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地开发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内容
2018-10-21郑淑萍韩润
郑淑萍 韩润
近年来,学校被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因此弘扬传统文化成了当代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个人素质都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此外,传统经典文化诵读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德育和价值观重塑的重要途径之一,成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热点。本文从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内容的开发方面论述了适合地方特色的教学方法。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就是生活富足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具体而言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根据本地和学校教育的实际目的,我们应该主要选取“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作为诵读的内容,既要让学生在长期阅读中不产生厌倦之情,又要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文学类
如先秦诸子散文中的《论语.学而》 《论语.为政》《学记》《孟子.告子上、下》《劝学》等;古代文学中的《观沧海》《短歌行》(对酒当歌、东临碣石)《归园田居其一》《滕王阁序》等;近现代文章中胡适的《给青年的三个人生药方》、林清玄《我的人生从最底层开始》等。反映三国魏晋时的史书、小说、戏剧中蕴含的那种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文章也可编入诵读教材,让学生从中受益。
常识类
文化常识中蕴含着无数的规章制度和做人标准,诵读这些知识可以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也可让他们明理知事,如称谓习惯、历法、节气、职官定位、地理、礼仪、古代音律、科举制度、宗法等等。这部分内容的丰富性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常识都有一定的帮助,能够体现在生活中,是非常实用的诵读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举一反三,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演练的机会。
艺术类
可让学生涉猎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艺类书籍,让他们明白万物皆有其规。也可选趣味性强的地方戏,如《杀狗劝妻》(主张孝道)、《张良卖布》(劝人戒赌)等,既通俗易懂,又有情节引人,还有鲜明的主题;还可引入“宝卷”,如《红罗宝卷》《四姐宝卷》《包公宝卷》等。这部分内容主要向学生强调不要忘记我们千古以来的传说和各种艺术技艺。我们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曾看到很多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元素,如:水墨画、古琴、缶、京剧、昆曲、二胡、古筝、太极拳、篆书书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文化精髓的一部分,只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家长、学生对这些内容重视起来,才能够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传承下去。对于这些文化和艺术千万不能断层,一定要让学生从小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礼仪规范类
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朱子家训》之类。教师应要求学生诵读这些礼仪规范并照着古人的要求去说、去做,但并不是让学生养成迂腐的思想,或变成书呆子,而是让学生学会尊重别人,珍惜別人的劳动成果,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最终提升民族的文明程度,让国家成为真正的文明礼仪之邦,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风俗禁忌和节日类
民间风俗文化吉祥、灵动、热烈、圆满,可据文化方面、习俗方面、建筑方面、思想方面等内容进行选编。
如我国传统的餐桌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夹菜)先后有别(传统正规待客吃席对座次安排、男女区别,摆放桌子、桌上摆菜顺序、夹菜先后都有规范要求,否则被视为无礼);对字纸特别尊重:老婆婆们剪鞋样时不用字纸,说不能把字踩在脚下;筷子不能成“十”字放在饭碗上;碰到老人、长辈要下马、下轿;要求“走有走姿,站有站相”“食不言,寝不语”等。这类内容是当代教育中很少提到的,有的家长只是要求学生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却没有讲出缘由,让学生有敬畏、有疑惑、有顾忌,教导孩子有礼貌和文明修养需要有理有据。
结语
总之,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教材、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通过开发内容丰富、呈现形式多样又富有娱乐性、趣味性的校本课程,并把它充分地利用起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这是一个简单也花不了多少时间的事情,但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真正提高民族的文明程度,改良国民素质,改变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靠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是远远不够的,也不是一时半刻和一门校本课程所能完成的,以上只是笔者的浅见,不当之处恭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