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效果
2018-10-21崔钦英
崔钦英
【摘 要】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湿热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9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融入中医治疗手段。疗程后,将两组的具体治疗效果加以比较。结果:无论是常规比较治疗有效率还是从中医视角下比较症候改善的有效率,研究组患者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湿热型;西医治疗;中西医治疗;临床疗效
通常将由酒精以及其它各项明确原因所致具有肝细胞脂肪沉积等特征的临床病例综合征归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1]。该疾病包括原发和继发两种类型,其中,原发性一般与患者自身的胰岛素抵抗能力以及遗传易感性有关,继发性致病原因则相对复杂。临床中常见的非酒精性脂肪肝有单纯性脂肪肝(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以及由相关疾病所导致的肝硬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有研究[2]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普通成人发病率在30%左右。目前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多以西医治疗为主,临床疗效比较局限,如何提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治疗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针对此选取94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接受诊治的94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男29例、女18例,年龄27~59岁,平均 (40.8±2.2)岁,病程1~9年,平均(3.2±1.1)年;研究组男30例,女17例,年龄25~60岁,平均(41.2±2.8)岁,病程2~10年,平均(3.5±1.1)年。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西医诊断标准
(1)无饮酒史或饮酒后酒精含量男性每周<140 g,女性每周<70 g;(2)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3)排除临床中常见的某些特定原因所导致脂肪肝疾病的患者。(4)活检结果符合脂肪性肝病病历诊断标准。
1.3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3]诊断湿热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主症:(1)胁肋胀痛;(2)胸脘痞满;(3)口苦咽干。次症:(1)身目发黄;(2)小便黄赤;(3)低热;(4)心烦不寐;(5)舌质红,苔黄腻;(6)脉弦滑数。出现3项主症或者2项主症2项次症即可诊断。
1.4納入标准[4]
(1)所有入选者均符合西医临床诊断标准与中医辨证标准。(2)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3)近期未进行其他系统性治疗或者服用相关药物者。(4)所有入选者精神状态正常,研究随从性良好。(5)所有入选者均无其他严重性系统性疾病。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3)精神病患者。(4)未完成研究者。
1.5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饮食结构的调整,合理控制患者每天摄入的能量,对患者进行运动和良好生活习惯及饮食方式的指导。在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多烯磷脂酰胆碱口服治疗,开始每次2粒(456 mg),每天3次,最大服用量不得超过6粒/天(1368 mg)。服用一段时间后,酌情减量至每次1粒(228 mg),每天3次维持剂量。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柴平散合五苓散方加减,药方组成:柴胡9g,黄芩10g,半夏9g,甘草6g,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茯苓12g,猪苓12g,泽泻9g,白术10g,金钱草10g,郁金10g。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饭后各煎服1次。3个月为1疗程,服用4个疗程。
1.6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效果分级情况如下,(1)治愈:患者疾病中的各种病症表现均消失,影像检查结果以及生化指标检查结果均与常人无异。(2)显效:各种病症表现大幅度好转,各项相关检查结果均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与正常者差异不大。(3)有效:症状减轻,影像学检查肝脏形态及实质有所改善,血脂各项指标有所改善,血清转氨酶好转。(4)无效:患者的各种病症表现、检查结果与治疗之前相比无变化,甚至病情呈现进展。证候疗效诊断分级如下,(1)痊愈:患者病症几乎完全消失,证候减少≥95%。(2)显效:症状改善效果显著,证候减少70%~95%。(3)有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证候减少30%~70%。(4)无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证候减少不足30%。有效率=(总例数-无效)/总例数×100%。
1.7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c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常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研究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归属于“肋痛”、“积聚”范畴[5],多因饮食不节,外受湿热之邪侵犯所致,引起脾失健运,不能输布水谷精微而聚湿为痰,痰瘀互结损伤肝脾导致,表现为气血失畅、脉络瘀滞。中医辨证证候诊断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为痰湿蕴结证、痰瘀互结证、肝郁气滞证、脾虚湿蕴证、湿热蕴伏证五种[6],本研究对湿热蕴伏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以调肝理脾,清热化湿为原则,采用柴平散合五苓散方加减,可见这种治疗方案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满足循症医学的标准,可以起到对症治疗的作用。同时,中药治疗方案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一般不会引起不良反应问题。最终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充分证实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临床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军祥,陈治水,危北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2):155-158.
[2] 朱艾征.中西医结合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35例疗效观察[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11,29(1):53-54.
[3]李乾构,周学文,单兆伟.中医消化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43-148.
[4]肖艳芳.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热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26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13(3):21-22,40.
[5]迟蕾,刘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病因病机辨析[J].中国中医药现N代远程教育,2011,9(1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