用》、《物质的量的浓度配置》等多个实验。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通过强化相关实验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关概念的含义,训练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稍微提前介绍,有利于承前启后。
建立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思想,通过物质的量与质量、微粒数、SPT气体体积及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等关系的习题的训练,强化物质的量的桥梁作用。
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让学生自己教自己,更能较好地理解物质的量的实质。
三、一些想法
物质的量,英文“amount of substance”,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建议译作“物量”最为合适。虽然只是去了两个字,但符合了中文名词的基本要求,符合了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也有助于理解。
“有道词典”介绍,在台湾就把“物质的量”译为“物量”。台湾的这种译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另外,教师在教学物质的量时,应该与物理学,生物学教师沟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物质的量的实质。
如,在生物学中讲到物质的光合作用的能量计算时,就用到了物质的量与能量、物质的质量等,教师就应该迁移强化相关知识及应用。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一起突破高中化学的“第一个教学难点”。
参考文献:
[1] 孙头辉.《物质的量》教学的难与易[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5)
[2] 邓朋.物质的量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安徽教育學院学报,2001(06)
[3] 赵亮,程玉瑞.物质的量教学的难因分析及解难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