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微课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优势和应用策略
2018-10-21李明霞
李明霞
“微课”以其最佳的自主学习效果,丰富的流媒体展示形式,通过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有效点缀和补充,使便捷的终端播放和传播方式成为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选。
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都在向师者诠释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熟悉的生活,真正让美术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是小学美术课堂最核心的目标之一。小学美术教学一般以直接感知、实际训练、欣赏活动、探究行为等形式,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策略展开,而在具体的课堂实施进程中,受限于空间或时间,在达成效果上有所欠缺。传统意义上的电子白板和新型的交互式电子白板,多以PPT为主要呈现形式,对示范性的技能教学、感性知识的说明和印證、教学内容全真模仿、审美感受的提高等问题不能完美解决。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微课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在凸显出其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方面独特优势的同时,也拓宽了教师课堂素材的应用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突出主题,内容具象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课本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把他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 美术的课堂是自然,是生活。当孩子们开始置身于美术课堂之时,很多光影、色彩、图形都被隔离开来,失去了艺术最基本的源泉。
教育装备水平虽不断提升,专业的美术教室开始在广大的小学中出现,而这也只是解决了美术教学中的硬件问题,核心软件要靠教师的软实力以“微课”的形式,在生活中采集,去还原和呈现生活,培养孩子们对美的来源的认知以及创造的灵感,在“小课堂”中实现“大自然”。
情境合理,气氛融洽
微课在课堂中出现后,改变了以往枯燥、乏味的挂图式或演示式教学,教师在创设知识情境的前提下进行流媒体的呈现,是目标内容和学生认知特点及生活情境的多方契合,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广大教师在美术课堂的微课实践表明,使用微课去常态化的教学,使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直线提升,所取得的美术教学效果更好。
能力提升,趣味创作
“见微知著,小中见大”是微课的典型特点,从另一个层面考虑,作为微课课程的研发者,通过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微课化的整合,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也是对教师个人能力的提升。以微课为平台,可以完成教学模块的交流和互换,完成对课堂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驾驭,为自我研究型教师的发展提供最优途径。
搭建平台,资源共享
传统意义下,好的课堂、好的教师只属于好的学校,一定意义上的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微课在教学中的出现,在达成交流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好的教师、好的思想来到小学生面前,用教师的选择去弥补教师的缺憾,完成最好的教育呈现。
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将优秀的微课作品共享给广大学生家长,拓展教育的外衍,更好地加强家长的教育参与度。有效地让家长,特别是农村地区、偏远地区的家长对学生的美术天赋和兴趣有更为精准的认知,并获得对学生课下辅导的践行能力。
对于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师而言,如何高效、深入开展微课实践,完成碎片式教学的有效资源整理,达成教育目的,是需要在应用性上完成以下的初步探索。
主题呈现方式多样化
小学美术教学的微课实施过程中,在关注时间的限制和过程结构的同时,主题的选择形式不能太单一。小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性,对事物的好奇程度极其容易下降,在相对漫长的美术生活中,单一的示例型教学植入,会成为课堂的累赘。因此,可从教学目标、能力训练、作品展示等多个层面去实现微课,完成不同学段、不同课堂、不同环节的多维度交织,实现微课主题选择和呈现的多样性。
情境创设内容多元化
好的情境是成功课堂的开始,也是成功课堂的一半,小学美术微课的创设情境,内容十分宽泛。很多教师在情境创设中的目标性太强,指向性太高,忽略了艺术的完整性。教师让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中的同时,好的情境创设还更多体现在新课程标准的求同存异之处,对课堂知识点和描述对象都应在更为长效的美术塑造上来建立。
环节植入精准化
在教学中,微课的植入时机也会对微课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现实的微课运用中,微课的设计者与具体的课堂实施者之间在设计理念及问题深度、素材选择等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在植入中要有效融入课堂授课人的教学流程中,规避问题的重复、教学重点偏移等问题。好的植入是“锦上添花”,而不是“狗尾续貂”。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的个人微课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实现微课课程化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水平,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加强运用微课、重视微课,达成教育、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