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

2018-10-21孙蔚青

大东方 2018年7期
关键词:工作室创新创业

摘 要:随着教育部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等建设项目,创新创业教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目前影视行业编剧群体杂、原创剧本少、IP风潮席卷市场等不良局面,在《编剧基础》实际授课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实践环节的探索中,实行集体课与分组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模拟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工作室团队模式,根据不同的小组进行项目对接,确保团队每一个成员参与到编剧创作的全过程,学生结合自身问题或技术难点时进行课内外同步练习,提高技能技术水平。

关键词:创新创业;工作室;编剧创作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受重视程度日益增强。在目前的艺术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知识的理解与实践创作能力的掌握存在严重的脱节,这种现状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针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立意设计,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与课时特点,研究如何将课堂教学与实践项目相融合,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带动校企合作,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

一、落实“双创”教育,构建综合体系

在中国影视行业规模爆发式扩张的当下,影视作品的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一些艺术水准不高的作品虽然凭借话题、明星等商业元素获得一时的舆论关注和经济利益,却消耗着整个社会对影视行业的信心。当狂热降温,泡沫褪去,观众的不满逐渐浮出水面,首当其冲的便是作为“一剧之本”的创作群体——编剧。编剧原创力滑坡,已成为制约整个产业发展繁荣的瓶颈。国内近几年内,无论是电视屏幕上还是大银幕里频频上映由热门小说等所谓IP改编之作。

针对此现象,《编剧基础》课程的教学思想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模拟真实编剧项目工作环境完成,及时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实现“教、学、做、评”四位一体。成为编剧要从经验、尝试、错误、观众反应、更正、问题与解答中成长。课程鼓励每个学生通过动手实践项目,制作一系列超低预算微电影或短片进行编剧学习,使其熟悉电影制作的整个过程,确切地体认到哪些东西写出来摄影机是无法拍摄的,哪些是演员不能表演的,以及其他具体的有关拍摄制作的限制因素,使学生学会以电影的特质为出发点来进行剧本创作,学会写可以用来拍摄制作的电影剧本。

通过学生自编、自制、自导并编辑自己的电影,在放映中获取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采用独立实践任务的方式进行任务背景、任务要求、解决问题等不同环节的设计。在每个情境教学模块中,增加了知识点拓展和职业技能知识点考核部分,通过这一环节,可进一步巩固知识点的掌握,并促进技巧的熟练化,以满足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最大的发展空间。

二、开展“快乐教学”,“双创”融入教学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充当导航员与护航员的角色,指明学习方向的同时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学生为主体角色,通过集体课与分组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

课程以模拟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用案例教學法,使学生在课堂实验、试训周、毕业设计、企业实习等各个实践环节都能充分体会项目化,具有较高的编剧等方面技能。从课程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准备各种典型案例,构建课程的宏观教学设计。形成循序渐进、种类多样的项目群,构建完整的教学设计布局。针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立意设计,结合高职院校学生与课时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与整合,课程的教学思想为模块化教学。在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点与实际设计案例相结合,突出理论知识与实际设计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并采用项目教学法和任务教学法,每个小单元都配合相应的任务实训练习,既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必要性,又注重学生实际设计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技能性。在教学方式上引入“快乐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创设愉快情境,帮助学生形成学习需要,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特色驱动机制,创新协同育人

特色驱动机制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差异发展,是协同育人的需求保障。因此在《编剧基础》教学中将工作室与校企合作相融合,完善机制是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协同育人的支撑点。

“工作室”训练模式是通过根据真实项目组建工作室团队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做中教,学中做的课堂环境。通过模拟工作环境的教学,让学生从一开始学习就接触到真实的工作项目,有助于他们更快地进入岗位角色,也方便教师进行相关设备的操作演示,学生也在耳濡目染中熟悉剧本创作的整个流程,有助于其职业能力的培养。

校企合作则是通过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合作制定课程标准,开发工学结合的教材、课件、实训(实习)指导书、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建立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方案;创新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等教学模式;通过实施两个课堂(教室和公司)、两个基地(校内外实训基地)、两支队伍(专兼职教师队伍)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孙洪义.创新人才培养的四个基本问题———兼叙“3·3·3”课程体系和 7P 教学模式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02).

[2]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2).

[3]吴波、汪天.众创空间:为创客打造“创新创业”新空间[N].中国税务报,2016-12-26.

[4]马陆亭.高等教育支撑国家技术创新需有整体架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

[5]洪大用.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J].中国高等教育,2016,(2).

作者简介:

孙蔚青,助教,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影视艺术系教师。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工作室创新创业
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新模式研究
依托工作室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研究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地方本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究
以工作室为平台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探索