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日记 学写作
2018-10-21余乐标
余乐标
当前的语文教学很多教师重讲轻练、重教轻学,要把这些弊端改正过来就要把语文教学上升为语文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教育,这就需要师生冲破各种羁绊,把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其中日记就是把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的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学生可以把课堂所学知识、写作技法通过写日记加以运用,经过反复实践来提高语文的写作能力,不但补充了课堂的不足,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如果能够长久坚持,学生就会形成写日记习惯,形成良性循环。
写日记,既是学课文,又是学写作
每当写作文时,学生总是觉得无从下笔,为了完成教师的任务搜肠刮肚,东拼西凑,甚至去抄袭别人的东西,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其效果可想而知。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需要给学生制定较严格的规矩,通过对教材中经典文章的分析,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并掌握写作的方法。教师讲授课文时可按照每篇文章最突出的写作特点,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去学习体会。
比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时,就可以把学习目标定为“抓住景物的特点写景”,而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文章情境中,在良好的气氛中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最终使学生领悟到:抓住景物特点写景一定要以认真细致地观察为前提,运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再现出来。懂得了这一点,学生写亭台楼阁、山林瀑布、花鸟草虫时就会焕发出绚丽的风采。
由此,学生从教材中的经典文章积累了足够的材料,懂得了写作之后,心中就会产生一股表达的欲望。我们平常每周一两篇的作文量无法满足学生的倾诉欲望,因此日记是最好的倾诉对象和场所,学生对生活的感触就自然而然从心中倾泻于日记中。当学生觉得写日记不费吹灰之力时,他们就会乐此不疲了。
写日记,既是观察,又是生活
生活是一切文学创作的基础,只有积极地体验生活、融入生活,才能对生活有独到而深刻的感触,写作时才能言之有物。西哲罗丹说过:“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学生能够真正睁开双眼,开启心灵,细致地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那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积累无数的写作素材,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生动故事就会成为学生的笔下之源。
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学校开家长会,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当着家长的面念自己的作文。大部分学生念的内容无非是歌功颂德,说妈妈平时爱自己,关心自己;或者说妈妈能干勤劳。千篇一律的作文令大部分家长感到昏昏欲睡。当一位学生上台念道:“我的爸爸是一个大傻瓜,因为他有一天早晨从卧室出来,衣服都没穿好,說‘糟糕要迟到了,拎起公文包就跑出了家门,正在做早餐的妈妈看都不看他一眼。过了一会儿,爸爸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并且说‘忘了今天是周末。”底下的家长听了后,掌声雷动,沉闷的氛围一扫而光。这位小作者就是能够从日常生活里观察到生活的美,做生活的有心人。他观察细致,行文生动朴实,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只要对生活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
目前,因为升学考试的压力,许多学生的头脑中几乎是一片荒原,眼中、心中只有课本、练习、考试,这样“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多彩多姿的生活视而不见,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就会出现空洞乏味、内容单一、套题、语言苍白无力等现象。因此,要让学生们多去野外看看青山绿水,体会草长莺飞的勃勃生机,从而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在各种文体活动中体会到团结的力量,从而感受到学校生活的魅力无穷;从影视作品中看到爱情的真谛、战争的残酷、亲情的温馨,因而体验到人类精神的永恒。
所以,生活是日记的土壤,是写作的源泉。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细致观察,体验生活,才会有用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换个角度说,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做生活的有心人,就是教给学生一种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
写日记,既学思考,又学做人
要写出与众不同、立意好的文章,除了要懂得写作技巧和拥有足够多的素材外,还必须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思考中产生心灵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有一篇日记写的是学生在考试时挖空心思作弊的事情,其结尾是这么写的:“我的心中很悲哀,我震撼于同学们在作弊这方面的惊人创造力。但是,我是愚蠢还是聪明呢?”如果没有对生活深入的思考就不可能有抵制作弊的场景描写。
文章打动人心的力量来自作者的人格魅力,假如作者没有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和健康的心态,不管他的写作手法多么高明,材料多么充足,也写不出震撼人心的好作品。文以载道,要写出好文章,就要先学会做人,不能以丑为美,不能心胸狭窄,看问题要全面,要学会思考,要有明辨是非真假的能力,在深思中辨别善恶美丑,从而拓展开阔的胸襟。只有在感悟生活的过程中反复地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强化自己的思考能力,才能够站稳脚跟,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才能够不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因而,在指导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观点的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写出感情真挚、独树一帜的好作品,也才能教出富有爱心、诚实守信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