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美术教学插上理想的翅膀

2018-10-21吴唱

当代家庭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创造教育生活教育美术

吴唱

摘要:爱涂爱画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的一种方式,孩子会拿笔就会涂鸦,会涂鸦就会有绘画创造的源泉。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理论提倡:以生活为中心内容,以开放式的教育环境培养一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为了激发孩子在绘画方面的最大潜能,培养孩子的绘画创造力,我们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用于指导幼儿绘画活动的开展,改变原有的绘画教学模式,创新幼儿绘画活动的组织方式,开创幼儿情境式绘画教学,发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生活教育 幼儿 美术 创造教育

一、选材生活化有助于孩子兴趣的萌发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幼儿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而且,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将“美术”与“选材生活化”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幼儿玩着学、学着玩,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比如针对孩子们喜欢小动物的特点,我们设计了“给小动物造房子”——画房子、“小兔过生日”——画兔子、“小蜗牛的家”——画螺旋线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小人国”、“我家的绿精灵”、“夏日果盘”等等。

二、让活动内容生活化,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提倡“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也就是说要以儿童的生活开展儿童教育。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充分强调了注重生活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例如,主题活动《好吃的水果》,孩子们第一次买水果觉得很新鲜、有趣。直观的认识和触摸使许多水果的形状、特征、颜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于是我们设计了活动“果园的舞会”。以孩子前期积累的各种水果的经验为基础,鼓励孩子大胆表现不同的水果,并为它们添上五官及四肢,变化成富有生命力的水果娃娃。生动可爱的形象打动着幼儿的心,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水果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幼儿尝试用线条的弯曲与倾斜表现人物动态,在表现技能上对幼儿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情境游戏化有助于孩子心灵的解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3-6岁幼儿的学习是通过游戏实现的,只有在游戏中激发起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才能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学习。以娱乐、玩耍的方式,使幼儿饶有兴致地学习,通过幼儿在看看、想想、画画、做做、玩玩中学习绘画,这种方法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可以在毫无思想负担以及自然、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大胆创作。

(1)多样化的材料体验“玩”画的乐趣

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幼儿动作协调性、操作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只有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印章让幼儿进行印章画,通过不同色彩和形象的组合,体验印章画的神奇与轻松;提供纸团让幼儿进行纸团压印,感受纸团自然形成的纹理带来的美妙的视觉感受;提供玻璃弹子让幼儿在纸盒内进行滚画,享受滚动绘画时的那种动感变幻。由于材料的变化,带来的绘画时的奇趣感受以及不同的画面效果,孩子们一定会乐此不疲地陶醉在其中。

(2)故事般的情境展现“讲”画的生动

对幼儿来说,绘画是一种游戏,为什么每一次绘画,孩子都有很多话要说给同伴听,就是因为他们的脑海中有很多关于绘画内容的游戏情节。所以,要提高幼儿的绘画创作能力,教师应努力设计游戏化活动情境,让幼儿先参加游戏,喜欢绘画,然后进行创作。而实践证明:幼儿即使已经进行过游戏了,在绘画创作后,游戏的热情依然不减,拿着画面表演的情景也是屡见不鲜。孩子对游戏永远都是乐此不疲的,和游戏相结合的绘画创作,是幼儿快乐的又一个源泉。例如在引导幼儿画各种不同的线条时,老师创编了《爱时髦的太阳妈妈》的故事,通过故事中太阳妈妈“发型”(太阳的光芒线)的变化,感受不同线条组合带来的不同效果。孩子们被有趣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在作画时把自己想像成能干的美发师,为太阳妈妈设计出了各种不同的“发型”。有趣的故事情景,激发了孩子们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他们画完后便迫不及待地向老师、同伴讲述自己的设计成果。

(3)形象化的比喻培养习画的常规

每一个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离不开幼儿良好操作常规的形成。绘画活动也不例外。教师以游戏化的口吻,形象化的比喻把常规的要求如春风化雨般渗透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孩子们就会被深深感染,活动中需要养成的常规自然就会内化成为孩子自觉的行动。例如,在水墨画的活动中,由于水墨画不像一般的美术活动,不可能通过一、二次的练习就可以见效,往往需要反复的活动,而过多的反复练习会使幼儿感到枯燥,所以练习应当采取多样的游戏方式,变换花样达到练习的目的,在游戏中使幼儿更好地掌握绘画技能。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存在美,我们要充分挖掘孩子身边的美,不但引导孩子作为一种知识去了解它,更引导他们富于感情的接受它。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孩子加深体验、扩展经验,从而产生表现的愿望,才会有独特的,发自内心的审美表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3]王文岭,徐志辉.陶行知论创造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2版.行

[5]《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6]《创造的儿1、崔红娜.蕴含生命的艺术——浅谈美术教学的人性化评价体系.《少儿美术》.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3.p6

猜你喜欢

创造教育生活教育美术
美术篇
数学课程中的创造教育浅议
“创造教育”引领幼儿生活与学习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基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幼儿美术教学研究
让思维“轻舞飞扬”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