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体制改革浅析
2018-10-21李鸿斌
一、中等职业学校体制改革的背景
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导思想,中等职业学校属于公益性二类事业单位,学校的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学校招生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生源质量低、毕业生层次不高、技术含量不够,教师积极性不高、没有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出现了教师不教书、不传授技能、不求进取,挖空心思走行政路线。当领导成为教师的奋斗目标,沉醉于行政领导的优越感之上,所以说改革势在必行。
二、中等职业学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一)中职学校行政“优越感”抑制教师技能的提高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缺乏应有的活力,内部管理体制以国家行政体制执行,以致官场之气驱逐学术氛围。学校领导的级别依照行政机构的设置而设置,以致形成现在学校的行政化问题。职业学校本质是技术培训机构,管理者与领导者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当前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学校的行政管理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为学术发展服务。目前,学校很多行政人员都享受于所谓“优越感”之上,这种优越感很大程度挫伤一线技能教师们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或者是从侧面上引导教师走所谓“仕途”的道路,忽视了学校是技术人才培养的宗旨。
(二)中职学校行政机构臃肿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由于招生困难,实际在校学生很少,有些学校学生人数仅仅只有一百人,而学校教师的数量超过了学生数量的两倍以上,行政人员的数量就达到几十人,实际在校代课教师人数却很少,很多教师并不在教师岗位,这就说明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财政经费和人才资源的双重浪费。
(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积极性差,没有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有助理讲师、講师、高级讲师,但对于很多学校教师上课评价实行一个标准,体现不出助理讲师、讲师、高级讲师的区别,其实无形当中助长了教师不带课,带好带坏一个样,教师一门心思走行政路线,出现了教师积极性差,没有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局面。
三、中等职业学校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改变思想、淡化行政级别观念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职业培训机构,而不是行政部门。现行中等职业学校行政机构、行政化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甚至是革命战争时代的产物,是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并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与现行的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改革开放已不相适应。应该看到,中职学校是培养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的机构,必须市场经济,不能按行政手段、更不能划成不同等级进行管理。中职学校只有在民主、平等、自由的氛围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技工人才。所以中等职业学校也必须“去行政化”,建立技术主导、教授主导的运行机制。社会上存在的行政化的管理、等级制的模式,并不适应中职学校的发展。
(二)建立管理人员职业化制度
中职学校管理人员要有专业的管理能力,像教学、科研系列设教授、研究员等职称那样设立新的职称系列即管理职称系列,包括见习管理员、助理管理员、副管理员、管理员四个等级,并有相关的证书。中职学校管理需要通过培训、考核,取得相应管理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中职学校内部可按管理内容设置岗位,取消副科、正科、副县、正县行政机构的设置,挑选合适旳管理职员任职。中职学校应该建立一支专业化管理人员队伍。他们既不套用行政官员系列,也不套用教师、研究人员职称系列,这样可以减少行政化色彩,又不挤占教师职称各额。专业化管理人员待遇与同级教师相当。如一级管理员与一级教授的待遇相等,甚至还可以略高于一级教授。这样既能确保管理队伍的质量,又能鼓励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职业性的管理工作。
(三)学校实行绩效考核和差额工资分配制度
原先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全额工资分配制度,往往同一单位职工干好、干坏,多劳、少劳所得收入基本一样,学校助讲、讲师、教授是同等待遇,没有奖惩制度,调动不起学校教师的积极性,教学形式化,
四、中等职业学校体制改革的注意事项
(一)学校淡化行政管理,要注意度
中等职业学校体制改革,要打破以前行政化管理学校的局面,给学校注入新的血液,当然在淡化行政管理上,要注意度,不能从一个极端滑到另外一个极端,旧的问题没有解决,又引发新的矛盾,这一点是需要在体制改革当中注意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二)职业化管理要和教学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去掉行政化管理,建立新的职业化管理是为了更好的配合教学的需要,不是像行政管理来管理教师、约束教师,增加等级观念,职业化管理要和教学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管理就是服务。
(三)学校实行绩效考核
学校实行绩效考核,应以人为本,考核过程要多关注助讲、讲师、副教授的辛苦工作,学校是教师的舞台,在办学中没有肯定教师的学校就不是一所成功的学校。
(四)差额工资分配要因地制宜
差额工资分配制度目的不是国家财政不给学校经费支持,而是让学校有更多的自主权,调动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差额工资分配要因地制宜,职业学校可以拥有校办工厂,可以创造效益,但是实际的情况却是很多的中职院校工厂不景气。比如,内地和沿海学校的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差异。有些学校有自己的校办企业,有些没有;有些学校校办企业规模大,有些却很小;有些学校校办企业效益好,有些却不景气。所以说各地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划分,让有校办企业的学校先实行差额工资分配制度,校办企业效益好的学校差额工资分配比例高一些,没有校办企业或者效益不景气的先不要实行差额工资分配制度。
参考文献:
[1].王丽娟. 实行产教结合体现高职特色[J].职业教育研究,2006,(4):16
[2].钟丽一.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初探[J].经营管理者,2009,(23):45
[3].张振国. 中等职业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22):288
作者简介:李鸿斌,男 ,1981年10月出生,甘肃陇西人,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电工电子 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