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
2018-10-21刘君艳
刘君艳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注重学生的成绩,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应用型人才。其中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方面已经成为当前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基于此,本文在分析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现状上,提出了多種有效的培养对策,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一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现状
(一)计算时耐心不够
小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反复的计算才能肯定最后的结果。这就使得小学生在反复计算的过程中对计算产生厌烦的心理。小学生在看到讨厌的计算公式时就会产生退缩的现象,在计算的效果上也会出现诸多的错误。特别是一些学生更不愿意耐心的检查结果,在遇到计算量大的问题时就会直接跳过,造成检查不仔细、算式中的数字出现错误、抄写错误等方面的问题,使得计算能力大大下降。
(二)计算方法应用较少
计算过程中,每个小学生在计算技巧上、计算的基本功上有着很大的差距性,其引起较大差异的主要问题与缺乏良好的计算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对于一些基本功较弱的学生来讲,如果没有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其很难提高对计算的兴趣,导致计算的结果不准确。小学数学计算过程中首先要对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法则予以掌握,这样才能在之后的计算过程中减少错误的发生。而如果没有掌握这些概念和运算法则,则很难很快算出数值。
(三)思维定势较为严重
一些学生在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时,其很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或者计算方法应用不熟练的影响。思维定势发挥着双重的作用,学生们通过借助思维模式,能够解决其中才能在的新问题,进而在之后的学习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长时间的应用下,小学生会面临很多不同类型的计算题。如果小学生一直沿用之前的解决方法,将会受到之前思维定势的影响,得出错误的计算结果。例如:当学生在计算出3.21+2=5.21这个习题后,在计算5.21+4.69这个问题时,学生依照运用之前的思维定势,而得出错误的计算结果99.0;在计算450÷45=10时,有些学生在计算330-33这个问题时,就会受到之前除法计算的思维定势,而在计算时出现330-33=10这种低级的错误。
二 培养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书写习惯的有效培养。在计算过程中有些学生书写较为潦草,甚至发生不认真计算和抄写的现象,这就导致计算结果出现错误。因此这就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在计算过程中,对作业和练习时的数字、运算符号等按照一定的格式标准书写,这样才能解决由于书写不工整而造成计算错误的发生。
2.对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进行有效的培养。现阶段,很多学生一看到计算题就会直接计算,导致在计算时出现较大的错误。特别认真审题方面有很大的问题,甚至是没有审题的习惯。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方面需要对学生认真审题上予以重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才能在仔细观察每一个数字或者符号后,能够开展有效的计算。例如:在计算56.2*54+0.562*1500这道习题时,学生认真审题就会对了解56.2与0.562之间还是存在着之间的联系,即将56.2扩大到100倍,将1500缩小到100倍就会变成15。这样就会使这道题变成56.2*54+56.2*15、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乘法分配率更快的计算出结果,即56.2*54+56.2*15=3877.2。
3.对学生的估算和验算习惯进行培养。首先,培养验算和估算的习惯就要对验算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掌握,这样才能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教师还需要对计算的环节和计算的过程等做出严格的要求,这样才能提高验算的准确率。最后,教师还应该在反思过程中提高验算的结果,在估算和验算的过程中填写正确的答案。
(二)灵活应用计算技巧
计算过程中的基础保障就是口算,在提高和加强口算能力的基础上,能够灵活的掌握一些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口算能力的提升,这对提高计算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保障。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口算比赛,让学生在竞争中能够练习口算。即在上课的前十分钟,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计算,对于答得最快、答的最准的学生给予奖励。学生们在欢悦而又紧张的氛围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另外,在计算过程中如果灵活的运用所学的计算法则,则需要灵活应用一些运算技巧,这样才能显著提高计算的能力。例如:在计算182÷0.2 35*0.5这样的计算公式时,学生应该在观察题目的特点后,选择出正确的计算算法,在通过类比思考的方法,很快得出计算结果。如一些学生在看到0.2和0.5时,就会想到数的一半,这样就能够很快计算出结果,这对提高计算的时效性和高效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教学正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因此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能够感受到计算的乐趣,这对提高计算的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传统教学的方法,在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训练的方法,如:抢答口算、自编计算题等方法。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计算教学中来,这样才能为提高计算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2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数学知识还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问题,这已经成为开展数学教学的基础。因此,将生活实际融入到教学中,能够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分析计算题时通过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在学习乘法分配率这个问题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联想生活中常见的购物场景,在收银台结账的时候如何尽快算出结果。即小明在超市中购买了一袋牛奶,它的价格是3元,又买了一块面包,它的价格是5元钱,如果各买5瓶,那么他们加起来一共多少钱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而列出公式3*5+5*5这两个公式,即计算结果是40元。这时学生通过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再次的验证,进而验证出结果为40元。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理解乘法分配率,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计算出结果。
结语:
本文在全面分析小学计算能力的培养现状后,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年龄特征,采用多元化的培养策略,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磊. 小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及其改进策略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17.
[2]李丰男. 小学生数学计算学习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3]杨亚萍. 小学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