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018-10-21王建营
王建营
初中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语文阅读水平,又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但在现阶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问题依然严峻。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加重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具体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阅读教学教师准备工作不足
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经验丰富,在课前不进行充分备课,不对学习目标进行制定,致使在语文课上讲解时不能对文章内容充分讲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不透彻,在学习中没有阅读目标,只是对文章粗略的阅读。教师准备工作不足,教师语言乏味,缺乏激情,就很难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阅读学习方法。
二、 阅读教学中学生读得太少
学生的读书时间短,一般讀上一遍,甚至一遍也未读完老师便匆匆的进入下一环节。然而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多读,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应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自己的主导地位。教师应该在每一遍读前提出明确要求,读中教师给予充分的指导,读后及时进行评价,使每一次读都有所收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三、阅读教学缺少延伸。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拓展,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只了解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对其他知识一概不知,从而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对语文阅读缺乏想象力,语文阅读学习积极性下降。针对以上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谈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具体策略如下:
(1)阅读教学要准备充分,抓住重点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在阅读教学前,教师要做充分准备。除了制定好阅读目标外,还要充分把握阅读的重点内容,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尽可能去帮助学生找到阅读的关键内容,同时结合阅读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对重点阅读内容要与一般的内容有所区别。如果我们不事先对阅读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区别对待,那学生自己无法判断哪些内容属于学习中的难点、重点,这样会导致浪费了学习时间,同时学生也无法掌握有用的知识点,阅读教学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教师一定要对这些阅读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分清重点与普通点的内容,对知识进行详细的划分后再明确精确与广泛阅读的范围,如此才可突出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对阅读重点确定必须结合教学大纲规定,教师要将这些重点内容学习价值作充分的讲解,只有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掌握好这些重点内容,学生才可容易掌握其他内容。
(2)阅读教学要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通过多读、多指导来提高阅读能力。教师想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语文课文的写作背景,将学生带入到写作情境中,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例如,在讲解课文《变色龙》时,我们教师在教学前期多收集与变色龙有关的视频和图片,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让学生明白变色龙之所以会随着周围环境变换颜色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在阅读课上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多读,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阅读。课堂上,让学生发挥主动作用,进行师生互动。上课前,教师将课堂时间进行严格分布,给学生充分时间,让学生利用这个时间进行阅读。学生如果遇到困难问题,及时进行标注,让老师给予指导。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阅读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大多数作者在文章创作时都要“留白”,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我们语文教师要让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对文章内容进行填充。这样,每个人对文章的“空白”填充都是不一样的。教师需要强化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填补文章中的“空白”点。例如,我在教学《孔乙己》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讲解到这句话时,我启发学生对这句话进行深入思考“孔乙己的衣服为什么不见了?”文章没有此段部分的内容,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填补文章中的“空白”。
我们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激发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要循序渐进,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让初中生真正喜欢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开阔眼界、陶冶情操,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