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本阅读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2018-10-21李胜
李胜
中学时期是学生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中职学生因为在成长中的诸多问题,使他们的三观形成了很大的偏差。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能仅仅为了提高语文成绩而组织教学,在语文基本能力素养的圈子上打转,学生不会喜欢这样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师要立足于中职学生的长远发展,充分地发挥阅读在培养学生人格方面的作用,将教学、育人融为一个整体。笔者从事了多年的中职语文教学且一直担任班主任,在这个方面深有体会。
在课堂阅读教学的主阵地中注重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
人文是文学的重要底色之一,也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富有人文色彩的篇目在语文课本里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篇目将视角广泛地投向自我、自然、社会,关注人生、亲情、友情等。对这些篇目要引导学生反复地朗读品味、拓展延伸、鉴赏交流,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如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孔子谈到自己理想的生活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如果花主要精力将文言文的字、词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那样只会将学生拒之千里之外,费力而不讨好。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对理想的认识,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理想,并且从各个方面来延伸,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实这篇课文渗透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通过对儒家文化价值取向及追求目标的探究,能够让学生明白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并不只有“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功利思想,还有淡泊宁静、和睦融洽的一面,我们的人生要处理好这两面的关系。
例如一篇经典的阅读训练《散步》,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个世界”。作品中“我”的整个世界是什么呢?当然是这种尊老爱幼、和睦共处的美德。两篇课文虽然内容相差很远,但却是有联系的,即在朴实自然的生活中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冲淡平和的美、一种敢于担当负责的美。
这样渗透着人文思想的例子有很多,如针对现在的中职生,特别是女生虚荣攀比现象比较突出的情况,在《项链》教学的延伸总结部分,从玛蒂尔德的悲剧出发,来引导学生探讨生活中的虚荣心,让学生明白“虚荣”的危害,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教学的情感目标。《沁园春·长沙》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乐观与自信;《致橡树》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展示出对爱情的真挚、自尊与平等。这些处处彰显着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真与假的篇目对学生人格培养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如果只讲基本的语文知识与技能,或只以考试为导向,而不深入发掘其中的思想内涵,就会大大消减了语文学科的语文味。
课外阅读也是培养和完善学生人格的广阔舞台
首先要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学生才会主动去阅读,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觉阅读的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的书目,有计划、有节奏地展开一些读书活动,对那些经典的富有人文精神的作品要大力推荐,如《巴黎圣母院》《老人与海》《格列佛游记》《诗经》等中外名著。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课外阅读的方法,我要求学生:一要积累基础的语文知识;二要了解作品的大意,试着写或者抄写故事梗概;三要从作品中找到自己的问题并进行讨论;四要对作品有自己的看法。在这些方法中,发现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是重点。如果我们在阅读时,仅仅是“阅”了、“读”了,甚至是背下来,但不进行思考,没有自己的看法,不能将这些内容在平时加以运用,就不能把书本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也不能指导自己的现实生活,失去了作品的教育功能,过不了几天就会忘记。而学生长时间接触经典,深入地思考人生、生活、美丑等这些经典中永恒的内容,他们也会在内心中打下坚实的人格基础。
结语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高度重视阅读对学生人格塑造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我们语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有效地促成学生人格的养成,为他们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我们中职语文教师应该紧紧抓住的一个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