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小学生语文朗读能力
2018-10-21张可林
张可林
一、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知识的趣味性与学生接受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新知识点的趣味性越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也会越好。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充分关注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能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2)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整体要求。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为了跟随教育形式发展的主流趋势,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突破能力提升的瓶颈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这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整体要求。
(3)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逐渐树立起良好的主体意识,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从而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二、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1)明確朗读能力培养的目标。当前,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目标不明确是严重影响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主要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前应该树立明确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应该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入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结合课程标准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目标明确了,就能有的放矢,从而逐渐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2)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提升学生朗读能力。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时,应该重点关注教学环境。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该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给学生创造最适合学习的教学环境,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以多媒体技术为主要载体积极开展朗读能力活动,这既能消除传统教学形式的枯燥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进而提升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在教《触摸春天》一文中“在春天的深处,安静细细地感受着春光”一段时,可以播放小提琴曲《沉思》。教师先让朗读较好的学生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配乐朗读。宁静悠远的乐曲令学生如临其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够体会文章描述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形象。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有针对性地培养、引导学生的朗读欣赏能力,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朗读的音韵美、节奏美。学生体会到朗读的美妙之后,就会从内心深处激发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制订科学的朗读能力培养规划。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师应该在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成长和心智发展特点制订教学计划。此外,教师应该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考虑学生学习的个性和共性,明确合理的朗读能力培养目标。综上所述,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创新和改进朗读能力培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的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